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波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组织同学进行经典诵读中,体会到了文学对于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经典诵读能够健全人格,加强道德修养;能够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经典诵读也能引发知识拓展以及课题研究,对于广大青年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 文学 道德 审美
世界越来越小,逐渐为一个“地球村”所取代,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面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如何将中华民族的特色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沟通融合,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心态,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不断加强广大青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青年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担当意识,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晨读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经典。读后给我的启示有五:
一、经典诵读对于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好景君须记,高中正是读书时。”这是我在高中伊始给学生的人生寄语。而“阅读什么呢?”则是我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同学们决定阅读经典,大家说: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
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
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
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
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
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
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注解。
语文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语文是一手秀丽的方块字;
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
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
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
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
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
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由此可见,“文以载道”是语文的使命。
已故诗人海子咏叹:“到我的花园里散步吧。这里有最朴实的文字,一如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般的小小的兰花;这里有最温柔的文字,一如娇艳的玫瑰,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让人觉得温暖;这里有深刻反省自己、解剖自己的文字,一如铁骨铮铮的长满了尖锐长刺的灌木;这里还有最严谨的、表达深沉的爱与恨的文字,一如沉稳的梧桐,撒播一地的绿荫,让人感到彻骨的清凉、彻骨的清醒……”
由此可见,语文是人学,它对于人生命的重要,同学们也在调查中培养了对于经典诵读浓厚的兴趣以及渴求。
二、经典诵读能够健全人格,加强道德修养
实践证明,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能有效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高一起始,我们全班提出了“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倡议,并且以诵读《论语》为突破口,走近古代文化经典,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数年以来,保证每天8:00——8:15晨读。雷打不动天天读,书声琅琅诵经忙。学以致用见行动,耳濡目染促成长。经典诵读,对于弘扬优秀文化精髓、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今,经典诵读活动成为我们班级每天清晨的必修课,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诵读中,读出了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读出了精神的洗礼、灵性的启迪、思想的提升。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之地,呈现出一派“千帆竞渡,我敢争先”的勃勃生机。
三、“经典诵读”能够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经典诵读”时时唤起创造的灵性,奏响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人格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那“见贤思齐”成了我的口头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成为我的学诗风气,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也不能迷惑我了,代之的是我的超越自我,鲜明个性,发展语言,纯净心灵。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经典诵读工程,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经典诵读引发学生对于知识更加广泛的拓展
从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因此,我们组织全班同学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以“旅游与文化”为专题,以拓展的形式,游历了杭州、南京、苏州、无锡、成都、洛阳等历史名城。在旅游中,从杭州了解到人间的“天堂”,爱情的“地狱”。引入梁祝、白娘子和许仙、苏小小和阮郁的千古永恒主题,从而联想所有关于杭州的诗词。“洛阳牡丹甲天下”,以此为契机,搜集所有关于牡丹的古诗文,了解牡丹的品性,以及她之所以成为国花的象征意义。通过洛阳城市的历史,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五、经典诵读引发出学生更深层次的课题研究
大量诵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系,挖掘出一系列由古代诗词改编而来的流行歌曲,譬如:《长相知》、《忆秦峨》、《沁圆春.雪》、《清夜悠悠》——改编自秦少游《桃园忆故人》;《有谁知我此时情》——聂胜琼(宋)《鹧鸪天》;《胭脂泪》——李煜《乌夜啼》;《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思君》——李之仪《卜算子》;《独上西楼》——南唐李煜《相见欢》;《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徐小凤的《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又名《采桑子》;《床前明月光》梅艷芳——《静夜思》;《万叶千声》——欧阳修《玉楼春》(又名:《木兰花》;《满江红》——岳飞《满江红》;《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在水一方》——《诗经》的《蒹葭》;《芳草无情》——范仲淹《苏幕遮》;《三国演义》开篇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等,通过两者的比较和喜闻乐见的传唱,激发起我对古典诗词由衷的喜爱之情。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古典诗文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在学校艺术节上展演。
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将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与世界各国朋友们共享,经典的诵读及拓展,既领略了文化,又颐养了情感,弘扬优秀文化的理想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作为德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