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杨阳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中老年易患疾病类型之一,其发生的原因均与冠状动脉粥硬化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为血流为心肌持久性供给中断导致人体心肌坏死[1-3]。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加以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其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4]。本文针对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的和价值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综合分析和比较,严格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男性220例,女性200例,年龄36~75岁,平均(55.5±3.89)岁;观察组男性218例,女性202例,年龄35~75岁,平均(55.5±3.77)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首先护理人员应当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记录,指导患者如何保持规范、健康且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5]。
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谈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充分掌握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其文化认知水平、家庭情况等,并结合患者病情发展的进程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与应对措施。部分患者治疗中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并切实落实健康宣教工作,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得患者知晓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手段的优缺点以及护理具体方案和实施流程等,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准确的记录,对于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根据医嘱的给药方式和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并告知其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以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胸部疼痛等临床症状表现,护理人员可通过患者自述对患者的疼痛感受进行合理的评估,可为患者播放安静、轻缓的音乐、沟通交流、发放报刊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于疼痛感强烈的患者可遵循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进行止痛[7]。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软垫放置于其背部,并引导患者进行四肢和腰背部的运动训练,保证机体血液循环。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方案,主要以清淡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为主,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纤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患者休养期间应当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且温馨的休息环境,保证室内通风顺畅,室内温度与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观察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综合评价,共计30个条目,每条目0~4分,分数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严重[8]。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的变化情况,本次主要采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进行综合评分,共计36个条目,每条目0~3分,采用四级评分法原则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SAS、SDS评分(±s, 分)
表1 对比SAS、SDS评分(±s, 分)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20 59.65±5.21 37.65±4.2359.14±4.69 34.56±3.89对照组 420 59.35±5.61 57.62±5.1259.34±4.25 56.13±4.20 t 0.803 61.623 0.647 77.218 P 0.422 0.000 0.517 0.000组别 例数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s, 分)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生理机能 干预前 55.56±6.95 55.25±6.22 0.681 0.496干预后 81.36±6.82 76.45±5.82 11.223 0.000生理职能 干预前 55.25±3.53 55.24±3.32 0.042 0.966干预后 79.69±5.57 63.24±4.29 49.951 0.000躯体疼痛 干预前 52.75±3.65 52.78±3.85 0.115 0.907干预后 81.23±5.86 71.25±5.45 25.557 0.000一般健康状况 干预前 53.23±3.54 53.54±3.81 1.221 0.222干预后 80.45±6.11 72.52±5.63 19.560 0.000精力 干预前 55.31±5.19 55.44±5.15 0.364 0.715干预后 79.67±5.81 69.64±4.41 28.180 0.000社会功能 干预前 53.59±5.23 53.65±5.11 0.168 0.866干预后 82.24±5.55 72.23±5.24 26.876 0.000情感职能 干预前 52.68±5.21 52.45±5.35 0.631 0.528干预后 81.44±5.21 71.78±4.16 29.693 0.000精神健康 干预前 52.21±5.32 52.27±5.25 0.164 0.869干预后 80.34±6.24 72.11±6.21 19.158 0.000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类老年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以部分老年人群文化知识欠缺,导致其在治疗中无法完全配合治疗,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急剧下降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疾病发展的控制[9-10]。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时需要更为严格的护理流程,为其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在本次研究中,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知,实施有效的护理方式,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
综上所述,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较之常规护理方式效果更为明显,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间接提升了护理满意度和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