头穴丛刺长留针联合振动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1-07-10 07:06彭俊峰秦合伟孙英豪李彦杰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肢体疗法脑梗死

彭俊峰,秦合伟,孙英豪,李彦杰

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2

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有5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易遗留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给生活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康复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通过外部机械达到刺激肌肉的振动疗法逐渐受到重视[2]。头穴丛刺长留针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3]。本研究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联合振动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8 例,男性35 例,女性23 例,年龄48~75 岁,平均年龄(69.64±11.05)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2014)》[4]诊断标准;有颅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报告;首次发病;病程≤3 个月;无认知功能障碍;无先天性肢体残疾、畸形、骨关节疾病。排除标准:3 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康复治疗者;复发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肺气肿等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相关禁忌证或药物过敏史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13 例,年龄51~75 岁,平均年龄(69.72±10.13)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9.56±10.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康复疗法和振动疗法。基础康复疗法包括体位变换及转移、关节活动度训练、桥式训练、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和ADL 训练等。以上训练连续进行,40 min/次,1 次/d,5 次/周,持续治疗1 个月。振动训练包括:(1)直立位频率5 HZ加减1 HZ,4分钟。(2)立位屈膝位频率12 HZ,3分钟。(3)伸膝提踵位频率12 HZ,3分钟。1次/d,5次/周,持续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头针丛刺法: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主取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左、右各1 寸和2 寸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 寸平行线),枕下区(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常规消毒后,以直径0.40 mm×50 mm 毫针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 mm。针后行捻转手法200 r/min,每根针捻转1 min,期间每隔30 min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2 h捻转1次,直至出针。留针6 h,1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功能评价标准: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以下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评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功能越好;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最高分为57 分,分数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总分56 分,分数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好。

1.3.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自理能力越好。

1.3.3 疗效判定: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NIHSS 分值下降幅度评估疗效,疗效等级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90%;显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46%~90%;有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18%~45%;无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17%。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 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ARAT、BB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4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4 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2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MA 69.04±9.26 73.88±8.29a 68.25±8.12 81.46±7.08ab ARAT 37.86±8.52 42.45±7.62a 39.52±7.04 47.33±6.41ab BBS 36.72±7.64 41.05±8.52a 37.58±8.32 46.12±8.06ab MBI 68.11±10.93 74.36±9.67a 68.49±11.35 80.63±9.18ab

2.3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疼痛2 例,肿胀1 例,头晕2例,共5 例,发生率17.86%(5/28)。对照组出现疼痛1 例,肿胀2例,头晕1例,共4例,发生率13.33%(4/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因发病时脑缺血缺氧性病变导致神经损伤,约有50%~70%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为口齿不清、偏瘫等,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5]。积极有效的康复干预对降低脑梗死致残率至关重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在脑梗死发病后初期的可塑性最强,因此越早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越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6]。

振动疗法能够通过刺激肌群,诱发牵张反射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作用。外部机械传达振动至患者肢体,刺激肌肉收缩、放松,训练肌肉反射,进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7-8]。脑梗死属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病”,病机为气血逆乱以至痹阻脑脉所致。头穴丛刺长留针取穴精简、不易诱发痉挛,可直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快梗死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9-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振动疗法的对照组,显示出联合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的可靠疗效。

针刺能够调和营卫气血,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十四经循行周身,均可通达头部,针刺头穴,可以带动人体多穴多经。针刺百会、前顶,连贯周身经穴,通达阴阳脉络,针刺前顶、囟会通利疏风,针刺脑户、风府熄风开窍,针刺玉枕、天柱升清降浊解痉,采用多针丛刺法能够加强刺激,提高调理气血、舒经通脉之效[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MA、ARAT、BBS 等3 项肢体功能评分和MBI此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联合治疗的改善更显著。从现代医学理论分析原因,针刺不仅可以通过对大脑皮层的直接刺激增加脑血流量循环以促进组织细胞重组,丛刺头部穴区还会产生一种“针场”,通过生物电效应刺激大脑皮质,改善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皮层功能区功能重组,达到改善脑梗死后遗症的目的[12]。另外,观察组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均得到了及时处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表明头穴丛刺长留针的应用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头穴丛刺长留针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肢体疗法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