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娟
一般来说,班主任工作是相对琐碎而辛苦的。有的班主任常常忙碌于班级建设,诸事缠身而不得轻松;有的班集体建设与自己设想的相差甚远,不少班主任为此苦闷焦虑,深受挫折。其实,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德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心中充满了抱怨,那么这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的未来,都百害而无一利。调查显示,在理想信念、社会观点、自我认知、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同时期的青少年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班主任应该注重理论学习,通过掌握各种先进思想来充实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和学生教育中既与爱同行,也智慧有加,有助于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良性循环,而多元智能理论就可以为其德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慧并不是由单一的综合能力组成,而是表现在多个方面。他认为,人类至少有这样的一些智力:一是语言智能,即以文字进行思维和应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数学逻辑智能,即完成数学运算的能力;三是空间智能,即三维思维能力;四是身体运动智能,即操控物体和熟练控制身体的能力;五是音乐智能,即具备敏锐感知音调、旋律、韵律和音色的能力;六是人际关系智能,即理解他人并有效与人交流的能力;七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识自己的能力;八是自然智能,即观察自然界的模式和认识自然以及人造系统的能力。这八种智力都同时存在于人的智力结构中。每个人都在这八种智力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某些方面能力强一些,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许就弱一些。
二、从多元智能的视角,看闪光的“金子”
(一)班主任要有大爱———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人们常说,爱是最美的语言,爱学生的教师才是好老师。但我更要说,教师的爱是广阔和具体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大脑,擅长的事情也各不相同。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个性活泼,但常常课堂上也爱动;有的个性沉静,但对于各项活动也不太热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性格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都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其实,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有着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
(二)教我怎能不想他(她)———用专业眼光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科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需要给予同等的关注。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较弱,并不意味着他一无是处,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比如他可能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也可能他在文学、历史方面有特殊的才华,只是在数学方面暂时落后。作为教师要通过积极的肯定,来发挥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事实上,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学生的学科发展不平衡是正常的。身为班主任,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学业,帮助他们及时地弥补自己学科学习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毕竟还处于自律能力不足的阶段,其自控能力还处于发展中,作为班主任应对其有后继的跟踪和监督。
(三)“陨”是顶天立地的大写字母———让学生看到小小的自我也是闪光的自我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有可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窗户,必定在某个地方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也许,学习暂时落后,抑或五音不全,但这不代表你的能力就差,更不能因此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正如居里夫人所言:科学不仅需要恒心,更要有自信心。人的自信来源于自身的实力。
身为班主任,不能只是空洞地表扬,要想让学生看到闪光的自我,找到自信,就要让其尝试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所长。因为,只有多元的评价,才有多元的肯定。
(四)班主任也能坦荡荡———用宽容和理解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
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是多元智能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自律意识形成时期,辩证的思维也正在形成,他们一方面用审视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人或事,同时,也很注重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作为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长辈和榜样,应以身作则,重视自己的言行带来的显性或隐性影响。在学生审视的目光下,我们要做得更好。
同时,在教育中应拓展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避免用分数给学生贴上优、中、差的标签,在了解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基础上设计个性化和发展适宜性的教育计划。用宽容的心看待现象,用理解的心看待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同学也可以同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学生要认识自我,也要认识自我存在的环境,认同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同学之间的行为,他们有着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对待问题的态度。班级中,同学关系也是可以交互的资源,不仅包括可以共同学习,还包括相互之间的教育和影响。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指前辈给孩子传递的经验和知识,同喻文化主要指来自孩子们同辈的经验和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们一般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这是注重运用前喻文化来改变孩子,但是由于成人和孩子在某些方面总会存在着一些代沟,因此孩子对于前喻文化并不总是接受的。当教师的评价和教育受到学生的抵制时,可以尝试运用同喻文化来改变学生,即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同辈群体中受到教育。
三、案例分析———课堂上的“短兵相接”
場景一:任课老师正在上课,给同学们布置了阅读课本的任务,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教室里很安静,突然,传来一声音乐声。大概是某同学的手机短信声音。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
任课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该生的面前,“把手机给我!上课不知道遵守纪律吗?”结果,这个同学就是不肯交出手机。老师更火了,硬是夺过手机,并当场宣布该生出教室到班主任那里停课反思。学生离开座位之前嘴里嘟嘟囔囔,动作也很大,走出教室的时候还狠狠地带上了门。任课老师十分生气,合上书说,这节课不上了。
场景二:正在上课,教师正背对着学生板书,一回头,看到两个学生正头靠着头似乎在小声说话,还面带笑容。老师心里火了,大家都在记笔记,你怎么不记呢?于是,老师点名批评了一位同学。其中一位立刻说,我没讲;另一位接着说,我也没有讲。教室里的其他同学哄笑起来,教师的脸气红了。老师又问,我黑板上的笔记你记了没有?两位的口气更硬了,一个回答说看不到,一个回答说看不懂。
【反思和建议】课堂中的冲突常常源于教师干预学生的违纪行为,学生因逆反心理不执行,或是因教师误解而导致行为失当。许多班主任认为,管束“问题学生”要“狠”,要“一步到位,杀一儆百”。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存在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的方式呈现。这个时候,无论是场景一还是场景二,教师都可以暂停讲课,沉默着,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尝试让学生自我反省。
对学生有一个善意的认识,肯定他们不是故意让老师难堪。同时,不能以拒绝上课的方式伤害其他同学的感情。课堂上的时间也很宝贵,冷处理一下,到课后问清原因后再做处理,仍以教育为主。
总之,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班干部和同学三者的关系如图伞柄、支架和布,三者缺一不可。任何教育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建构,依靠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从而发展自我,来完成人格的健全。班级是一个花园,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深红浅绿,千姿百态,花期不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让花园之花随性在四季绽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