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MR类PET(全身DW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

2021-07-10 06:43梁日晶王国杰杨志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原发灶全身乳腺癌

梁日晶,王国杰,齐 赛,杨志宏

(1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放射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2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CT核磁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乳腺癌是目前在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临床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新辅助化疗(NAC)是当前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案。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肿瘤往往是先发生功能学变化,再发生形态学变化;而在发生肿瘤的形态学变化之前对乳腺癌NAC疗效进行评估,很容易对治疗效果及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因此,临床需要在早期可以对乳腺癌NAC疗效功能学变化进行评价的检测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全身MR类PET技术在乳腺癌NAC疗效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低为25岁,年龄最大为65岁,取年龄均值为46岁。

纳入标准:经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在化疗前、化疗后一周内至少接受过乳腺MRI平扫和DWI扫描。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检查仪器:GE HD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磁体内置体现圈,采用GE公司提供的STIP EPI DWI序列,扫描全身,分6段完成扫描。

全身弥散扫描技术参数设置:FOV 36~40 cm,层厚7 cm,矩阵128×128,激励次数2~4次,扩散敏感因子(b)值600~800 s/mm2,弥散方向为all。

检查方法:检查前禁水禁食>4h。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先进头,确保身体与床体一致,人体中心线需与主磁场中心线重叠,采用海绵垫进行固定,以此减小运动伪影。以LOC1 DWI的第一段DWI序列为例,扫描时系统自动定位,保存第一段LOC1 DWI,出现预扫描后于界面上显示中心频率,将中心频率F1记录下来后停止扫描。然后重复上述操作,将第一段LOC1 DWI改成保存第三段LOC3 DWI,在停止扫描后,增加一步计算中心频率的步骤,作为本次扫描的中心频率。重复选择第一段LOC1 DWI,中心频率改为平均中心频率等的操作,一直重复至完成1~6段的序列操作,在后处理工作站通过HD MIP进行处理。

1.3 疗效评估

采用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对比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和化疗前穿刺组织学切片,参照镜下的肿瘤细胞消退情况分为1~5级,1~3级作为对照组,4~5级作为观察组。对比NAC治疗前后的乳腺癌ADC值,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化疗前乳腺癌ADC值、两组化疗后各个疗程末的ADC值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患者进行分型,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三阴性型,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病症转移部位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本次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分别有121例、23例、9例、7例,根据病理学疗效分为化疗有效的观察组140例,和化疗无效的对照组20例。

2.1 乳腺癌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瘤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的对比情况

治疗前的两组ADC均值分别为(0.97±0.16)×10-3m2/s、(0.96±0.14)×10-3m2/s,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前的肿瘤最大径线为(47.12±25.64)mm,接受化疗后为(33.16±20.17)mm,治疗前后的肿瘤最大径线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乳腺癌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瘤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的对比情况(±s)

表1 乳腺癌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瘤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的对比情况(±s)

组别 例数治疗前ADC均值肿瘤最大径线化疗前 化疗后 t P观察组140 0.97±0.16 47.12±25.64 33.16±20.17 5.063 0.000对照组20 0.96±0.14 - - - -t 0.265 - - - -P 0.791 - - - -

2.2 两组患者接受化疗后各疗程ADC值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实施化疗2个疗程后的ADC和化疗前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施化疗后的ADC没有明显增高趋势,化疗前后的ADC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乳腺癌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瘤治疗前ADC均值对比(×10-3m2/s)

2.3 治疗无效组病灶转移情况分析

20例治疗无效患者均出现不同情况的病灶转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Luminal A、Luminal B、Her-2、三阴性分别为4例、9例、3例、4例,转移部位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20例病灶转移患者常见转移部位分析

3 讨论

乳腺癌是当前女性恶性肿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肿瘤疾病之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当前能对活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进行检测的唯一技术手段,且能量化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程度的变化,目前DWI技术已逐渐用于监测和评估肿瘤疗效中,疗效判断指标以ADC值变化为准[2]。

新辅助化疗主要是指对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的全身性化疗,有利于促进肿瘤的全身性控制得到改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也称术前化疗,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促使患者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还能提升保乳手术比例,是目前临床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3]。不可否认,化疗的实施能够有效灭杀瘤细胞、抑制肿瘤发展,但是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使用也会杀伤人体正常细胞,降低患者免疫力,提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而增加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采取科学的疗效评估体系监测肿瘤在化疗过程中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是目前评估化疗疗效的最有效手段之一,ADC值能够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能力,在本研究中,未实施NAC前,两组患者的ADC值无明显差异,实施NAC有效后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因NAC发挥作用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肿瘤细胞膜,致肿瘤细胞坏死,减小了细胞密度,增加了细胞外间隙,自然就相应减小了水分子运动障碍,增强了其扩散能力,升高了ADC值。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患者进行分型能够更加准确判断患者预后情况,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淋巴结、骨、肺、肝等为常见转移部位,通过全身MR类PET检测可以精准掌握患者肿瘤分型以及转移部位,医师可据此尽早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治疗预后[5]。本次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以淋巴、胸壁单发以及含淋巴多发为主要形式,但是,本次研究对于转移部位分布情况的研究因病例数较少因此数据客观性有待提升,需要更多临床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监测中,采用全身MR类PET检查可作为乳腺癌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瘤治疗效果的评估依据,根据ADC值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原发灶全身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石榴全身都是宝
老鳖全身都是宝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56例颈部转移癌治疗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