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食物类词语隐喻用法对比

2021-07-02 13:11刘儒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源域汉英用法

刘儒昊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中国 上海)

引言

食物类词语在日常交流中有着范围广、频率高、内涵丰富的特点。目前以隐喻视角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关注食物类词语的却相对较少。其往往是对饮食用具、烹饪手法、饮食动作以及食物味道等范畴进行对比,对食物类词语本身的研究较少。此外,目前的一些成果对于英汉食物范畴隐喻的个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很少涉及两者之间的共性。整理与归纳汉英食物类词语的隐喻表达,探求其背后的共性与个性,可以对翻译、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将食物定义为“可供食用的物质”。牛津词典将“food” 定义为“things that people or animals eat”,这样就把“食物”的外延无限扩大了,因为像“草”“树叶”“竹子”等人类不可食用的植物依旧符合“things that animals eat” 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取其共同的含义,即将范围限定在“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新华惯用语词典》中收录的食物类词语进行了全面检索,共提取出汉语 74 种食物的121条隐喻表达。英语的研究范围则限定在《英汉常用隐喻词典》、WorldEnglishfromAlohatoZed(世界英语俚语词典)两部词典中的食物类词语,共提取出英语 59 种食物的 116 条隐喻表达。

一、根据语义桥类型进行对比

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的基本观点是: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体验并理解另一种事物,所谓概念隐喻就是对一般隐喻表达的概括总结,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于映射的路径,我们在这里引用“语义桥”的概念。所谓“语义桥”,就是“多义词本义与引申义或引申义与再引申义之间过渡的桥梁、连接点”,是一个词各种含义中“所共同具有的共同义素(GS)”。[1]依据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路径,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语义桥的类型。

(一)食物的外形[2]

食物的外形特征包括颜色、体积以及形状。

1.由颜色产生的隐喻,如:

【香蕉】思想上、文化上已经完全西化的海外华人及其后代(《现代汉语词典》,后文简称《现汉》)

——“香蕉”的表皮为黄色,果肉为白色。

【lettuce】【cabbage】【spinach】one dollar(一美元)(《世界英语俚语词典》,后文简称《俚语》)[3]

——“lettuce (莴苣)”“cabbage(卷心菜)”“spinach(菠菜)”这三种蔬菜都是绿色的,一美元的纸钞也同是绿色。

2.由体积产生的隐喻,如:

【芝麻官】比喻职位低下的官员(《现汉》)

——“芝麻”体积非常小,指“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人或事”。

【peanut】insignificant person or thing,a short person(《英汉常用隐喻词典》,后文简称《隐喻》)

——“peanut(花生)”的体积也是比较小的,可以指“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或“矮子”。

3.由形状产生的隐喻,如:

【长寿面】旧俗寿诞及汤饼筵所食之面条,寓长命百岁之意(《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大词典》)

——“面条”外形细长,隐喻人寿命的长度。

【potato】【onion】head(《俚语》)

——“potato(土豆)”“onion(洋葱)”外形都是圆形,可以指“人的头部”。

汉语此类的用法共 22 条,英语 23 条。

(二)食物的味道性质

1.由味道产生的隐喻,如:

【蜜】甜美(《现汉》)

——“蜜”有甜味,甜味会使人产生幸福快乐的感觉。

【香饽饽】非常热门、很受欢迎的人或事物(《新华惯用语词典》,后文简称《惯用语》)

——“香饽饽”散发着香味,而带有香味的食物是受人欢迎的。

【vinegar】bitterly sarcastic(尖酸刻薄)(《隐喻》)

——“vinegar(醋)”有强烈的酸味。

【plum】something mouthwatering(令人垂涎的东西)(《俚语》)

——“plum(李子)”酸甜可口,使人垂涎欲滴。

2.由性质产生的隐喻,如:

【软面筋】没有主见的老好人(《大词典》)

——“软面筋”形状易变。

【软柿子】懦弱怕事的人(《惯用语》)

——“软柿子”十分柔软。

【cocktail】a mixture that produces undesirable effects (产生不良影响的混合物)(《隐喻》)

——“cocktail(凉菜拼盘)”是将多种材料混合做成的。

汉语被划分在此类的用法共35条,英语40条。

(三)食物在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饭”是最基础的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米饭”又是“饭” 在我国最常见的形式,因此“米”和“饭”在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隐喻表达。根据映射的目标域种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汉语中“米”和“饭”的表达分为喻人和喻事物两种用法。[4]

喻人的用法如:

【粗茶淡饭】简单的、不精致的饮食,有时用来形容生活简朴(《现汉》)

【吃闲饭】只吃饭不做事(《惯用语》)

喻事物的用法如:

【夹生饭】开始做没有做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情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现汉》)①

总而言之,汉语中“米”“饭”在喻人的用法中,可以喻“人生的经历”,也常表示“从事的工作或者谋生的手段”。在喻抽象事物的用法中,可以表达“常见的事情或一些必须的条件”。[5]

与中国以米饭为主食不同,“bread(面包)”是英语国家最常见、最基础的主食, 而赚取购买食物的收入则是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因此这个词映射出了与“收入”“生活”“工作”相关的含义,如:

【bread and butter】the essential of the resources that one can get(最重要或唯一的收入来源)[6]

【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easy life(安逸的生活)

【out of bread】unemployment(失业)(《隐喻》)等等。

汉语被划分在此类的用法共 26 条,英语 13 条。

(四)食物的文化背景

翟明安认为,饮食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在汉英两个民族中,很多食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外,也是象征的载体,因此很多食物类词语隐喻义的引申途经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7]

例如汉语中“桃”具有“长寿”的隐喻义。我们经常说“寿桃”:

【寿桃】祝寿用的鲜桃或面制桃(《现汉》)

民间传说王母娘娘在过寿的时候要举行“蟠桃宴”来招待天上的各路神仙,人们吃了“仙桃”就可以长生不老,《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大闹蟠桃宴的记载更是家喻户晓。

英语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则是“apple(苹果)”的隐喻:英语中有一个俚语“apple of discord”,意为“争端与怨恨的根源”:

【apple of discord】a cause of dispute or rancor ( from Greek mythology)(《隐喻》)

这个意义出自荷马史诗 Iliad 中的希腊神话故事。苹果作为罪恶或者堕落的象征在英语中由来已久,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因此英语文化圈内苹果逐渐就成了“诱惑、争端、怨恨”的化身。

汉语被划分在此类的用法共 35 条,英语 40 条。

(五)食物的名称读音

汉语音位的组合格局比较简单,分开、齐、合、撮四呼,没有复辅音,能够组成的音节数目比较少。[8]因此汉语中的同音词,尤其是单音节的同音词数量很多。以上特点带给了汉语一种独特的隐喻产生途径,即通过食物名称读音来映射特定的含义。

例如“苹果”中的“苹”谐音“平”,隐喻“平安”;“梨”谐音“离”,隐喻“离别”;“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中的“枣、生、桂、子”分别谐音“早、生、贵、子”,隐喻 “早生贵子”。

由于此类隐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比如“早生贵子”中的“瓜子”在有些地区可以是“莲子”),因此,鲜有词典将这些食物的隐喻义在释义中体现出来,此种类型的语义桥不在我们的数据统计范围内。

以上四种类型的语义桥在汉英语中(汉语 121 条,英语 116 条)分别占有的比重见图1、图2。

图1 汉语中不同类型的语义桥所占比例

图2 英语中不同类型的语义桥所占比例

可以看出,汉语食物词词语隐喻义的提取途径中,“依据食物的文化背景的语义桥” 和“依据食物味道性质产生的语义桥”两种类型各种占比最高,都达到了30%,共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接下来是“依据食物在生活中的地位产生的语义桥”和“依据食物在外形特征产生的语义桥”,分别占比21%和19%。英语食物类词语隐喻义的提取途径中,各类型语义桥占比从高到底分别为依据食物味道性质、文化背景、外形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地位产生的语义桥。其中前两者的占比非常高,加起来达到了 69%。在这四种隐喻义提取途经中,“依据食物的文化背景的语义桥”和“依据食物味道性质产生的语义桥”这两种类型在汉英语中都是产生隐喻义的主要类型,两者在汉英语中的占比都超过58%。可以看出以“食用”为主要功能的食物,人们都会更倾向于将它们的味道与性质作为认知起点。而且这些认知都有鲜明文化色彩。而“依据食物在生活中的地位产生的语义桥”在两种语言中的数量差距较大,从具体材料中寻找原因,是由于汉语两部词典中收录了大量“吃 X 饭”类构式以及以“米”和“饭”为源域的概念隐喻用法,也可以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人们对于粮食类食物的重视。

二、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一)源域相同,目标域相同

源域相同,目标域相同是指汉英语中都选用同样的食物作为源域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种类型的用法共计7组14条,所占比例为6%,源域和目标域全部相同的词语能够彰显汉英民族共同的认知规律,可据此探究汉英食物类词语的共性。例如:

【酸葡萄/sour grape】因得不到而宣称某物并非如人们说的那么好

【伤口上撒盐/pour salt in wounds】使某人的情形更加困难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在一个项目上孤注一掷(《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习语虽然表面上像源域和目标域都相同的类型,但其表达的真正含义属于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类型。如英语习语“pull someone’s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其隐喻义和“火中取栗”完全不同:

【火中取栗】为别人冒风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现汉》)

【pull someone’s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save someone from a difficult situation or solve his problems(从困境中解救某人)(《隐喻》)

(二)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是指同一种食物在汉英语中虽然都有隐喻义,但它们所映射的目标域是不同的。即表明上看是采用了相同的食物类词语,但是在词语的内部两种语言凸显的语义特征不同。这种类型的用法共计 11 组 22 条,所占比例为9%。例如:

以“豆/bean”为源域,汉语中的目标域为“体积小”:

【豆丁】小孩

【豆火】谓火小如豆

【寸马豆人】比喻小。一寸长的马,像豆子大小的人。形容画中远景人、物极小

【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大词典》)

英语中的目标域为“钱”:

【bean counter】financial person of a company (会计师)

【no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be worth nothing or little (不值多少钱)

【not to have a bean】be very poor, to have no money(一点钱也没有)(《隐喻》)

(三)源域相同,目标域的感情色彩相对立

这一类也可以看作是上一类“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一个下属类别。在分析食物类词语隐喻的时候我们发现,尽管食物类词语一般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一小部分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以同样的食物为源域,汉英语中映射出了褒贬义相对立的目标域。例如:

以“肉/meat”为源域,汉语中的目标域指“用暴力欺凌,残害”,含贬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受侵害、欺压者(《现汉》)

而英语中的目标域指“最重要的”,含褒义:

【the meat of something】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part(最有趣的、最有意义的一部分)(《隐喻》)。

这种类型的用法共计2组4条,所占比例为2%。

(四)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

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是指汉英食物类词语隐喻映射的目标域虽指同一类人,但其源域所取视角却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用法共计11组22条,所占比例为9%。其中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汉语中“饭”和英语中“bread(面包)”两个不同的源域来源在映射的目标域上有整齐的对应关系。例如:

粗茶淡饭——bread and water

家常便饭——bread and cheese

吃饭——break bread

吃白饭——bread not worked for(《隐喻》)

可以看出,汉语中以“饭”为源域所映射的目标域,在英语中往往选用“bread”作为源域。究其原因,正如如我们在前面“依据食物在生活中的地位产生的语义桥”部分说到的,这是不同食物在汉英语国家生活中的作用、地位不同造成的。

当然,属于这一类型的隐喻不仅限于汉语中“饭”和英语中“bread”的隐喻,类似的用例还有不少,例如:

粥里的老鼠屎——fly in the pie(馅饼)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rotten apple(苹果)spoils the barrel

小菜一碟——piece of cake(蛋糕)(《隐喻》)

(五)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

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是指汉语食物类词语的隐喻和英语食物类词语的隐喻在源域和目标域上都无相同之处,即语义缺失。可以具体分成食物为汉英两个民族所共有和食物为两民族所特有的两类,共175条。

1.食物为汉英两个民族所共有

食物为汉英两个民族所共有,但语义缺失。如:

汉语中空心菜有隐喻义,英语中的“water spinach(空心菜)”没有隐喻义:

【空心菜】缺乏内涵(《惯用语》)

英语中“lemon(柠檬)” 有丰富的隐喻义,汉语中的“柠檬”没有隐喻义:

【sell someone a lemon】to sell a person a product of bad quality while claiming it represents good quality(卖给某人伪劣商品)

【answer is a lemon】the outcome is inconclusive(并非最终结果,回答不确定)

【suck the lemon dry】to get the maximum advantage out of something(敲骨取髓,竭泽而渔,榨干油水)(《隐喻》)

2.食物为汉英其中一个民族所特有

汉语中属于这一类的食物多为豆制品,其中以“豆腐”最为典型。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豆腐就已经在民间普及。[9]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食物,“豆腐”的隐喻义也相当丰富,如:

【豆腐块】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不起眼的短小文章(《惯用语》)

【吃豆腐】调戏妇女;开某人的玩笑;去丧家吊唁吃饭(《现汉》)

除此之外,还有“豆腐官”“豆腐心”“嫩豆腐”“老豆腐”“磨豆腐”“豆腐渣”“小葱拌豆腐”“卤水点豆腐”(《惯用语》)[10]等用法。

英语中属于这一类的食物以各种甜点为主,如:

【pudding(布丁)】pyknic(呆胖子)

【crackers(薄脆饼干)】stupid or mildly insane(愚蠢的,轻度精神失常的)(《俚语》)

通过以上对比和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汉英语食物类词语的隐喻用法中,“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情况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证明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其次占比由大到小分别为“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源域相同,目标域相同”以及“源域相同,目标域感情色彩相对立”。说明在民族个性之中,人们对于食物也有很多认知共性。

图3 汉英语中不同类型的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所占比例

结语

在整理本文的材料时,我们从目标域的角度入手进行分类,发现这些隐喻表达中食物喻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汉语的121条中喻人条目有72条,英语的116条中有70条,两种语言中食物喻人的用法占比都达到了60%。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食物喻人的表达与源域到目标域的路径,即语义桥的类型有整齐的对应关系:食物喻人的自身主要是食物在生活中的地位型语义桥,食物喻人的外貌主要是食物的外形特征型语义桥,食物喻人的言行主要是食物的文化背景产生型语义桥,食物喻人的情感主要则是食品的味道性质型语义桥。

从源域的角度来看,汉英“源域”选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源域种类的差异:汉英语中“源域”最常见的来源大致是蔬菜、水果、调味品,英语中独特的来源为乳制品和甜点,而汉语中独特的来源为豆制品和面食。(2)源域种类相同时,个体选择不同:汉英语中虽然都选择了蔬菜、水果、调味品作为源域,但具体使用哪个蔬菜、水果或调味品却有明显差异。比如在以蔬菜类为源域的隐喻表达中,汉语常用“萝卜”而英语常用“potato”。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汉英语食物类词语的概念隐喻中,它们的源域与目标域有复杂的交叉关系。人是认知的主体,隐喻的形成首先要受到人对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等经验知识的影响与制约,而人类自身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共同之处,必然会产生两个民族选用同样的食物作为源域映射到相同目标域的现象。同样的,由于中英、中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尤其是饮食习惯的不同,也会产生同样的目标域由不同的食物作为源域进行映射,或者以相同的食物为源域映射出不同乃至相对立的目标域的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情况为源域与目标域都不相同,这种情况占到了材料的 74%。这种语义空缺现象体现出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能够彰显两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体现了汉、英民族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

注释:

①为了节约篇幅,避免赘述,出自同一部词典的多个例证在最后一个例证后统一标注出处

猜你喜欢
源域汉英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