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敏
本期案例研析对大运动观视域下有效应用“完整法”进行了探讨,与上一期以大运动观视域下有效应用“分解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引发了一线体育教师聚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思维碰撞。经过这两期话题的深入研讨,为实现学生从“学”正确的技术动作到正确地“用”技术动作打下了基础。
一、关于“学”的思考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1]如何在学的过程中着眼于“用”的突破,如何辩证地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1.学什么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1]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单是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刺激和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也包含参与比赛和运用技术动作的练习,还包含在参与比赛和运用运动技能过程中能够尊重和理解运动规则、认识运动礼仪和传统习俗、区分运动行为表现好坏、内化积极的体育意志品质。[2]这需要改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固有思维,即引导学生通过运动项目这个载体,体验和掌控在练习和比赛中的角色关系、团队技战术配合、追求的目标、礼仪和规则等有关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
2.怎么学
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项目特征,应从运动项目教与学的出发点进行整体思考,避免传统的“分解—整合”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性的运动学习思维。在重论体育教学方法时,提及必须借重方法论来把握方法。[3]体育教学方法论,首先应是对体育学科中一切认知活动完整程序的深入本质的认识,尔后,秉承这样认识的人当然会使体育教学实践发生定向转变。[4]
本期案例讨论的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动作具有一般开放式运动项目共有的特征,同时也有其特殊性。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传球手型的固定,但容易形成持球犯规动作;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避免了错误动作的形成,但是零基础的学生又较难融入到练习中。本期案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难度练习的设置,并在设置练习时始终强化正面双手上手传球单个技术,避免过早进行组合技术练习,并对单个技术动作进行情境化设计,让学生从完整的技术入手学习,慢慢融入到由简单到复杂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用”中学。在教学中,没有最优的方法,只有更适合的方法,借助方法论跳出方法的使用程序看方法的使用效果,是教师进行方法选择的依据。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每节常态课的课堂效果,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二、关于“用”的思考
本期案例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五专项班的学生,“会用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比赛”是教学目标之一,但“会比赛”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比赛的结果重要,但是如果教学的最终目的仅仅指向比赛结果,那就把运动文化的传承局限于比分了。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会”比赛,在比赛中找寻专注于运动、掌控技术动作、享受运动的体验,真正享受比赛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比赛结果。让学生在掌握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动作后,学会在赛中通过技术动作掌控身体、享受运动,传承排球运动文化和中国女排精神才是最终目标。
1.“用”技能赢得比赛
在初步掌握了正面双手上手运动技术后,需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时机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也就是学会处理与球、与人、与技战术、与环境、与规则、与礼仪的关系等,这就要求教师依据项目特征设计整体性的练习和比赛情境,让学生在赛中学。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项目特征,依据项目特征结合运动技能形成过程,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教学中,在认识阶段,先让学生从项目特征角度了解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按照预设好的动作路线图进行徒手运动轨迹的连贯动作尝试;再引导学生画出徒手模仿的连续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然后持拍进行无球情况下完整技术动作练习,最后完成喂球连续动作练习,尝试击打不同方向的来球,慢慢融入更多的运动要素,改变更多的运动条件进行练习,而不是常规意义上先进行分解动作“准备—打开—挥拍”的教学;在联结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设置击球落位的准确性、击球失误率、击球落点的控制等具体的学习目标,强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自动化阶段,根据学生已有水平进行合理分组,设置适合其水平的教学比赛,可以通过改变场地大小、球网高低、人数多少,以及创设结构化的比赛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实战感受,积累实战经验,强化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比赛的控制能力。
2.“用”身心感受比赛
本期案例中设置了不同的运动条件、不同层次下的比赛情境,意图引导学生能够用好所学的正确技术动作,在所设定的比赛中体会流畅状态。尽管取得胜利很重要,但是流畅状态与获胜之间没有必然聯系,并且流畅状态所提供的,远比某次竞赛的胜利更加丰厚(图1)。[5]帮助学生发挥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动作最佳水平,让他们在比赛中通过对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的运用,体会生命的活力、动作的收放自如,获得愉悦感,建立长期的运动兴趣,这才是“用”的最终指向。在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上设计出让每名学生能够找寻自己比赛最佳的流畅状态十分关键。在挑战水平高而自认为技能低的情况下,学生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在挑战水平低而自认为技能也低的情况下,学生会出现无所谓的淡漠情绪;在挑战水平低而自认为水平高的情况下,会出现松弛的厌倦情绪;只有在挑战水平高且自认为技能水平也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出现流畅状态(图1)。流畅状态模型图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也提示教师需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才有利于找到流畅感觉,身心愉悦地比赛。
三、以“用”促学的超越
在教学实践中,从帮助学生建立“我”的空间意识到丰富“我”的运动空间要素,从会在情境中处理“人—球—人”的关系到条件限制的实战,由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到会正确地使用技术动作,再到整体性运动学习思维的形成,才能真正实现运动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学有所得。
1.强化练习,让学生“会”学
动作技能控制论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種在基本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其应用在各种专项体育运动情境中的基本联系。[6]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会存在认为传球只是二传技术的误区,会习惯性地用后退垫球的接球方法代替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本期案例设计了先强化单个技术的“完整法”学习思路,学生掌握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后,将单个技术动作融入不同难度和不同运动条件的指定传球比赛,规定不能有其他技术动作参与,强化了学生的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待传球技术强化稳定形成传球意识后,再结合垫球等技术动作丰富组合练习,为专项技能形成打下根基。
2.组合练习,让学生“会”练
本期研讨中有教师认为:教学一般从单个动作开始,但此时的教学不能唯单个动作而展开,就像“一个词语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一样。正如其所说,围绕单个技术动作设计多个技术动作的组合练习,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熟练单个技术动作。但单个技术动作在组合练习中会产生新的问题,要引导学习者从大运动观和整体学习思维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用不同的组合练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这才是“会”练习的具体表现。
3.情境练习,让学生“会”赛
唯科学主义和本质主义将知识视为对外在世界的本质、实体的映现,知识成为一种预设性、客观性与静态性的实体,使得知识的情境性、理解性与生成性得到遮蔽。[7]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仅仅强化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反复操练以掌握该知识,这是远离“我”的“碎片化”知识,没有与他人、环境等生成新的知识。每个运动项目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组成的,一两个运动技术的孤立学习和掌握是不可能学好一个运动项目的,学好一项运动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8]引导学生创设结构化的比赛情境,如,1vs1、2vs2、3vs3的篮球比赛,可以根据锻炼和考察的技术不同改变场地大小、篮筐大小、篮架高低以及具体的比赛规则,让学生体会与队友的技战术配合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掌控,逐渐建立起整体性的运动学习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运动观的视域下形成整体的学习思维,尤其是在引导水平五的学生学习开放性运动技能,设置各种组合练习时要考虑专项技能的合理性需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人(自己、对手、队友)—球—环境的关系,培养意识(动作、战术、战略),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技术动作、任何一次意识判断、任何一次相互配合,都要对整个项目、团队和比赛结果负责,促进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运动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2]柴娇.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回归与困境破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87-91.
[3]张洪潭.重论体育教学方法[J].体育与科学,1996,1:34-37.
[4]张洪潭.体育教学方法论沉思[J].体育与科学,1996,3:70-73.
[5]Susan A.Jackson,Mihaly Csikszentmihalyi.体育运动中的流畅状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20/41.
[6]Clive Brewer.运动技能提升指南[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社,2016,12.
[7]尚力沛,程传银.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文化完整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5):58-61.
[8]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