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微信朋友圈最初的功能,应该是展示自我,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微信好友展现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的机会和舞台,也让别人能够认识到一个更加丰富、立体、多面的自己。但是,现在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功利。一些人甚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精装修”,打造出一种虚假的高端人设,这正是朋友圈变得世俗而功利的具体体现之一。
自己明明就是一个收入中等的普通上班族,但是,在朋友圈却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这个虚拟人生里,他们不是在环游世界、出入高级酒店和餐厅;就是开着价值百万元的豪车,和一些商业精英称兄道弟。为了更能迷惑人,很多人还把自己的影像、声音植入虚拟场景。业内人士指出,花钱在自己的朋友圈打造所谓高端人设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微商从业者、有虚荣心的网友以及抱有吸引异性心理的年轻人。但不管是什么人在弄虚作假,也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高端”,早晚都有穿帮、垮塌的那一天。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费尽心机营造的高端人设,恰恰证明了他们真实人格中虚假、虚荣、不诚信的一面,这无疑会降低现实中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与认可。
(摘编自天歌《朋友圈的“精装修”》)
材料二:
保险营销员在朋友圈发送的信息大多分为几个类型:通过新闻热点和社会案例讲理赔、讲理念、讲知识,通过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展示个人展业成果、经历和感受等。其中,通过新闻热点和社会案例的内容问题最多。比如一些旧闻,放进“保险作料”再次“炒冷饭”,用一些激烈的言辞强调保险的重大意义;一些案例并不属实却被拿来披上保险的“外衣”,夸大保险的功能与作用;一些与保险并不相关的名人名言,有些甚至根本不是名人所言,却被用来“善意提醒”保险的重要性;一些看上去已经严重“失真”的理赔案例,却仍然在朋友圈“郑重其事”地转发告知……
一些营销员经常通过一些能够加载个人名片信息的平台发布信息,这些网络平台“寄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并非正规保险公司制作。如果微信好友点击这条链接,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下阅览痕迹。而保险营销员只需在平台交纳一定费用,便可看见谁留下过阅览痕迹,然后根据这个“指向性”信息去展业。这些第三方平台完全没有经过个人授权便轻松获取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这种“窃取”行为,着实令人不齿。微信朋友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已成为保险营销员展示个人及公司形象、推介产品、介绍服务知识的重要宣传渠道,然而由于朋友圈发布主体多、信息审核弱、传播速度快,再加上一些保险营销员个人文化、职业素养、媒介素养等水平的制约,朋友圈也不幸沦为保险销售误导、不实信息传播的“重灾区”。
(摘编自刘婷《“人设”莫崩于“朋友圈”》)
材料三:
据《大河报》报道,郑州某商場从9月20日起,要求员工每天早中晚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促销广告。受采访的员工透露,每天上下班打卡检查手机、头像统一换成广告海报,不然就会被罚款20元至50元不等。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众多商业公司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越来越重视。公司希望通过微信的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一些公司便“盯上了”员工的朋友圈,制定奖惩措施,强迫员工发布商业活动信息,员工朋友圈“沦为”公司宣传“殖民地”。
朋友圈本应是私人空间,带有私人属性,是个人的“私圈”,而公司强迫员工发布商业活动信息这样的“公事”,则明显是对员工人格权利的侵犯。朋友圈“姓私”不“姓公”,发布哪些内容应是自己说了算,没有义务为公司服务。
把转发朋友圈作为一项强制工作任务,并以扣发工资为代价,说明公司管理者手伸得过长,管理权越界,违反劳动合同,有违契约精神。与其简单粗暴地强迫转发,不如在创新宣传形式和优化宣传内容上下功夫,打造公司员工互尊互爱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自发投入公司宣传中。
(摘编自刘嘉伦《员工朋友圈岂能被公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