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产房,天津 301900
盆底功能障碍在妊娠女性群体相对常见,女性在妊娠或者分娩过程中因为受到严重的牵拉从而使得出现盆底神经肌肉受损,导致盆底肌肉收缩性受到影响逐渐减弱,改变了膀胱颈的位置和活动度并诱发盆底去神经变化[1]。临床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在病情程度不严重的前提下提倡保守治疗方案,如生物反馈、电刺激等[2],但单纯治疗方案下患者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并不如人意,有鉴于此医院近年来对收治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过程中配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间收治存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初产妇60 例为分析对象。用盲目随机表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并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29.12±5.81)岁;平均孕周为(39.51±1.21)周;盆底肌肌力Ⅰ类平均为(1.71±0.83)级,Ⅱ类平均为(1.61±0.74)级。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28.27±5.78)岁;平均孕周(39.72±1.18)周;盆底肌肌力Ⅰ类平均(1.69±0.82)级,Ⅱ类平均(1.63±0.71)级。本研究所选患者均满足以下选择标准[3]:(1)所有产妇均为阴道自然分娩方式;(2)均为单胎;(3)检查确认并无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类型疾病;(4)在接受本次治疗前并无接受相关药物干预;(5)产后出现诸如阴道壁膨出、阴道松弛、压力性尿失禁、轻度子宫脱垂等典型盆底肌功能障碍症状;(6)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本研究展开前相关内容程序交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才进行。为确保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并不足以影响后续临床研究所得数据公正性,对其上述如年龄、孕周、盆底肌肌力等应用统计学专业软件分析,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1.2.1 对照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干预,所用仪器型号为PHENIXUSB 4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患者治疗的首个步骤为环形其浅层、深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频率参数调整为59 Hz,脉宽设置为250 us,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反馈感觉调节电流具体参数,一般是盆底肌肉被刺激出现跳动但患者并无自觉疼痛感。接下来是进行Ⅰ类肌纤维收缩功能训练,频率参数调整在8~32 Hz 间,脉宽参数调整在320~740 us间。而后训练针对群体为Ⅱ类肌纤维,频率参数调整在20~80 Hz 间,频宽参数在20~320 us间。完成上述康复刺激训练后对两类肌纤维同时进行反馈训练,提供模块,根据患者的病情、训练效果等选择对应模块进行训练从而强化两类肌纤维肌力。患者每周接受2次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在20~30分钟间。需接受12周时间治疗。
1.2.2 观察组:在上述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基础上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干预,本院所用哑铃直径一样,根据重量分为1~5号几个标准,1号最轻,5号最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理论上最轻的阴道哑铃,放置到阴道内部,收缩盆底肌肉让哑铃停留在阴道内,时间一般不低于1分钟,每天均需要锻炼并逐渐增加哑铃停留时间,以停留10分钟作为追求,在能够坚持10分钟后进一步强化锻炼内容,加入跑步且要求在跑步状态下仍然能够坚持哑铃滞留10 分钟,在达到上述目标后更换哑铃,用重量较大的哑铃替换,阴道哑铃盆底康复锻炼时间为3个月,每天锻炼1次。
(1)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后6 个月三个时间段根据常规5 级评分法,结合阴道内指诊以及产自法国仪器型号PhenixUSB4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4]对患者的盆底肌力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需接受3 次检测并最终取得平均值,对盆底肌力的综合评分为仪器检测评分占据比例80%,指诊检测评分占比例20%。(2)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后6 个月三个时间段通过问卷情况调查患者对性生活的满意度(每周频率、是否存在不适感),分数越高提示满意程度越高。(3)疗效标准:在系列干预措施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解剖结构并无异常,盆底肌力评价为5 级,判定为治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情况得到改善,肌力检测提示提升在2 级或者以上,为有效;患者接受系列干预后症状并无变化,肌力提升程度未达到1 级甚至有部分症状体征出现恶化,为无效[5]。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 个月盆底肌力均有改善,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评价所得数据均有显著优越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盆底肌力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盆底肌力情况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P治疗前2.21±0.92 2.21±0.89 0.000 1.000治疗结束时3.31±0.78 3.78±0.56 2.681 0.010治疗后6个月3.38±0.42 3.69±0.44 2.791 0.007
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 个月性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价所得数据均有显著优越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自我评估满意度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自我评估满意度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P治疗前25.78±4.68 26.09±5.00 0.249 0.804治疗结束时25.42±3.44 28.09±4.11 2.729 0.008治疗后6个月28.81±3.65 31.77±5.67 2.404 0.019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种治疗方案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疗效比较
当前临床已经明确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指由于和盆底功能存在关联的肌肉组织结构受到损伤、存在缺陷或者功能障碍从而使得患者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典型的如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6],对患者的影响从身体覆盖到正常生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且提出这种功能障碍可能属于不可逆,如不及时干预则盆底肌肉日益松弛,诱发的并发症程度也相对严重,预后质量对应下降,因此在产后一旦确诊病情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锻炼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与恶化[7]。
当前临床对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锻炼方案包括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阴道哑铃,其中盆底肌功能训练要求患者能够严格掌握训练方式且疗程时间偏长,疗效与依从性均难以保障,大部分患者对于盆底肌训练均是存在缺陷与不足。
生物反馈电刺激是在阴道内放置正负电极并调节到一个机体可感知、接受的低频进行电刺激,使得因为损伤而出现功能麻痹的盆底肌肉得以恢复,通过电刺激来提升盆底肌肉兴奋性并进入被动肌肉收缩状态,逐渐恢复肌肉功能,让分娩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治疗数据当中可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手段对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影响,但要接近健康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8],因此需要通过新的治疗思路来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
相对于单纯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患者在盆底肌功能恢复与疗效方面有显著优越性,说明了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强化产妇的盆底肌肉触觉敏感程度,联合阴道哑铃护理训练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各方面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单纯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患者,提示了配合阴道哑铃训练可提升肌肉收缩强度,进一步巩固通过电刺激治疗后肌肉的状态,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最终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9]。性生活是已婚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联合治疗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明显更高,说明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对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10]。生物反馈电刺激通过电流对患者肌肉状态进行改善,但这种改变却是被动性,在本研究中结合引导哑铃盆底康复护理,主被动结合,全方面提升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对产后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初产妇在积极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病情改善可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