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记忆

2021-07-07 15:0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祭祀坑人民文学出版社青铜器

中国人70年的文学记忆

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70岁了,从出版的第一本书《平原烈火》开始,人文社用包括四大名著、外国经典译著、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在内的近两万种图书,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迷。

从1951年到2021年,这家坐落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的出版社所历经和见证的不只是共和国的文学史,也是这个国度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用文学成就有趣灵魂,用文学记录难忘时代,用文学打造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王蒙称她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幸运,莫言说她代表了中国向世界文学对话的水平,冯骥才说她是自己文学生命的根,迟子建说她是出版社的“群山之巅”,曹文轩说她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文学记忆,严歌苓说她是永远的文学绿洲,阿来说她是新时代的精神原乡。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强说,书籍是无法取代的。一本纸书,一旦投向市场,你就不能毁灭它,总有其中某一本会留在某个地方,永久地保存下去,成为人类记忆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记忆链接——

“四大名著”是怎么来的?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人熟读多遍。那你知道“四大名著”的概念是什么时候、为何出现的吗?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胡文骏给大家解答了这个问题。

胡主任说,“四大名著”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没有的,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文社出版了这4部古典文学小说后,通过大量发行,被国人广泛阅读,才形成了“四大名著”这个概念。正式写入文学史是在20世纪80年代。

(摘编自@新华网)

@朱德庸: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画画,坚持出版,甚至用一笔一画的手绘努力坚持。因为每出版一本好书,就会让更多的读者拥有美好的阅读。而每读一本书,就会给我们更多让自己内心触及这个世界美好的机会。祝福人民文学出版社70岁生日快乐!

@董卿: 我小时候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人文社的书……那些书本、那些文字带来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三星堆里的文明记忆

3月20日,去年10月以来新发现的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的6座古蜀祭祀坑“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占地仅3.5平方米的5號祭祀坑一片金光闪闪——考古队员已从此处清理出多件金器、60余枚带孔圆形黄金饰片、数量众多的玉质管珠和象牙饰品。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些有规律的金片和玉器与黄金面具形成缀合,推测为古蜀国王举行盛大祭祀仪式时所用。

(摘编自@新华网)

记忆链接——

你会念吗?

青铜器那些奇奇怪怪的名字

罍、觚、[须][皿]、斝,你会读几个?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包括铜尊、顶尊铜人、青铜大面具、铜眼形器,还有一件“奇奇怪怪青铜器”。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博物馆时,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青铜器。它们的名称大多有些“古怪”,有的甚至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都查不到。为什么青铜器会有这么古怪生僻的名字?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鼎(dǐng)、罍(léi)、觚(gū)、[须][皿](xǔ)、斝(jiǎ)、甗(yǎn)、簠(fǔ),这些名字你认识几个?

(摘编自@央视网)

@勿忘我: 快点出纪录片吧,看新闻真的不能满足文物爱好者的内心需求。

@乌龙院大哥: 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一个都不会!但是今天学到了,学习知识,我骄傲!

猜你喜欢
祭祀坑人民文学出版社青铜器
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
我在三星堆发掘现场
穿越三星堆
《三星堆祭祀坑》读后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老马
多看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