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凤玲,张春兴,王淑珍,邓沛明
(东莞市石排医院 普外科,广东 东莞 523331)
在全部学科中,医学为复杂且重要的一个学科,内容较多,同时在学校的医学生需要学习较多的理论知识,且在临床中也要学习较多的实践知识,同时实现理论结合实践[1]。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的教学问题为难点和重点,如何做到学生理论同实践集合,让其对临床知识更好的掌握成为了教育专家重点研究问题[2]。在过去的教学中,传统的带教方式的中心为教师,将临床案例和知识利用举例方式讲解,该种填鸭式教学让患者对于大量临床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不能掌握,从而发生理论脱节实践,并不能结合所学理论而在临床中应用。PBL教学法为一种新型带教方式,是理想的教学法。且有研究指出[3],PBL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效果显著,学生各项能力有效提升,同时对于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本研究对40名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法,其中实施PBL教学法的组别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临床实习学生4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名,对照组男2名,女18名,平均年龄(21.19±0.38)岁;观察组男1名,女19名,平均年龄(23.05±0.4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传统教学。教师介绍护理知识,同时指导和演示护理技巧,观察临床现场等。观察组:PBL教学,包括:①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中,带教老师需分析典型病例,提出有关问题,并结合此问题探究,让学生积极收集资料而实施单独的研究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选取1个病例设计问题,介绍病例治疗,对其病情了解,了解其并发症、临床症状等信息,学生在护理、治疗、诊断疾病等方面探究。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对疾病深入了解,对其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特点。根据案例而分析护理、治疗和诊断疾病方法。②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期间,通过分组教学而使学生压力减轻、提升教学效率。一起将研究资料收集后讨论。在资料收集期间,小组成员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得到对应答案,同时将个人心得和想法记录下来。在小组讨论期间,小组各成员都可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得到一致论点。此外,学生也可进入病房中直接接触患者,对临床实际的护理需求进行了解。在教学期间,学生而主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体是患者。在探究问题期间,学生对于此种观点应充分认识。以患者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对其实施护理服务。③教学指导。举行问题讨论会,各小组结合问题研究结论和结果实施发炎,其他小组可将本身不同意见表达出来,互相交流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实施对应指导,将错误纠正过来并进行补充。
1.3 观察指标。①考核成绩评分:自制考核成绩评分表,包括教学实践成绩、操作成绩、理论成绩,且各项依次占总分的35%、35%、30%,各项100分,根据各项得分比例计算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成绩越好。②各项能力评分:自制各项能力评分表,包括学习主动性、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每项各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23.0分析数据,考核成绩评分以及各项能力评分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1 两组考核成绩评分。观察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评分(±s)
表1 两组考核成绩评分(±s)
分组 人数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教学实践成绩 总成绩观察组 20 96.36±0.53 86.52±0.46 88.36±0.17 92.37±0.57对照组 20 75.36±0.28 74.12±0.21 70.24±0.16 79.36±0.41 t-4.052 5.201 4.936 5.114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各项能力评分。观察组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能力评分(±s)
表2 两组各项能力评分(±s)
分组 人数 批判性思想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 文献查阅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主动性观察组 20 86.36±0.54 85.79±1.53 87.62±1.47 88.36±2.33 90.36±2.71 94.52±4.20对照组 20 76.23±2.40 76.20±1.49 71.36±1.33 73.41±2.01 76.24±1.57 79.63±3.52 t-4.063 5.201 4.701 5.221 5.124 4.7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在医学教学期间,应对培养实践应用能力高度重视,让学生对本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临床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将专业技能持续提升,从而变成优秀的医护工作者[4]。然而在临床教学中,过去主要实施传统教学法,尽管可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选择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5]。
PBL教学法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研究讨论并解决问题[6]。该种教学模式在将学生思维能力激发的同时便于培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7]。PBL教学法存在如下优势:①常规教学是教师将教学活动自己单独完成,在教学结合临床病例中有较大的随机性,在学习期间对于有关知识并不能系统化的巩固和学习[8]。并且是临床教学,病理不典型或不同会使各期教学的质量差异明显,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严重影响[9]。但PBL教学法的教学主体为学生,对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位高度重视,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带教老师通过典型病例和典型问题同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而使学生对于容易遗漏细节和知识要点充分掌握,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10]。②使带教老师的学术水平显著提升,在学习方案制定期间,带教老师需要筛选问题以及病例等,在执行期间,带教老师实际上也是总结和腹泻有关知识,便于提升带教老师的学术水平。在学生提出问题、反馈病例后,带教老师也可将学生分析病例结果吸收,从而进一步将带教老师的学术水平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示,PBL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效果良好,促进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升。分析原因可能为:PBL教学法同传统教学法比较对于学生主体体位更加重视,在有关知识学习期间,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其保持最大的学习动力;但传统教学很难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出来,从而不能获得满意教学效果。同时该种教学法通过学习典型的病例和问题可使其具有系统的教学,在学习活动期间学生层次感更强,熟练的对疑难和典型病例掌握。
总而言之,在临床带教中,PBL教学法可将学生考核成绩显著提升,同时提高各项能力,便于其发现临床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