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妮,熊小娟,章芬芬,邓 雯
(1.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330012;2.南昌市第一医院)
剖宫产属于产科重要分娩技术,在难产及某些产科综合征问题的解决方面独具价值[1]。初产妇受分娩体验缺失、分娩疼痛、分娩风险及剖宫产创伤恐惧等影响,多处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控制下,高度负性情绪可致手术和产后康复质量严重受损[2]。分娩安全性与产妇主观心身舒适度兼顾的护理理念是产科优质护理发展方向,探讨适用于初产妇不良情绪管理的护理模式至关重要[3]。考虑到剖宫产初产妇不良情绪贯穿于围术期全程的特点,我们尝试采用过程全覆盖式强化心理支持模式对剖宫产初产妇施加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于我院分娩的剖宫产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情同意;②规律产检,足月单胎,有剖宫产指征,认知智力沟通正常。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全身感染性病种合并状态,妊娠期外伤手术史,拒绝参与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入住于偶数病室的初产妇40例为对照组,年龄(28.55±6.17)岁,孕周(39.22±1.02)周,分娩时体重(67.69±8.11)kg;入住于奇数病室的初产妇40例为实验组,年龄(28.61±6.14)岁,孕周(39.35±1.00)周,分娩时体重(67.54±8.55)kg。两组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剖宫产常规护理施护,包括健康宣讲、病情观察及口头语言式心理辅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过程全覆盖式强化心理支持模式干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①产前强化心理支持。产前,责任护士与剖宫产初产妇进行一对一式社交安全距离面谈,护患共同行负性情绪类型确认与成因分析,给予对应式心理支持服务,如:剖宫产风险担忧者,科普化强调剖宫产安全性及为其选择剖宫产式的原因所在,使其知晓剖宫产方案是适用于其分娩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剖宫产疼痛恐惧者,承认与接纳其疼痛恐惧存在的正常性,提供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让既往通过合理镇痛获得良好减痛、抑痛效果的产妇给予同伴教育。指导家属多进行产前良性、正向沟通,以既往轻松愉悦事件为谈资,转移初产妇关注度。②分娩时强化心理支持。责任护士护送剖宫产初产妇到手术室,途中做手术团队与手术室硬件设施介绍,增强剖宫产手术成功的信心;责任护士向手术室护士做个体化心理支持建议,情绪敏感者、心理负荷沉重者做重点交接,提醒手术室护士多给予心理关注与重点支持;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理人员以病区责任护士建议为据供给个体化心理辅导,分娩时有明显情绪波动者,紧握产妇双手提供肢体接触式安全鼓励支持,播放病区责任护士所推荐的受产妇喜爱的音乐;胎儿取出后及时使胎儿与产妇进行面部紧密接触,触发产妇幸福感,增强其后续康复应对信心。③产后强化心理支持。责任护士迎接产妇入病室,妥善安置于病床,第一时间给予鼓励、肯定,颁发勇敢伟大母亲奖章;做术后疼痛心理建设干预,引导产妇关注疼痛正效应价值,告知已为其完善术后镇痛措施,鼓励其以前期学会的放松疗法、疼痛注意力转移疗法等发挥非药物自我疼痛管理潜能;强调乐观积极心态所具备的促伤口愈合与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等积极作用,告知疼痛和其他心身不适均是暂时的,理解正向应对方式更有助于不适感的控制与产后康复;指导督促家属提供正确有效产后照护,降低生理不适所致心理症结,积极完成新生儿照护任务,减轻产妇新生儿照护担忧。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为工具对两组进行负性情绪评定,SDS总分≥53分、SAS 总分>50分提示产妇抑郁焦虑阳性状态,总分值愈高表示产妇焦虑抑郁度愈严重。②以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32)[5]为工具对两组进行自我效能感评定,包括健康行为、遵医行为、药物治疗及日常行为4个维度,分值愈高表示产妇自我效能感愈佳。③比较两组产后泌乳启动时间、术后24 h泌乳总量及术后48 h成功母乳喂养率。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CBSEI-32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CBSEI-32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术后24 h泌乳总量及术后48 h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术后24 h泌乳总量及术后48 h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剖宫产适用于某些类型的顺产困难者,实施目的是保障母婴生命安全,但产妇术后剧烈疼痛和多种并发症成为剖宫产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重要来源,苏弯弯等[6]研究显示,严重不良情绪可致剖宫产初产妇手术不畅、术后康复受阻等不利后果。常规心理护理仅触及产妇表浅心理问题层面,且不具备连续性、全程性效应,在剖宫产初产妇中的适用度有限。本研究采用过程全覆盖式强化心理支持模式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干预,心理支持照护覆盖于剖宫产前、产时及术后全程,并对各期心理支持在内容、深度等方面做出了强化设计与实践,既全程顾及对剖宫产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关注与干预,又注重以多种有效心理支持策略与措施的联用方式增加心理干预的实用有效性,全程化与强化共同加诸在特定护理对象心理支持护理活动之中,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自我效能是人类个体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某任务或行为的主观性判断,某任务或行为的相关经验具备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效果,不良情绪则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重要成因。初产妇剖宫产者无分娩与手术相关经验,不良情绪蔓延且程度深,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致其手术及产后康复配合度不佳[7-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CBSEI-32中健康行为、遵义行为、药物治疗及日常行为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过程全覆盖式强化心理支持模式以其连续性、全程性、实用适用性等心理干预优势,对剖宫产初产妇形成了积极的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控制纾解效应,降低了该类产妇因恶劣心境所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可能性,优化剖宫产产妇生活态度,促成其自我效能感提升,使其有信心开展良好的健康行为、遵医行为、日常行为及药物治疗行为。
母乳作为新生儿最理想优质食品而存在,母乳喂养是目前已知的、最具科学性的育儿方式,是可兼顾母婴健康的喂养模式[9]。有研究提示,剖宫产产妇与自然分娩产妇相比,母乳喂养率明显较低,母乳喂养率的提升除有效解决剖宫产妇疼痛困扰、胃肠道功能恢复缓慢等问题外,还与剖宫产产妇主观不良心理因素的解决度密切相关[10]。本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全覆盖式强化心理支持模式,全程向剖宫产初产妇提供围术期全覆盖式心理支持照护,无心理照护盲区与断点,各期均借助于多样化实用型心理支持策略与技术提高心理症结解决的力度与强度,较好地控制了剖宫产初产妇母乳喂养相关客观不良心理因素,使产妇不致受心因性消极元素影响而损及母乳喂养进程与质量[11]。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相关指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术后24 h泌乳量及术后48 h母乳喂养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