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端华
摘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幼儿能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科学的看待与合理的利用冲突是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介入行为通过现状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提升;创设有助于进行积极介入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中班 幼儿 同伴冲突 教师 介入行为
一、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梅州某幼儿园和深圳某幼儿园的实际观察时间均是45天。总共搜集到 541次幼儿冲突的事件,其中教师介入的冲突仅有361次。具体观察情况见表 1:
(一)教师介入的活动类型
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从教师介入冲突的活动类型角度,可以划分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介入、分区活动的介入、户外活动的介入、生活和过渡活动的介入。两所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活动类型的次数和百分数见表2。
从表2可知,在观察时间内,分区活动发生了188次冲突事件,约占整体的52%,以此看出中班幼儿发生同伴冲突的较大部分是在分区活动时。由于分区活动中的玩具和游戏设备较吸引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经常会因为占有欲而发生冲突。幼儿在宽阔的地方活动容易释放天性,从而增加幼儿同伴冲突事件,户外活动约占据整体的22%。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一般是由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学习,该部分只占 16%。在生活和过渡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只占10%,在生活和过渡活动中,幼儿发生冲突事件较少。
(二)教师介入冲突的时间
表3所示,笔者对比和研究了教师介入的316次冲突事件,发现60%的情况下,教师会直接在同伴冲突产生时介入,制止同伴冲突的发生;教师在冲突发展时的介入次数占总介入次数的28%;教师在冲突解决时的介入次数占总介入次数的 10%;在冲突结束后的介入只有7次,占总介入次数的2%。
(三)教师介入冲突的主动性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主动性角度分析,有教师的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两方面。
教师介入同伴冲突的比例大约是 1:2。由于幼儿园的客观环境还存在不足,如每个班的幼儿人数太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等,容易忽略幼儿的冲突事件。但是也不排除有些教师是为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而采取了放任的方式。
二、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中的影响因素
教师对介入行为的选择会受到以下三者的影响:介入行为的实施者、介入行为的被实施者以及介入行为的环境。
(一)介入行为的实施者
幼儿教师是幼儿同伴冲突中介入行为的实施者,而介入行为的实施者各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表现在:不同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冲突观等观念以及幼儿教师在同伴冲突时的情绪和个人的性格、气质。
(二)介入行为的被实施者
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和冲突情境的不同特点,对自身的介入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整。
1.幼儿的个性及日常表现
在面对教师的批评处理时,固执霸道的幼儿、暴怒,活泼开朗的幼儿、性格内向的幼儿反应各有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个性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
2.冲突情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幼儿同伴冲突的程度越高,教师会选择越早的时间进行介入。而教师选择介入的时间越晚,介入行为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强度越低。
(三)介入行为的环境
1.幼儿人数
2.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计划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三、建议
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角度出发,笔者根据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幼儿教师的自我提升
1.树立积极的冲突介入意识
幼儿教师需重视幼儿同伴冲突,抓住幼儿同伴冲突的机会,运用积极的介入行为帮助幼儿发展社会交际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发生幼儿同伴时自身介入的时间和程度要合理。
2.提升介入冲突的技巧
(1)引导和帮助幼儿
(2)关注冲突的后期发展
(3)重视家园合作
(二)创设有助于进行积极介入的环境
幼儿园应在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中,创设有助于教师进行积极介入的环境,从而尽量减少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频率,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耐心、积极地介入幼儿同伴冲突。
1.减少班级平均人数
幼儿园应通过适宜的方式減少班级平均人数,如增加班级数量,使班级幼儿人数得到缓解,使得教师在班里发生幼儿冲突时能实施积极的介入行为。
2.增加幼儿园的教具及游戏设备的种类和数量
幼儿园在园内增加教具及游戏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是十分有必要的,既可以让幼儿选择和使用的机会增加,减少幼儿应争抢同一件物品发生同伴冲突的次数。
3.合理设置幼儿园的课程
幼儿园合理地调整和设置班级课程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应结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的工作内容来做课程计划。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新村幼儿园(天骄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