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钰娇
内容摘要:《名利场》是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主要讲述了贝基·夏普为跻身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却仍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本文旨在分析贝基·夏普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即精明能干、爱慕虚荣、以及勇敢反叛,并且从其家庭背景、19世纪英国的女子学校教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最后论述贝基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名利场》 贝基·夏普 性格特征 原因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界更是与狄更斯齐名。萨克雷擅长描写英国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尤其擅长揭露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面。《名利场》主要描写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女性角色贝基·夏普和艾米莉亚。它以辛辣讽刺的手法,真实描绘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也生动反映出人性在社会现实中的复杂变化。
1.贝基·夏普的性格
1.1精明能干
贝基的精明能干主要体现在处事能力和婚姻抉择两方面。贝基的第二份工作是去皮特·克劳莱爵士家做家庭教师。在庄园里,她游刃有余地担当着教师、秘书、管家、会计等各项职务。她在处理事务和接管生意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众。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处事能力不逊色于一个老练的男人。即使是皮特·克劳莱爵士这样一个极为狡猾吝啬的男人,也对这个可爱的女孩表示钦佩。她的所有努力都足以表明她得到了贵族们的认可和信任。不可否认从她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贝基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方面的才干,以及她那种与生俱来的驾驭事物的能力。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却不可得的。
此外,在为自己物色丈夫的过程中,蓓基非常主动和精明。身为孤儿,没有亲人为她寻觅结婚对象,也正如此,她才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余地,她不断计划如何通过一段有利的婚姻来改善她的生活。雄心勃勃、聪明伶俐、肆无忌惮的贝基在婚姻抉择上从未停下脚步。于是就有了小说开端的部分,当贝基来到艾米莉亚家,发现约瑟夫是丈夫的合适人选时,她毫不犹豫地决定要接手这个胖胖的花花公子。她不仅用赞美来吸引约瑟夫,还假装成一个单纯羞涩的小女孩,让约瑟夫深陷其中。在整个寻夫游戏中,贝基都扮演着主导角色,她对自己的目标极为精明准确。
1.2爱慕虚荣
为了挤进上流社会,贝基一直伪装成上等人,攀权附贵,满足名利的欲望,变成了一个依靠美貌才华而阿谀奉承的骗子。
婚前,她的虚荣心体现在她一直利用自己独有的姿色,动人的歌喉,俏皮的谈吐,勾引着一群花花公子和达官贵人。贝基盯上了克劳利小姐的侄子,也是她的财产继承人—罗登。因此她百般讨好富有的克劳利小姐,向她展示作为贵族象征的流利法语,满口胡诌外祖母家的高贵身世,谎称自己的母亲是法国贵族,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卑微的舞女而已。她成功地诱使罗登与她秘密结婚,虽然这惹恼了克劳利小姐,继承遗产的梦想也破灭了。但以罗登太太的身份,她距上层社会又更进一步。
婚后,她的虚荣心又被激起了。她看到斯丹恩勋爵有权有势且非常富有,就开始设法勾引他。斯丹恩勋爵欣赏她的多才多艺、幽默风趣和风姿绰约,欣然地邀请她参加私人宴会。在这之后,伦敦的一些显贵们很快地接纳了她。此外,为了和上流贵族混在一起,她把家人抛在身后,以至于儿子也不愿与她亲近。在她心目中,名利地位才是第一位的。
贝基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女性代表。她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和显赫的社会地位,这归根结底都是对金钱的迷恋。为此她不断适应周围的环境,从冷漠变成热情,从自私变成慷慨,从辛辣变成温顺,从虚荣变成伪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总是戴着她那八面玲珑、美丽动人的面具伪装自己。
1.3勇敢反叛
贝基不愿意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她大胆反抗这个社会希望女性遵循的传统,坚决抵制向父权社会低头,始终保持着她的勇敢和反叛。
在女子学校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表现出她的反叛精神。她反抗的第一个人是主张父权主义的平克顿校长。当平克顿小姐让贝基教孩子们音乐时,贝基反抗道:“我来这里是为了和孩子们讲法语,而不是教他们音乐来为你省钱。我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只做我必须做的事”(Thackeray,2001:14)。她勇敢地维护了自己的权利,因为她认为这不是她的责任,她不会免费工作。此外,贝基从学校毕业时,校长的妹妹偷偷把一本象征着平克顿骄傲的约翰逊字典送给贝基,她竟然毫不客氣地当面把字典扔出车厢窗外。这也是贝基·夏普第一次公开地蔑视学校权威。
贝基的反叛也体现在她对传统家庭模式的颠覆。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人负责挣钱,女人负责照顾家庭。但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男人就把她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在父权制社会中,其社会地位可以支配家庭地位,但贝基却抓住机会扭转了局面。她成为家庭事务的决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名利上,整日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之中,而罗登则听命于她,绝对服从。这种由女性养家、独当一面,而丈夫退居次位、服从妻子的家庭模式,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彻底颠覆。
2.贝基·夏普的性格原因分析
2.1家庭背景
贝基出生卑微,她的母亲是个会唱歌剧的法国舞女,因此她继承了母亲的艺术才华,有音乐天分,可以弹琴唱歌;有艺术细胞,可以跳舞表演,这为她进入上流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父亲是个自以为是的穷画家,终日酗酒,却从不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贫穷的家世让她饱尝了社会底层的滋味,童年的坎坷经历让她过早的接触社会上阴暗的一面。这些助长了她忧郁和投机的性格,也使她比同龄人理智得多。贝基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上,只有拥有了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拥有了金钱才能受到别人的景仰。因此,她依靠自己的资本,不断努力铺设理想道路,实现自己的浮华之梦。
同时,这种可怕的成长环境也为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维持生计,她常常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周旋,这就使她在处理各种差事时都游刃有余,充分展现自己的机智才干。利用这些条件,她正在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贝基的家庭在她整个复杂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2.2十九世纪英国的女子学校教育
贝基在平克顿学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校长让她教法语和音乐,不是因为欣赏她的才华,而是为了省钱。此外,其他女孩的绯议和教师们不屑一顾的态度同样激怒了贝基。周围贵族家庭女孩天生的优越感也让她比以往更加嫉妒。“她们为那克里奥尔人的十万镑,多么卑躬屈膝啊!”“我比她更聪明,比她有魅力成千上万倍” (Thackeray,2001:13)。贝基敏锐地察觉到,她们仅仅是因为家庭地位和财富而高人一等。这让贝基意识到想要得到公平对待,需要的是社会地位。如此残酷的现实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极端。
虽然在维多利亚时代,女子学校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不完善的女子学校教育并不能给她们带来正确的价值观,甚至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也难以保证。在那里,即使女性接受教育,但大多数课程只是为了陶冶情操,更好地为贵族子弟服务,以便进入上层社会。坚持父权制的女教师不允许女孩做任何不符合规矩的事。为了在女子学校树立权威,她们极力清除任何反叛者、煽动者和异类。讽刺的是,女教师本身就是父权制的象征,她们愿意接受这种父系社会,而对其荒谬性视而不见。这正是女子学校教育的最大缺陷。贝基只是一个年轻而不成熟的少女,但她强烈反对这种不公正的等级制度,毫无保留地表达她对女子学校的不满。随后她决定从这所监狱中逃离,无论如何,都要挤进上流社会。这样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只有女教师的自私和富家女的贵族生活,她感受到的只有不公、卑微和蔑视,从而对她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压倒性的负面影响。
2.3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
2.3.1父权制社会—男权至上
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来确立评判女性的标准。贤惠、温柔、体贴的妻子或母亲的形象一直是男人们赞美的对象。女性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需要奉献和牺牲,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女性没有权利和资产,只能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地位。波伏娃表示婚姻是社会传统赋予女性的命运(Beauvoir,1952:322)。正如她所说,婚姻为保护女性提供了法律保障,赋予她们名义上的地位。正是这种荒谬的腐朽制度使贝基想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依靠男人来满足她的欲望。
但与此同时男性掌握经济大权,女性便成为了他们的附庸。经济带来的不平等,实则是一种压迫,这就可能带来反抗。贝基的婚姻,便是如此,她打破了传统观念,成为了经济上的掌控者,尽管赚得不体面。尤其是,罗登震惊于贝基和斯丹恩勋爵私下偷情,还获得了不为人知的支票。在父权制家庭中,女性是顺从的、软弱的,即使她們的丈夫像罗顿一样不能养家糊口,她们大多也只是接受命运,没有任何怨言和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而贝基却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自然而然地成为经济的主宰者。无论如何,贝基通过对传统家庭模式的颠覆,勇敢地展示了她对父权主义的抵制。
2.3.2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经历了一个特殊的经济转型时期。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企业主积累原始资本,获得巨额财富,产生了新资产阶级。但是,国家的重要机构仍然由上层阶级控制,因此越来越多的新资产阶级依靠自己的财富,逐渐接近贵族的边缘进入上层社会,这造成了更多的社会不公,到处都有权力和利益的明争暗斗。在这样一个名利斗争、阴谋腐败、享乐主义和机会主义随处可见的时代,可以说当时的英国社会就是一个腐朽的名利场,而规则就是金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贝基从社会现实中学到的。她的内心开始有了强烈的虚荣心,渴望奢华的生活。因此,她精心伪装竭尽全力取悦社会名流,视婚姻为踏脚石,凭借自己的美貌和精明的算计,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她也抛弃善良纯真的天性,迷失在名利场中。
与此同时,英国在19世纪积极推进工业改革,逐渐开始在社会上实现工厂化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资本家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许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为女权意识的兴起创造了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贝基不愿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男性附庸,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3.结语
贝基生活在一个充满尔虞我诈、争名夺利、腐化堕落、投机取巧的时代,她是一个富于心机的冒险家,视婚姻为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但并不满足于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不向男权社会里的各种禁锢女性的腐朽制度屈服,表现出了对于传统女性教育的蔑视,她努力寻求对自我身份和存在的认可,希望通过自己独自的奋斗来改变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她成功地改变了女性脆弱而易被征服的传统形象,以独特的主动和反叛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坛。但显然她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桎梏,也难逃悲剧的命运。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女性常常陷入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要生存,就必须顺应占主导地位的父权意识;要生活,就必须反抗父权制的压迫。但两者兼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贝基的悲哀,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悲哀。结果,她丧失了自己原有的优良品质,深陷名利场中无法自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造就了贝基复杂多变的性格。她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父权社会的黑暗,反映了资产阶级虚伪、贪婪、浮躁、冷酷的丑陋本性。
参考文献
[1]Beauvoir,S.The Second Sex [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1952.
[2]Elkins, W. “Thackerays Vanity Fair” [J].Explicator,1986,(3).
[3]Melville, L. The Life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vol. II & VI [M].London: Routledge Thocmmes Press,1996.
[4]Mullen,R.“Thackeray:Manof Letter[J].Contemporary Review,1995.
[5]Thackeray,W.M.Vanity Fair [M]. 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2001.
[6]龚北芳.蓓基·夏泼形象新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9):79-81.
[7]贾巍巍.《名利场》中贝基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山东大学,2009.
[8]林青.试析萨克雷的《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文教资料,2006(05).
[9]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0]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