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轶文
(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新生儿败血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无法发挥免疫屏障作用,令新生儿机体被细菌侵入,受到炎症的刺激,引起血液循环功能的异常。据相关资料[1]表明,患有新生儿败血病的致死率非常高,由于新生儿败血病没有较明显的发病特征,在治疗期间,虽然对新生儿机体及时的用大量抗生素进行救治,但是因机体内的毒素持续繁殖后引发新生儿全身炎症,对死亡率而言依旧没有降低的趋势。目前,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新生儿败血病新的用药治疗方案,发挥显著治疗效果。所在医院为新生儿败血症病例采用头孢地嗪+青霉素钠用药方案,取得满意疗效,现取68例患儿加以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68例新生儿败血症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满足疾病诊断及各项操作指征,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纳入34例,男18例,女16例,孕周38~43周,平均(40.23±6.24)周。对照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孕周38~43周,平均(40.34±6.18)周。本研究内容上报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核准,纳入符合诊疗标准及指征的患儿,且患儿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完整;②不满足诊断及治疗标准;③实验室检查无严重异常指标者;④合并先天性严重疾病的患儿;⑤中途退出治疗或者转院者;⑥诊疗过程中依从性比较差的患儿。所有患儿病历资料准确无误,两组患儿不受性别、孕周及其他因素影响(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抗感染系统性治疗,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同时,给予患儿基础治疗,包括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异常等。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地嗪+青霉素钠用药方案,头孢地嗪静脉滴注给药,按照40 mg/kg剂量给药,30 min内滴完,每天2次,治疗时间10~14 d,两次血培养阴性及临床症状的恢复为准。青霉素钠常规剂量为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1周每12小时1次,1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断标准[2]:①显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炎性因子转归;②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体温正常,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③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或病情加重。(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PCT、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住院时间。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个组间各项结果数据的对比差异性大,且在统计学分析中具有显著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通过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97.06%vs79.41%)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炎性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PCT、CRP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PCT、CRP水平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PCT(ng/mL)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3.98±0.58 0.28±0.09★ 7.08±0.87 2.62±0.23对照组 34 3.96±0.61 2.23±0.26★ 7.10±0.91 5.27±0.68 t - 0.238 13.964 0.976 8.974 P - 0.966 0.000 1.230 0.000
2.3 其他指标比较。通过两组患儿数据对比证实,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其他治疗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其他治疗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时间 血培养转阴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4 1.32±0.12 2.53±0.35 4.35±1.47对照组 34 3.34±0.57 3.89±0.91 6.45±1.89 t - 9.854 10.865 6.952 P - 0.000 0.000 0.000
新生儿败血病属于感染性疾病,对新生儿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较大威胁。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使新生儿机体被细菌侵入,机体受到炎症的刺激,引起血液循环功能的异常,则导致死亡率极高。随着病情的快速发展,新生儿会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有研究[3]认为,由于新生儿败血病没有较明显的发病特征,若机体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出血情况等,甚至合并休克,上述症状若发生在新生儿机体上,则患败血症的风险会明显增高。导致败血症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临床抑制病原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但是对于新生儿而言,抗菌药物使用需要格外谨慎,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增加耐药性,使菌株指标升高,导致临床治疗效果降低[4]。
头孢地嗪属于常见的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半合成菌素,广谱抗菌性能强,对多种细菌均有明显拮抗作用,如大肠杆菌、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是目前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药物,被广泛应用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5]。青霉素钠属于广谱杀菌效果显著,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目前对GBS敏感,治疗有效。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新生儿败血病的全新用药组合,纠正新生儿免疫功能异常,发挥显著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病情。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头孢地嗪+青霉素钠。结果显示,患儿总有效率达到97.06%,与文献[6]报道的94.17%相一致,充分证实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CT、CRP水平改善更为显著,且体温恢复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儿,进一步证实头孢地嗪+青霉素钠用药方案的治疗优势。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即没有对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应在日后相关研究中适当增加此方面内容,为疾病诊疗提供更多依据。
总而言之,头孢地嗪+青霉素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显著,能够迅速改善患儿体内外周血炎性指标水平,同时促进体温恢复正常,提高预后效果,临床应用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