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兆芳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545006)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儿外科常见病症之一,先天性鞘突未闭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主要分为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凭借具有术后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创伤性小以及可对疝块性质进行探查等优势被临床外科广泛应用[2]。其中临床又将疝囊高位结扎术分为三孔法、二孔法与单孔法,从临床医学理论角度认为,手术治疗中所置入的套管针孔越少,其手术所带来的治疗性损伤程度便越低,术后恢复时间则越快,效果更为理想。为更好提升临床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应用二孔法腹腔镜与单孔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纳入2019.5-2020.5我院收治的1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80例,其中参照组男女各72、8例,年龄2-9岁,平均(4.31±0.21)岁,病程1-3年,平均(2.01±0.01)年;试验组男女各71、9例,年龄2-9岁,平均(4.38±0.24)岁,病程1-3年,平均(2.30±0.05)年。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予以参照组二孔腹腔镜治疗,操作内容如下:取脐下0.2cm作横小切口长约0.5cm,置入气腹针,腹腔压力设置为6--10mmHg,进气后置入5mmTrocar,分别在平脐患侧腹直肌外侧缘置入3mmTrocar,进入操作钳,在患侧腹壁靠近内环口处进入带3-0昔理灵圆针,腹腔镜直视下缝扎一圈内环口,避免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缝合术口。
试验组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具体操作内容如下:取脐下0.2am作横小切口长约0.5cm,置入气腹针,腹腔压力设置为6--10nmHg,进气后置入5mmTrocar,于患侧腹股沟内环口皮表投影处取2mm切口,腹壁缝合器带4号丝线经切口进入,沿内环口内恻潜行半圈,在精索及精索血管上方注入氨化钠溶液分离腹膜,便于腹壁缝合器带丝线穿过,不穿破腹膜,将丝线放入,退出腹壁缝合器再次进入,沿内环口外侧潜行半圈,带回放入的丝线,退出膜壁缝合器,结扎2次。
(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主要含有手术时间、疼痛时间、切口长度等。(2)根据FLACC量表评定[3]患儿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该量表主要包含、表情、肢体动作、行为、哭闹、可安慰性进行评分,每项分值在0-2分,总分为10分,治疗效果与评分呈负相关。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试验组FLACC量表评分与参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FLACC量表评分(分,χ±s)
试验组各项指标均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χ±s)
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极易损伤患儿提睾肌与精索神经、血管,对正常生理结构造成破坏,术后极易引发性腺缺血、输精管损伤、阴囊水肿、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4]。故为腹股沟斜疝患儿患者一种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手术质量方式极为重要。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最大优点是无需通过腹股沟管进行疝囊剥离,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血肿与阴囊水肿发生率,同时能够精确处理患侧部位,术中通过腹腔镜清晰观察到内环口与子宫圆韧带、输精管结构,可有效规避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损伤[5-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FLACC量表评分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手术时间与疼痛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参照组,P<0.05。单孔腹腔镜治疗与二孔法治疗相比较,前者治疗效果更佳,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单孔腹腔镜治疗因只需一枚套管针进行操作与观察,手术造成切口较小,且随着患儿生长发育,形成瘢痕概率较低。(2)手术中所需要的结扎材料较为简单,无需特殊器械与材料,取材价格低廉且方案,更加容易在术中跨越子宫圆韧带与输精管。(3)在腹腔镜帮助下能够准确缝合患处,减少手术对精索血管与输精管带来的损伤概率。
综上所述,腹股沟斜疝患儿应用单孔腹腔镜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儿手术治疗时间和疼痛时间,且手术切口较小,美观性更高,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