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预测到春节档火爆,但没想到会这么火爆。人们在满足观影愿望的同时,也更期望通过观影行为,来确定一种安全感的存在。这是一个无比和谐的春节档,它让人们对过年气氛的追求以及对内心情绪的释放得以满足,电影的功用在这一档期得到了更多的放大。
但具体到出品方、创作群体,这个档期还是暴露了一些問题,比如《唐人街探案3》在评分上的持续下降……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档期的特点,在下一年让更适合这一档期的作品公映,同时也有必要总结这一时期作品在创作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本土化创作上更重视技巧、手段而忽视情感与文化元素的问题,《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成为最大的“黑马”,就因为它是唯一让每位观众都能联想起自身的作品。
历年春节档期间观众的心态似乎变化不大,观众一如既往地不怎么喜欢花里胡哨的内容,在笑声之外,如果影片能让观众充分体会到真诚与深情,他们就不吝献上掌声。
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主要是观众的热情炼成的,等到票房新纪录带来的喜悦平淡下去之后,或是业界反思的开始。
(摘编自韩浩月《“史上最强春节档”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后疫情时代中国人民在捍卫抗疫果实的同时,也不忘坚定地托举起经济复苏的希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社会强大的消费能力逐步释放,春节期间火热的消费需求在经济的稳步复苏中回暖,春节档票房已然乘着中国经济的快车驶向了春天。
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不少家庭将看电影列为今年首选的娱乐项目。但即使春节档电影“非常能打”,我们仍需绷紧抗疫这根弦。据新华社2月5日报道,北京市规定春节期间影院上座率不得高于50%,供不应求的春节电影仍守住了国民生命安全的底线。
以电影为代表的内需市场迎来了新的转机,春节期间国民的消费势头只增不减。这种对好影片的旺盛需求不断激励着电影市场继续带领人文产业为中国经济添砖加瓦。
(摘编自袁珮芸 《后疫情时代,从春节档影片窥见中国的“牛气”》)
材料三:
电影打动我们的不是故事,是贾玲不带表演痕迹的真挚,让我们在笑中带泪里读懂了“珍惜”。今年由于疫情,很多人与家人团聚的场景暂时难以实现了,但网络拜年、微信发红包、异地视频欢聚畅谈等新形式,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岁月总在推陈出新,营造着足够丰富与喜庆的年味,而亲情守望和团聚却永远是窖藏在岁月中不变的年味内核。
牛年春节,致敬为国戍边的战士,挂念漂泊海外的游子,家国同频共振,亲情温暖人心。否极泰来,走向新年。
(摘编自熊苹《〈李焕英〉热映:亲情守望是不变的年味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