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 杨娜
摘要: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意义。方法:于2018年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随机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聚合酶连反应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并根据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与年龄、肿瘤大小、PD-L1表达阳性有关(P<0.05)。PD-L1表达水平与阳性评分,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其表达水平与阳性评分,是患者预后预测指标之一,患者可通过转移灶活检,获取PD-L1表达水平及模式。
关键词: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PD-L1表达水平;预后意义
当前,胃癌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发病率逐年的升高,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由于胃癌是一种多种分子、组织学亚型的异质性疾病,传统上根据其特质分成肠型、弥漫型两种。而近几年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将胃癌分为四种分子亚型,其中微卫星不稳定是一种独特分子亚型,特征为超突变、MLH1基因沉默等。当患者机体出现微卫星不稳定的状态,错配修复蛋白可保持其稳定性,但错配修复缺陷无法修复,从而形成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1]。近年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部分患者的效果较好,其中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为患者提供更加持久的反应和疾病的控制。因此,临床上需给予高度的重视。本研究随机选择9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9月~2020年10月近3年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随机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3.97±10.88)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错配修复蛋白,获得临床病症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与PD-L1表达情况。
1.2 研究方法
免疫组织学化学PD-L1染色,为了观察PD-L1的表达水平及表达模式,以PCR结果为标准,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患者,根据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系统进行染色,联合阳性评分计算PD-L1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数量,并用此结果除活性肿瘤细胞总数×100。
1.3 预后数据获取
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局事件为局部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死亡。随访时间:以手术时间为开始时间,2020年10月为结束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6.0统计软计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与率进行表示,单因素以方差展开分析,多因素为Lo 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PD-L1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与年龄、肿瘤大小、PD-L1表达阳性有关(P<0.05)。PD-L1表达水平与阳性评分,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见表1。
3讨论
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是当微卫星不稳定胃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时,导致其微卫星不稳定难以修复,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诱发的肿瘤。临床发现免疫细胞PD-L1表达是一个有利的预后因素。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证明PD-L1表达水平及预后关系,本研究对象以聚合酶连反应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并根据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展开调查。本研究通过多因素Lo 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获取HR与P,发现PD-L1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初步趋势。98例患者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脉管癌栓、T分期、N分期与无病生存期有关,因而将年龄、性别、脉管癌栓及T分期、N分期等,用于多因素Lo 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变量,各个代表PD-L1表达水平,发现肿瘤细胞比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与无病生存期有关,其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由此可见,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其表达水平与阳性评分,是患者预后预测指标之一,脉管癌栓与浸润程度,可评价患者恶性程度。
参考文献
[1]王鑫宇,胡雅洁,董坤,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11):11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