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环孢素软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7-07 09:25齐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0期
关键词:环孢素障碍性贫血

齐艳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 引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相关实验表明,该病的发生与造血干细胞免疫机制异常或内在缺陷可能存在密切联系[1]。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人群,以青年人和老年人相对高发,男女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别,患者一般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出血以及感染,既可突然发病,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缓慢发展。

当前,药物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中以环孢素为代表的免疫系统调节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本次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患者为例,分析了环孢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再障患者30例展开研究,以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30~70岁,平均(51.02±5.14)岁,平均病程(2.15±0.89)年。观察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31~68岁,平均(52.21±6.87)岁,平均病程(2.23±0.97)年。患者资料进行检验,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司坦唑醇片(厂商: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444021488,规格:2 mg)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初始剂量为2 mg/次,3次/d,后根据患者反应进行调整,可每间隔1个月调整1次剂量,直至2 mg/d的维持量。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环孢素软胶囊(厂商: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60123,规格:50 mg)进行治疗,用法用量:3~5 mg·kg-1·d-1,2次/d。如患者合并感染或出现严重贫血,应适当给予抗生素、血小板输入等对症治疗,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以免影响疗效评价[2-4]。

1.3 观察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出血、贫血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80×109/L,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00 g/L,无复发情况。②显效:贫血相关症状基本消失,4×109/L>白细胞计数>3.5×109/L,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00 g/L。③有效:临床症状有缓解,血红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30 g/L以上。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s)

血红蛋白(g/L) 血小板(×109/L) 中性粒细胞(×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5) 32.25±10.36 97.89±20.36 21.25±10.25 78.63±11.25 1.32±0.87 2.31±0.43对照组(n=15) 33.23±11.28 83.58±21.25 20.87±10.22 68.32±12.25 1.28±0.97 1.62±0.52 t 0.248 1.883 0.102 2.401 0.119 2.927 P 0.806 0.070 0.920 0.023 0.906 0.007组别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1例轻度血清病,1例肝肾功能轻度损伤,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1例肺部感染,2例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患者一般表现为出血、贫血以及感染[6]。造血干细胞免疫性损伤为再障主要原因,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对T淋巴细胞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行抑制或能有效修复损伤,这一观点也是近年来临床的研究热点[7]。

当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主要以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司坦唑醇及环孢素等均为临床常用药物[8]。司坦唑醇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异生的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消耗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作为促蛋白同化激素,具有很强的蛋白同化作用,与甲基睾酮相比,司坦唑醇对蛋白同化作用高出其30倍之多,该药能够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抑制组织蛋白异化分解,减轻骨髓抑制作用,可以增强体力、食欲、促进体重增加,且雄性化作用非常弱,临床应用较广泛,多用于重病、慢性消耗疾病引起的体弱消瘦、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环孢素也称为环孢霉素或环孢菌素,其是由多孔木霉中分离出来的,后逐渐发现其有免疫抑制功能,后续研究陆续发现该药能够用于各种全身免疫病以及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经发展成为临床常用的强效免疫抑制剂,其具备较高特异性,可对T淋巴细胞产生靶向作用,起到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抑制TNF-α、IL-2等相关负调控因子的表达,进而达到抑制其对造血功能负调节的作用,是普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首选治疗用药,但单独采取环孢素治疗对重型与极重型再生障碍贫血障碍患者的效果并不明显,对于无造血肝细胞移植条件的重型和极重型再障患者,首选强化免疫治疗,当前有研究使用环孢素联合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收效由于单用环孢素。

本次研究在再生性贫血障碍患者中采取司坦唑醇与环孢素联合治疗,结果提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二药联用能够提升整体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司坦唑醇的促蛋白同化作用能够改善患者贫血状态,促进造血功能的改善,而环孢素能够调节患者免疫状态,进而防止负调控因子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二者联合能够达到“正面促进、负面抑制”的作用。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表明两种药物相互作用小,联合使用并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临床安全性有保障。

综上所述,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取环孢素治疗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环孢素障碍性贫血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夕阳红难以启齿的元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孢素胶囊以及软胶囊的溶出度分析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环孢素A的有关物质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HPLC法测定环孢素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