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机制构建

2021-07-01 14:16王仲孝
关键词:家国情怀少数民族

王 超,王仲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春节团拜会时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高校应根据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3]。从认知到践行层层递进,知行合一,把家国情怀厚植于其思想深处,贯穿于对其进行教育培养全过程,并沉淀于其职业发展指导实践中,促进其成长成才。

多年来,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工作要求,为新疆培养了大批师范类专业人才,先后有454名少数民族毕业生顺利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成为加强新疆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敬业修身、扎根边疆、矢志报国的先进典型。山东理工大学针对少数民族师范定向生的职业规划指导长效建设机制,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对其工作案例的研究,对于全国少数民族师范定向生的培养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现状

为更好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笔者曾对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深怀家国情,并把这种情怀融入了个人职业发展历程,实现家国情与报国行的有机统一,但个别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和报国行的实践之间存在脱节,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行而不知的意识短板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带一路”倡仪启动的原则、目的、意义等,有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21.5%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30.6%的学生表示“大概了解”,45.9%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对于“国家发展新疆的各项政策”,4.3%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95.7%的学生表示了解但不是特别具体;对于“毕业后是否有返疆工作意愿”,94.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想返疆就业,主要原因是受家庭因素影响,离家近,各方面都比较便利,2%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想返疆就业,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对于“返疆后职业发展或就业机会”,有82.3%的学生认为“比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发展政策的扶持以及人才短缺,12.4%的学生认为“一般”,5.3%的学生认为“很少”;对于“对家乡建设现状的了解”,8.1%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29.2%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57.9%的学生表示“大概了解”,4.8%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家乡建设变化很大,形势良好。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毕业后返乡就业的行动意愿和行动决心,但这种行动意愿和行动决心带有很大自发性,多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没有未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没有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之所以存在家国情怀行而不知的意识短板:其一是未能正确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现实中不能深刻把握什么是爱国以及如何爱国,不能很好的把个人理想和发展与爱家乡、建设家乡有机结合;其二是未能深刻领会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虽然愿意返回家乡、建设家乡,主要还是由于思想观念等外在因素影响所致,建设祖国和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足;其三是在家国情怀教育中,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够。

(二)知而不行的实践短板

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意愿,1%的学生选择自愿到偏远地区工作,3.8%的学生选择报名参军报国,8.6%的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3.4%的学生选择参加“三支一扶”计划,42.6%的学生选择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从事公务员工作,30.6%的学生选择其他。

究其原因:其一是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弱,使得现实中践行报国行为的自觉性有所降低;其二是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多采取学校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形式。从教育内容看,主要侧重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未能实现教育生活化机制的多元化,弱化了教育效果,使得学生践行家国情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

(三)知行脱节有待优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1%的学生表示明确知道自己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践行报国理念,68.9%的学生表示想践行但不太清楚该怎样做;对于“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服务新疆教育事业?”56.9%的学生表示愿意,其他学生表示不确定;在愿意服务新疆教育事业的学生中,26.9%的学生表示愿意将毕业后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成为教学名师,52.9%的学生表示之所以选择是因为教师工作稳定,可以安身立命;21.2%的学生表示如果机会合适,可以考虑改行。由此可见,现实中之所以出现家国情怀的知行脱节,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和载体。个别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高校未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沉淀于其职业发展指导实践中,二者在发展方向上不能齐头并进,未能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最终导致家国情怀不能转化为报国行,同时报国行也难于向家国情怀认识再回归。

二、家国意识培养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教育主线,深化少数民族师范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学生牢记“三个离不开”,树立“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把厚植家国情怀贯穿于教育培养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引导其合理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和构建出一套家国情怀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指导并举、从始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直至职后教育的知行合一的少数民族师范定向生职业规划全程指导长效机制。

(一)深化爱国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性的爱国价值观认知,可以为新时代个人处理好与国家、与集体关系提供指导,也可以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少数大学生深受传统习惯影响,当这种习惯与高校现代的主流文化相碰撞时,易产生一定的心理不适应感。我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入学适应性教育为切入点,强化一年级学生爱国价值观理性认知和始业教育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和专业认知。

1.学长导航,亦师亦友。学院实行学长导航制度。学长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通过学长导航,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转变;实行住宿“民汉混住”模式,促进民族融合。

2.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深入开展党史和国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等,强化思政课堂教育的渗透效果,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并促使他们将爱国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增进其历史使命感。

3.文化自信,沁入心田。将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认同融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为目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从了解到熟知再到认同,进而融入其中并完善自我修为;创建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机制多元化;学院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立了少数民族师范生参观学习交流长效机制,先后组织开展赴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革命史的认知度。

4.划清红线,严肃纪律。以重大纪念日或事件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适时开展各种安全法纪专题教育,明确少数民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边界线”;大学一年级重点突出国家安全、安全法制、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教育,并随着年级增长逐渐深化和升华教育内容,把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从而实现主题教育常态化。

(二)在实践自觉中凝聚强国志

针对个别学生现实中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全面,积极性不高,并且口语水平较低,文字书写能力较差,课堂组织和总结能力不足等问题。学院以“落细、落小、落实”为抓手,强化学生爱国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以“第三课堂”为依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为,以课堂教学培养为主、以“第二课堂”为辅构建学生职前基本技能培养模式,重点锤炼二年级学生师德师风,夯实三年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前能力培养。

1.立德修身,不忘初心。打造“好老师身心塑造工程”。通过行为规范、教师标准等外在教育的内化,“外育”和“内修”相结合,锤炼其品德修为。学院开展了“不忘初心”“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主题分享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师标准和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规范行为、立德修身。

2.潜心科创,成就自我。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重视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学院领导承担少数民族师范生《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的课程教学任务,在课堂理论授课的同时,开展主题情景模拟演练,提升学生班级组织和管理能力;以数学建模实验班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开拓其专业视野;举办数学文化节,营造良好的校园专业学习氛围。

3.暖心扶志,一对一帮扶。建设“驼铃驿站”社团,实现学院与学生心连心沟通机制。学院有专门由新疆籍学生组织和运行的社团组织——“驼铃驿站”。通过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设计、自我开展、自我总结,提升了学生组织协调沟通总结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提前预防、重点关注,解决心理问题和学业问题的结合。建立包括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在内的 “多对一”帮扶机制,起到了很好帮扶效果。

4.打造“第二课堂”,培育健康身心。实施专业技能提升计划。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讲座和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实地观摩中小学教学等活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长期举办由专业老师指导的粉笔字展示活动,提升教学基本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提升语言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等活动;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综合能力。

5.评先树优,榜样立志。自2017年以来,学院先后发展5名少数民族师范定向生学生党员,先后确定少数民族入党积极分子24人;学院每年还开展五四“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评选表彰活动。通过这些优秀典型,以点带面,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提升群体的综合能力。

(三)在使命担当中践行报国行

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学院注重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强化四年级学生实践教学锻炼,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

1.反哺家乡,实践出真知。积极推进“实习支教”教师教育新模式。每年组织毕业生赴新疆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实习带队老师根据学生实习支教中出现的问题,量身定做,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情把握、情景设计、教学实施、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全程个性化设计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培值感情认同,培育校友情怀。学院重视校友情怀培养工作,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在校生的感情认同培植,培养其校友情怀;毕业时,学校将毕业典礼现场搬到新疆学生实习支教的现场举行;毕业后构建校友长期联络机制,通过建立校友数据库、聘任校友信使等途径,加深和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校旗在祖国边疆飘扬”。

三、厚植家国情怀:知行合一长效机制的实践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适用性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将学生家国情怀的厚植外化为引导其认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肩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创新人才教育教学培养新模式

坚持发展式教育理念,多位一体,教学联动,建构起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直至毕业后、从始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教育培养新模式。

(三)以疏导为主,建设管理服务育人新模式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分年级、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明确其阶段性发展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做好规划。

(四)提出家国情怀培养和职业发展并举的新思路

培养机制的构建,从培养过程看,将家国情怀的厚植融入到个人职业规划;从培养目标看,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规划融入到家乡、国家的建设;通过种种平台搭建,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民族融合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铸魂育人:知行合一长效机制的实施效果

学院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在少数民族师范生实习后、毕业后的跟踪回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各种形式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了解毕业生职后发展需求,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师范定向生职业规划指导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一)实习支教工作切实发挥实效

教育机制的构建得到了实习支教单位高度认可。近五年来,学院337名新疆籍数学师范生先后赴南疆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工作,全部顺利完成支教任务,其中216名同学被当地教育局评为“优秀实习生”荣誉称号,见表1。

表1 近五年实习支教“优秀实习生”统计表

(二)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为保证学生能胜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相关工作要求,学院根据教育机制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工作范式。如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等实际情况,学院积极向学校建议,专业课程和英语单独开班授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加强“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专门开设《普通话》《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课程,这些意见建议均得到了学校支持,极大提高了教育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助力“鲁疆”教育系统协同育人工作建设

学院自承担新疆师范类学生的定向培养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将其毕业典礼搬到实习支教现场,至今已经举办了13届,期间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支教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了“鲁疆”教育系统的交流与合作。为更好地构建和完善教育机制,学院曾先后6次赴新疆进行专项交流考察,不断总结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合作,撰写提交的《提高双语特培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国家级试点项目课题立项,教育机制的构建也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认可。2019年11月,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在对学院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现场考察期间,对新疆数学师范定向生的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认可,架起了“鲁疆”沟通的桥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特色鲜明。

(四)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

经过多年的教育培养,目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敬业修身、扎根边疆、矢志报国的先进典型人物。阿依古丽·艾比布力和孔文燕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马文静获新疆墨玉县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全县中小学教师说课大赛第一名;艾麦尔·奥斯曼和肖士博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高校内地新疆籍优秀在校学生典型候选人物”;塔伊尔江·麦麦提江被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评为2019年“优秀运动员”称号。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少数民族的服装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