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菱键
【摘要】目的:探讨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使患者减轻和解除身心不适感。方法:发热患者采用行为性体温调节给予干预。结果: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给予发热患者干预补充行为性的体温调节是保证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础。
【关键词】发热;干预护理;应用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一般波动于0.5℃~1℃之间。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体温最高。发热是男女老幼都会出现的症状,而给予发热患者干预补充行为性的体温调节,施行良好的治疗护理是保证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1资料和发热体征
1.1一般资料男女老幼发热都可以给予行为性的体温调节。
1.2发热是指身体内因某种原因,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体温调定点上移,而产生高体温。
1.3常规生理体温自我调节机制,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的整合功能,大脑皮层也参与了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1.4发热的过程及症状,包括三个时期。(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2)发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3)退热期,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
2发热程度分类
临床分级: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
3发热的类型
3.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范围超过1℃,而最低体温始终高于正常。
3.3间歇热:体温骤升致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又迅速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3.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4干预护理方式方法
4.1预期目标: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心身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
4.2护理方法:可进行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两种方式。①一般护理:a.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流通。b.卧床休息。c.退热过程中,应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加强皮肤护理,勤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腺阻塞;②心理护理:观察发热,各阶段病人的心理状态,因体温上升期,有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因此应对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4.3观察生命体征,发热的诱因及原因、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结果、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如超高热或其他特殊情况,需1~2小时监测一次,降温处理30分钟至1小时需要复测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每日测两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血压,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在班医生联系。高热的表现有烦躁、头痛、惊厥(幼儿)或昏迷。先高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颅内出血等。高热伴随有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重症感染、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血液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等高热伴寒战常见于败血症、急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输血(液)反应、疟疾等。
4.4保暖:体温上升期,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调节室温、卧具和衣着。
4.5降温:熟悉并掌握发热处理原则,运用冷传导法。对于体温不超过39℃的发热,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必急于解热,主要是补充水分,(3000ml为宜),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对于高热39℃及以上者,或发热伴心脏病及恶性肿瘤持续发热,必须进行退热治疗。
冷传导法:①宽衣松被解包,利用熱辐射作用散热;②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利用空气对流作用散热。避免对流风,调控室温21℃~22℃,室内放置冰块;③头部冷湿敷,通过传导散热,一般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后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④头部冰枕,通过传导散热,可以降温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勤观察枕部皮肤有无冻伤,做好交接班;⑤冰敷:将装有碎冰块的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及体表大血管行走处,通过传导散热。勤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冻伤;⑥温水浴:适用于急性起病时的高热患儿。水温比体温低2℃~3℃,洗浴时间10~15分钟。危重病患者因监护及管道多不主张选用。末梢循环差的危重卧床患者,可将肢体浸入热水中擦洗,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散热增加;⑦0.9%冷盐水灌肠,适用于体温高达40℃及以上的患者,以达到深部降温的目的。腹胀患者禁用。选用20℃左右的0.9%盐水低压灌肠,灌液量据年龄而定,肛管插入,长度7~10cm,灌肠管距肛门为40~60cm,左侧卧位,臀部稍抬高,速度缓慢,灌肠可降温又可通便;⑧酒精擦浴:不提倡;⑨对持续高热病人,可用电脑持续控温毯,通过调节温度达到降温的目的。
4.6口腔护理:由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所以需要勤漱口、多饮水。
4.7饮食护理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脂、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5结论
明确导致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采用正确的降温方法,除依靠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外,也应该积极给予临床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