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矛盾叙事与苦闷文性:读《正红旗下》

2021-07-09 02:00李少午
文学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

李少午

内容摘要:作为老舍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正红旗下》在展示晚清人民真实的社會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小说中激烈的人物、阶级和民族矛盾冲突。《正红旗下》利用多种矛盾冲突表达了老舍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帝国主义的愤恨,也表现出了当时老舍创作的苦闷文性。

关键词:《正红旗下》 矛盾冲突 苦闷文性

《正红旗下》是老舍于1961年开始创作的一部小说,由于当时的文化大革命,这部小说并未创作完成,但老舍通过《正红旗下》仅有的十一章内容,利用即将破裂的八旗制度——清代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展示了以满族为主的百姓的社会生活以及晚清逐步衰败的过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被历史淘汰的必然性。《正红旗下》表现出了许多矛盾冲突,其由浅入深大致可划分为人物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以文写史”的观念下,老舍利用该小说复杂的矛盾叙事表现了自己当时的苦闷文性。

一.小说的矛盾冲突分析

(一)人物矛盾

1.姑母和大姐婆婆之间的矛盾

“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1]小说开头就写了姑母和大姐婆婆的争论,直接揭示了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一方面,姑母是一位每月可以领好几份饷银的小财主,她以长辈的身份白住老舍家的房子,还理所当然地把老舍的母亲当做女仆,这表现了姑母为人的尖酸刻薄和不近人情。另一方面,大姐的婆婆声称自己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所以到处赊账,甚至觉得不赊东西都不是旗人。大姐婆婆是个蛮横之人,是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因而避免不了和大众之间产生矛盾。姑母和大姐婆婆是两方矛盾的代表,姑母因为是老舍的本家亲戚,她平日里虽然高高在上,但当大姐婆婆对大姐的百般刁难传到姑母这里时,姑母多少还是有些向着自家的大姐。姑母的性格孤傲,不允许别人欺负她自家人,而大姐婆婆又喜欢为难大姐,因此姑母和大姐婆婆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姑母和大姐婆婆之间的矛盾,是小说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冲突,始终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在一开头就介绍了她们之间的矛盾。

2.王掌柜和王十成之间的矛盾

小说里,王掌柜是个生意人,他讨厌洋人和洋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抢了他的生意。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只能表现出软弱和无奈。王十成是王掌柜的儿子,但是他们二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王掌柜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有着便宜坊这个店铺,日常生活开销都不成问题。可王十成从小在乡下长大,受尽了洋人和汉奸们的欺负,因生活所迫而站起来反抗洋人。由于立场不同,王掌柜和王十成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王掌柜希望儿子可以在北京帮他接管便宜坊,做一个不问国家事的生意人。可在王十成眼里,他看到了洋人对中国人的压榨,所以他立志要打跑洋人。另一方面,王掌柜认为,王十成的义和团和官兵、洋人之间就是一笔账,官兵和洋人一起打王十成,十成根本赢不了。王十成却说:“我就不服这笔帐,不认这笔帐!败了,败了再打!”[2]由此可见,王掌柜和王十成之间的父子矛盾,也是中国人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时,是选择服从还是反抗之间的矛盾。

3.多大爷和多二爷之间的矛盾

小说里,多大爷是一个好吃懒做,爱贪小便宜的人,他为了一己之私,抛弃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和民族气节而投靠了洋人。多大爷身为一个旗人,是封建贵族的代表,因为在牛牧师那里偶然得到了几吊钱的好处,便入了基督教并效忠洋人。他说:“这年头儿,什么都是洋的好,睁开眼睛看看吧!”[3]多二爷虽也是一位典型的封建贵族,但他坚决抵制洋人,甚至警告多大爷入教后就不许再给祖宗上坟烧纸,不许再进他的门。多二爷渴望通过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来阻止哥哥的崇洋媚外,可在多大爷眼里,清朝皇上都怕洋人,自己背一背《圣经》和《启示录》就可以从洋人手里获得钱财,何乐而不为呢?多大爷的最高理想是天上的馅饼正好可以掉到他的嘴里,因此除了拍洋人的马屁,他还借助洋人的声势去王掌柜店里赊账,而且是只赊不还,最后也只能由多二爷含着泪替他偿还债务。多大爷和多二爷之间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当时中国人崇洋媚外和固守传统之间的矛盾,既有历史阶段性,又有典型性。

(二)阶级矛盾

清末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乱四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就是晚清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1.等级较高旗人、佐领和普通百姓的之间的矛盾

清代的旗人和佐领都是封建贵族,这种旗人佐领制度根本上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带有压榨性质,因此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小说里,姑母平日里待人刻薄冷漠,她因作为旗人而不喜欢与普通人为伍,也轻视老舍家这种因家庭经济而与大众无异的低等级旗人家庭。姑母把老舍母亲和二姐当做女仆,又喜欢打牌、逛护国寺和赌钱,这都让她和普通百姓之间产生了隔阂,也间接地激化了旗人和大众之间的矛盾。亲家爹虽然是四品的佐领,但他不喜欢带兵打仗,更不喜欢骑马射箭,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养鸟这件事上面。大姐夫对军事一窍不通,但每当有人讲到养鸟时,大姐夫总可以滔滔不绝地与人聊上几天几夜……这些人物性格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的制度弊端以及封建贵族对大众的残酷剥削,同时也激化了晚清社会里的阶级矛盾,老舍也是利用这点批判了封建社会里贵族们的奢靡行为,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2.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大众之间的矛盾

《正红旗下》除了主要揭示等级较高的旗人佐领们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还通过定太爷揭露了另外一种阶级矛盾,即封建地主阶级和大众的矛盾。定太爷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他有着雄伟的府邸,精美的雕刻和众多名画,这些无一不是高贵等级的象征。小说里,定太爷虽然待人没有姑母和大姐婆婆般刻薄,也不像亲家爹和大姐夫那样喜欢养鸟,甚至他还想通过教育以强国,但他终究是一位封建贵族,这些事情都是停留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利益上。定太爷肆意挥霍钱财是间接地剥削大众,他越挥霍就越能刺激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换而言之,在晚清社会里,定太爷与大众之间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老舍通过叙述封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不同生活方式,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以“以文写史”的方式向读者揭示了小说里的阶级矛盾。

(三)民族矛盾

在分析人物矛盾和阶级矛盾之后,更深一层的分析便是民族矛盾。小说里的民族矛盾主要有两种。

1.满汉矛盾

满汉矛盾一直是清代前中期的主要民族矛盾。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人,在习惯了汉人治国的国民眼里,清朝统治者就是不正统的统治者。因此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前中期统治者多重满抑汉。比如圈地政策把大量的土地分配给满族人,损害了汉人地主阶级们的利益,剃发令的实行又让许多明末遗民始终无法忘记亡国之辱,这些政策都大大加深了满汉矛盾。

老舍在小说里提及的旗人制度,它“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利益自私性制度,它造成同一王朝内主体统治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不平等。这种民族不平等,以及汉官所受到的压抑,社会上旗人对汉人的欺凌,是满汉矛盾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4]晚清的社会经济低迷,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大多数旗人都无法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为了生存,多数旗人无暇再去兼顾那些繁文缛节,他们的生活与大众无异,老舍家就是这一类旗人的代表,所以老舍家才与汉人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只有少数类似于大姐婆婆一家的旗人,他们生活条件比老舍家要好,虽也赊账,但仍然保持着与汉人的距离。旗人都是满族,旗人与汉人之间还是有些隔阂的,他们之间既有着阶级矛盾也有着满汉矛盾,而老舍的《正红旗下》主要讲述的是以满族为主的社会生活,因此便避免不了满汉矛盾。

2.中華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真实地反映生活,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5]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也就是老舍的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时段,它是真实的社会历史。此时也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疯狂期,战火不断。一方面,《辛丑条约》以及众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已经让中国负债累累,可帝国主义还是企图灭亡中国,所以为了国家利益,中国人开始了反抗。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洋人在中国的权力一手遮天,而清末时候的国民并未完全觉醒,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道路充满着坎坷。老舍利用诸多的人物矛盾表现出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剥削与压榨,又利用王十成和义和团对洋人的反抗表现出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反抗,但不管老舍如何叙述,小说内容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它甚至取代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历来的主要矛盾——封建贵族和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近代中国新的主要矛盾。

二.老舍的苦闷文性

矛盾与苦闷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后,老舍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建设,其创作多与政治相关,有时候也会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所以当时外界认为老舍的创作处于下坡期。此外一系列的思想解放与反右斗争容易让老舍迷茫,甚至是苦闷。作为成熟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并没有没有放弃写作,他的文学一直有着“自我”。《正红旗下》没有因矛盾多而导致小说故事叙述的混乱,相反这些矛盾冲突还表现了老舍当时的苦闷文性。其借《正红旗下》表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小说人物的真实性。关于人物之真,“一是艺术家必须抓住对象内在特征与神韵来塑造人物;二是必须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6]《正红旗下》里的人物的内在特征和神韵都是通过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比如通过大姐和大姐婆婆之间的婆媳矛盾,可以看出大姐的温和贤惠和大姐婆婆的刁钻刻薄,通过王掌柜和王十成之间的父子矛盾,也可以看出王掌柜的软弱图利和王十成的刚正不阿。这些人物的性格都源于现实生活,符合人民大众,小说也因这种人物真实性才更接地气,为大众所喜爱。

第二,小说思想的人民性。“作品的人民性不取决于文艺家描写了什么,而在于怎样描写。”[7]《正红旗下》以劳动人民为叙述主体,利用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和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外部矛盾冲突,既批判了可恨的帝国主义和腐朽的封建主义,又肯定了人民大众的反抗精神,因而具备了一定的人民性。简单地说,不丑化劳动人民的文学作品就具备着人民性。小说虽塑造了刁钻刻薄的姑母和大姐婆婆,但更多的是叙述国人间的相互扶持。比如在老舍“洗三”那天,二哥福海主动请缨操办宴事,王掌柜主动送来一对大猪肘儿,邻居们互相赊账以度过难关,这些对劳动人民的肯定都是小说人民性的体现。

第三,小说立场的政治理性。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艺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此时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性。《正红旗下》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消亡的必然性,同时利用多种矛盾冲突肯定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尤其是通过王掌柜、王十成与洋人的矛盾,直接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满与愤怒,这是小说政治性的体现。另一方面,作家先进的政治理念和艺术创作观念的统一会促生作品的政治理性。“文学的政治理性是作家在文学表现中对政治的理性思考,是政治的自觉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8]在《正红旗下》中,老舍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即将瓦解的必然性,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同时也揭露了中华民族长期的内部矛盾,这些都是老舍政治理性的体现,也是老舍的“文性”。

由于在清朝覆灭后,满族有着多重复杂的身份,因此老舍在早期的作品里并没有交代自己是满族人的身份,他更多的是用北京人称呼自己。而在建国后,由于国家越来越注重民族平等,老舍在委屈了多年后终于说道:“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我爱咱们的国呀, 可是谁爱我呢!”[9]这句话就是老舍对自己多年苦闷的倾诉!此外老舍在写了前面的十多章后,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问题,老舍的旗人身份又变得敏感了起来,因而老舍又陷入了压抑沉闷的情绪中。而这种前后的苦闷心理,直接使得《正红旗下》后面的故事很少再写自己,甚至是中断了写作。尽管《正红旗下》残而不全,但也展现了老舍多年来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压抑,是对其苦闷文性的表达。

综上所述,《正红旗下》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小说,但其复杂的矛盾叙事与老舍的苦闷文性相互交融,对人们研究老舍文学,尤其是老舍后期的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正红旗下》的内容表现更多的是老舍的童年和晚清历史,那么小说里的复杂矛盾冲突和创作过程则更能体现出老舍苦闷的文性。

注 释

[1][2][3]老舍:《正红旗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第86页,第96页。

[4]杜家骥:《从古代民族之私性、国家之公性谈清代满汉民族矛盾》,《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5]程代熙:《艺术家的眼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5页.

[6]朱立元、王元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7]程代熙:《艺术家的眼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页.

[8]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页.

[9]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卷.

参考文献

[1]老舍.正红旗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奎志.体验批评:理论和实践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朱立元、王元英.真的感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程代熙.艺术家的眼睛[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薛伟强.晚清满汉矛盾与国朝政局:1884-1912: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8]杜家骥.从古代民族之私性、国家之公性谈清代满汉民族矛盾[J]清史研究,2010(2).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研究生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
从《欢乐颂》看都市情感剧的叙事新景观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哈代悲剧小说
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刍议《智取生辰纲》的写作特色
浅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试论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