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飞
如果问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那回答无非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膽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教师希望的那样。教师有时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或者一言不发,或者答非所问,课堂上意外的状况不断。有时明明是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学生的作业情况却错误百出。这时,教师可能就会斥责学生:做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会出错,你上课时到底是在干什么?你的学习状态真令人失望!……确实,教师付出的辛劳没有得到回报,有时可能会有点儿失望。其实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犯错误原本就是学生特有的权利。学习本来就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恩格斯说过:“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中去学习。”华罗庚曾经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既然错误在所难免,错误又是难得的教学资源,那就让我们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充分发挥生成性错误资源的价值,学生也会在错误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一、生成性错误资源的成因与教学价值
作为一线教师,总是千方百计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但错误总是不约而至。究其原因,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错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难以避免的。
(一)真探究引发的错误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新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比如,我在最近的教研课“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请根据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百分比的扇形统计图,选择比较合理的饮食搭配方案。第一次我教学这道题时,当学生出现争论时,我马上进行了提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可我给听课教师留下的印象却是在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并没有弄懂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这道题时进行了调整,当学生又出现争论时,没有进行提示,反而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你们碰到争执不下的问题时,都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回忆过往经历的过程中想到了各种办法,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少数服从多数”的荒谬想法。可见真探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还要走上一段弯路,但学生经历了波折,学习的感受会更为深刻。
(二)假学习导致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也跟学习状态有关。随着年级增高,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缺少深度思考,人云亦云。例如,在学习百分数问题时,很多学生碰到诸如“甲比乙高10%,那乙就比甲矮10%”的判断题时主观认为是对的。很显然,学生受到原来比多少知识的影响,产生了思维定式。学生缺少深度思考,没有考虑到单位“1”变化的实际情况。再如水、电表读数的问题,出租车、电话费的计费问题等,都和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很多学生根本就没看懂题意,又没做实际的研究,盲目做题,自然就会产生错误。
凡此种种,都是学生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表现。其负面作用是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容易自我满足,在学习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学生虽然在认知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偏差和失误,但这是一种真切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全国知名教师叶澜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这种即时生成的学习错误同样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改正学习错误,更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让错误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二、生成性错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既然错误是一种不期而至的生成性资源,那么教师就不能拒绝错误,更不能掩饰错误。我们可以查找一下错误产生的缘由,以便更好地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不良学习习惯下的非理解性错误
非理解性错误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严谨,粗枝大叶。审题时没看清题意,漏掉关键条件;字迹潦草,把数抄错了;习惯口算,不重视笔算,计算中出现错误……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思考,随意猜测而造成的无为之错等。这些都是无心之错,与某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专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时间管理意识,甚至屡次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答题效率低下,在解一些本该答对的基本题时都会出现错误。
(二)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理解性错误
理解性错误是指学生对概念没有达到理解水平而导致的错误。表现形式为概念辨析错误、概念混淆错误和概念排斥错误。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建立概念的意义和概念间的联系,没有做好认知准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或者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关系认知不够准确而造成的。学习心理指出,任何学习都存在迁移现象,而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而理解性错误正是负迁移造成的结果。学生对数学先入为主的想法会阻碍他们的数学学习。
三、生成性错误的使用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曾说过:“教学的精彩不应是教师的精彩,而应是学生的精彩。”当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以后,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探讨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融错、化错的过程中强化数学知识学习,从而在情感上喜欢数学。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单独利用时间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而对于学生普遍性的错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把错误暴露出来,通过集体的智慧,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在反思中减少错误
很多时候,学生犯的都是低级错误,都是由于粗心造成的。比如,計算错误、漏条件、没找准关键词……这些错误都是非理解性的错误,即便是这样的错误,有些学生也看不出来。对于这样的错误,我常常通过视频展台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再让其他学生一起帮忙找错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错误一会儿就被找出来了。就连写了错别字、答句写得过于简略等细小的问题都被找了出来。接着,我往往会补上一句:“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你觉得需要提醒他(她)做点儿什么吗?”学生往往会说出一大堆的注意点。比如,计算完了要检验,审题时把关键词圈起来,画个图帮助理解之类。这不但帮助了犯错的学生,其实对所有的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通过反思,学生会发现许多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在争辩中化解错误
有时让学生帮助纠正错误,不同的学生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错误,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发言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能给人很好的启迪,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化解错误。比如,有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题目是这样的:一张课桌的面积是44()。有一个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平方米,却不明白自己为何错了。于是我让学生来讨论填这个单位是否合理。有学生说:“我们原来学过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大小为1平方米。一张课桌有44平方米,显得太大了。”也有学生说:“从下面一题‘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48平方米,也可以推算出来一张课桌是44平方米是错的。如果一张课桌的面积是44平方米,那么一间48平方米的教室里就只能放一张课桌了。”这样的回答太直观、太有说服力了!学生的精彩回答使那名学生马上认识到填“平方米”是错误的,只能在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中间选一个。接着再集体回顾一下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该生最终认识到只有填“平方分米”才是合理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帮助分析错题,他们在讨论中经历了再学习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把过去遗忘的知识复习了一遍。
(三)在应用中消融错误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敏锐把握不期而至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结论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述和解释。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生成智慧,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比如,有道题告诉我们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底是3厘米,求高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列式为9÷3=3(厘米),得出高为3厘米。虽然有个别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但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这时我也不急着揭晓答案,而是让学生验证一下答案的准确性。学生把高为3厘米代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结果发现算得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5平方厘米,只有原条件9平方厘米的一半。显然高是3厘米是不合适的。我随即问:“那你们觉得高是多少厘米是合适的?”学生直观感觉应该是6厘米。学生再次验证,发现这个结果是正确的。“你是怎么想到的?”我继续追问。有学生答道:“我是这样想的,求三角形的面积是用底×高÷2,所以求高就用三角形的面积÷底×2。”学生的解释似乎无懈可击。这时,我进一步问:“你能解释一下这样列式的理由吗?”学生答不上来。于是我又问:“刚才我们用三角形的面积直接除以底,求得了高的一半,这个能通过画图解释一下吗?”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把三角形转化成底不变、高只有一半的平行四边形就可以解释了。“既然求三角形的高需要用到与三角形等底的平行四边形,你还能想到怎样求三角形的高?”我趁热打铁问。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把三角形的面积乘2,算出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底就可以求出高了。“那如果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求底呢?”我进一步问。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还得求出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见,有时教师不急于纠正错误,等学生产生学习矛盾时自行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实际应用,反而能消融错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在变换中改正错误
有时候我们在改正错误的时候,还可以生发出去,通过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比如,有道判断题是这样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我让学生自己来判定对错。有一名学生举例:“一个三角形很大,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小,三角形的面积就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受到这名学生的启发,马上有一名学生发言:“一个三角形很小,另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三角形的面积也不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经大家举例,这道判断题很容易判断出对错。接着我又问:“那这道题怎么改就是对的?”有学生说:“三角形是由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已经说到点子上了,但还不够简洁)“那这个三角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等底等高。”“那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这时学生很自然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显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是有前提的。这时我又追问:“如果老师说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对不对呢?”这时学生都说“对”,学生这次牢牢抓住了判断句中的“可能”两字。学生在反复的辨析中抓住了关键点,从而掌握真知,改正错误。
由此可见,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错误总是和真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当然,上面讲到的都是生源性错误,也有一些是师源性错误,教师也要尽量避免。我的同事备课相当精到,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熟记面积计算公式,甚至总结出了求常见多边形高和底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烂熟于心,确实也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我曾有过犹豫:要不要也这样做?考虑再三,我觉得还是让错误“见见光”吧!我相信错误资源只要运用得当,同样能成为学生探究真知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融错、化错,我们的课堂也会因差错的存在而变得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英]Robert Fisher.教学生学会思考[M].冷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