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军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成为作文教学的内驱力,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乐于表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尽情展现多彩童心世界的芳草地。
关键词:阅读; 观察; 兴趣;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45-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扣响颗颗童心,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抒写片片真情。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这就揭示了我们作文的奥秘,要向生活请教,倾听大自然的倾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是个绚丽多姿的世界,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有千姿百态的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状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可写,并把这些内容有目的地写丰富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灵感。陶行知曾说过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來。”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去习作。
二、创设具体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写作教学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激发内在的写作潜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就在写作之中,让他们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作文就是言语文本的表现,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即让儿童说真话,吐真情。因此,习作教学,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生乐于习作的情境,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空间里畅谈所想,无拘无束,轻松习作,快乐习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的境地,达到情发于心,富有个性。
三、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充满有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本身所具有丰富想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使他们脑海中产生鲜明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补写、改写、扩写的练习。
四、广泛阅读,开拓写作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话鲜明地道出了读与写的道理。要想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材料,有准确、优美的词句,有新颖的作文思路,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大量课余阅读。阅读可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语句,掌握必要的习作方式和方法,并且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的冲动"。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吸收到了文学的精粹。优秀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布局谋篇不时地引诱学生动笔,把它们摘抄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作文宝库,为今后自己作文提供丰富的后方支援。因此学生人手要有一本“好词好句摘录本”,利用课外阅读时间还可交流,不断吸取他人经验,是自己的积累更加厚实。“它山之石”加上自己参加活动切身体验所取得的丰厚材料,学生就有一种急于倾吐的激情。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尝试“作家生活”了。学生人手一本“我的处女作”,上面都是学生的“涂鸦”,有散文,有童话,有诗歌,有书信,甚至还有学生写起了小说。可以模仿作文大家的书写格式,可以从摘录本中提取有价值的语言扩充自己作品的“含金量”。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提供引导,定期组织交流,利用多种渠道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我写我见、我闻、我感、我思,作文如同生活一样真实,自然而愉快。平时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接触到许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从而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写起作文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高校学习推荐《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