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多面的自己
——高一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2021-07-02 09:58王晓娜
江苏教育 2021年50期
关键词:同学教师学生

王晓娜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常常面临着“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困惑。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达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认识复杂的个性,形成多面的自我概念。

本课通过“肢体语言秀”“说出你的名字”“书写人物卡”“找到钻石般的我”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引导高中生探索和整合自己的多面性,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积极接纳自我,以乐观自信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暖身阶段:肢体语言秀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当我发出口令时,请大家用听到的肢体部位名称做出任意动作。

教师:我的一根手指。

学生竖起大拇指点赞。

教师:我的两根手指。

学生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摆出“六六六”、用大拇指和食指摆出“比心”、用食指和中指摆出“耶”的手势。

教师:我的手掌。

学生做出招呼、鼓掌、摊手、头顶比心、胸前比心、祈祷等动作。

教师:我的胳膊。

学生展示肌肉、用肘关节推别人、拥抱等。

教师:刚才,大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肢体语言秀。肢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感受和运用肢体力量也是我们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的一种方式。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与“自我”有关,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多面的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导入本课主题。

二、转换阶段:说出你的名字

教师播放电影《千与千寻》的片段。

教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千与千寻》吗?

学生:用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教师:电影《千与千寻》的取名具有一定的寓意。前一个“千”代表“小千”,是汤婆婆给千寻的名字。白龙叮嘱千寻,务必要牢牢记住自己的名字“千寻”,因为名字一旦被汤婆婆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对于千寻来说,记住名字才能回到家,她的灵魂才能回归。同学们,你的名字是谁起的?有什么寓意?现在的你变成父母期待的模样了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派代表分享。

学生1:我叫冉晨阳,妈妈给我起的名字。她希望我像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内心有热量,未来有希望。我觉得自己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符合妈妈的期望。

教师:任何时候你都充满正能量吗?

学生1:不是,遇到挫折时我挺悲观的。

学生2:我叫刘子墨,爷爷给我起的名字,希望我肚子里有“墨水”,懂很多知识。很遗憾,我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我喜欢计算机,了解很多编程知识。

教师:我的名字是爸爸起的,爸爸希望我成为婀娜多姿、轻盈柔美的姑娘。在给大家做心理辅导时,我很温柔;在好朋友面前,我又很霸道。通过解读名字,大家可以感悟到,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名字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评价自己,从而为“认识多面的自己”做准备。

三、工作阶段:探索“我”

1.角色扮演:分裂的我。

教师:我们来欣赏情景剧——分裂的我。

学生分角色表演。

小敏:小宇,你满脸愁云的,这是怎么了?

小宇:我很烦,觉得自己是个分裂人,都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了!

小敏:什么?分裂?心理问题?不至于吧,我觉得你一直都积极乐观啊!

小宇:在大家面前,我乐观开朗,可是在父母面前,我就像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沉默、压抑。

小敏: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也分裂了。朋友认为我豁达开朗,父母却认为我内向、安静、敏感。

小宇:我觉得自己有很多面,每天都戴着面具生活。

小敏:我也有同感。

教师:同学们,你们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吗?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自己?

学生1: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内心在乎别人的评价,却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活得不够真实。

学生2:我很渴望和同学交流,但也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书,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吧。

2.书写人物卡。

教师:看完了情景剧,很多同学都在感叹“这不就是我嘛”。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面前,我们可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多面的我”。

教师分发多面向自我清单(见下页表1)。

教师:如果你同时具备一个单元格中的两种特质,请在括号里打钩。

学生活动。

教师:请挑选三对最能代表自己多面性格特点的描述词填写在人物卡上(见图1):“当_______(情境)时,我遇到了_______(特点)的自己”。

表1 多面向自我清单

学生填写,小组分享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1:当和好友在一起时,我遇到了外向的自己;当面对陌生人时,我遇到了内向的自己;当对待自己喜欢的人时,我遇到了细腻的自己;当面对化学题时,我遇到了粗心的自己;当参与班级活动时,我遇到了率直的自己;当孤身一人面对漫漫长夜时,我遇到了内省的自己。

学生2:当组织班级活动时,我遇到了理性的自己;当看电影时,我遇到了感性的自己;当考试成绩下降时,我遇到了自我批评的自己;当在运动场上,我遇到了自我欣赏的自己;当画画时,我遇到了有创意的自己;当遵守班级规则时,我遇到了保守的自己。

3.故事嵌入:化矛盾为统一。

教师:你认可这样多面的自己吗?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PPT展示:高中生,男,在单亲家庭里长大。初中时曾逃学、打架,高中时数次辍学,换了三所学校。上课爱讲话、屡劝不听,作业经常不交,人生没有目标。

教师:你们如何评价这个男孩?

学生1:差生。

学生2:堕落、颓废。

学生3:不懂事、很社会。

PPT展示:高中生,男,小学、初中时长期受到父亲的身体虐待。上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喜欢学校和学习,上高中后,半工半读。带弟弟同住,远离爸爸的暴力。兼两份工作,付房租并照顾弟弟。目前在学西点,未来想开一家蛋糕店。生存下去的动力——要照顾弟弟。

教师:你们又如何评价这个男孩?

学生1:坚强、有毅力。

学生2:有人生目标。

学生3:懂事、有爱、会照顾人。

教师:同学们,这其实是同一个男孩。此刻,大家有什么想法?

图1 人物卡

学生1:我们只看到了他的某些特点,评价片面了。

学生2: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的同学在学校里呈现出来的都是缺点,可是回到家,在父母前面表现出来的可能都是优点。

教师:这个男孩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共存,我们如何定义这个男孩,在于从哪个角度叙述他的故事。我们来看一张图片(见图2),照片中的男子透过相机看到了什么?

图2 你眼中的真相

学生:左边的男人在伤害右边的男人。

教师:真相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另一张图(见图3)。

图3 真相源于广阔的视角

学生:啊!完全相反了,右边的人在追杀左边的人。看来,我们只看到了局部。

教师:只有以广阔的、整合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人和自我,我们才会离真相越来越近。加拿大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布赖恩·利特尔认为,人格是自由可变的,我们会依据外界环境变化,调配出适应环境的一部分自由的性格。比如,一个内向的人站在众人面前时可以变得富有激情,一个外向的人在复习备考时也可以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书。艾尔·赛伯特在《韧性——寻找压力之下的韧性,在逆境中反弹》一书中同样感慨,最有韧性的人的性格都如此,既外向又内向,既深思熟虑又率真友好,既严肃又幽默,既辛勤工作又有时懒惰,既自信又自我批评。所以,一个人只有以广阔的、整合的视角看待自己,才会坚不可摧。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出学生的自我困惑;以多面向自我清单和人物卡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索自己的多面性;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懂得化矛盾为统一,以整合的视角看待自己。

四、升华阶段:整合“我”

1.找到钻石般的我。

教师:每个人都拥有很多面,就好像钻石一样。多面的钻石折射出闪耀的光,多面的你也将会更加立体、丰富多彩。请参照多面向自我清单里的性格描述词,将本节课所发现的自己的所有性格特点写在活动单中“钻石”的各个面上。

学生活动,学生作品示例图见下页图4。

教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复杂的个性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如同一枚耀眼的钻石,承载着生命的光芒,迈向浩瀚的未来。

图4 学生作品示例图

2.课后作业:重构你的名字。

教师:本节课的开始,我们分享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如果我有机会为自己起名字,我要叫“墨鱼”,“墨”代表有知识、有修养,“鱼”是借用了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的美人鱼形象,意味着自由、美丽、奉献。如果你们拥有一次重启自己人生的机会,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新名字?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个任务。

PPT展示:字数限定为4个字以内;不要求姓氏;能充分诠释个人显著特点;呈现出接纳自我的态度。将自创的名字写在活动单“人物卡”的中央。

设计意图:通过“找到钻石般的我”,引导学生整合并接纳多面的自己。课后作业“重构你的名字”和转换阶段的活动“说出你的名字”前后呼应。重新命名是一种隐喻,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具体行动。

【教学反思】

“自我”是一个重要但难以出新意的主题。如何从一个全面的视角认识自我,以一种渐进的、别出心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整合自我,唤醒学生内心真正的觉知,是笔者在上课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本课设计的四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初步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深入地探索自我、整合自我。课堂上,学生乐于探索并分享自己性格的多面性,也愿意进一步去整合自我、接纳自我,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但是,认识自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将课堂所思、所悟切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由于本课的环节较多,某些问题可能无法达成深度思考、充分交流的效果。

【点评】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引导学生澄清自我的多面性,以整合的视角看待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接纳自我,养成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本节课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和分享,在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感受“我”—认识“我”—探索“我”—整合“我”,四个环节层次分明,对自我的探索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接纳。

3.教学设计巧妙新颖。

本节课视角独特,创意不断,立足学生的需求,用活动育人。丰富多样的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思考。

猜你喜欢
同学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