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机制与行动过程
——以“江山娇之问”为例

2021-07-01 07:53陈伟军张伟韬
关键词:集体行动柯林斯行动者

陈伟军 张伟韬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2020年2月17日14时,“共青团中央”发布微博,宣布推出“江山娇与红旗漫”两名虚拟偶像。这引起了社交媒体舆论的广泛讨论,“共青团中央”于当晚9点前删除了此条微博,并停止了后续宣传。2月18日0点19分,“为什么它永无止境”的微博用户采用 “江山娇,你……么”进行造句,内容包含现实情境中女性所感知到的各类社会偏见与歧视。这一句式遂引起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上关注女性议题用户的广泛模仿与传播。

江山娇事件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它勾连起疫情期间以及时间跨度更长的女性主义议题,成为独属于性别权益议程的一个强力符号。 作为一次网络空间的集体行动,该事件在行动特征上贴合了学者吴世文所定义的新媒体事件特征,即由多元行动者针对由现实或网络引发,指向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议题,基于利益、情感或道德诉求而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话语表达平台与工具,运用多种话语实践和话语互动手段共同参与建构的公众事件(1)吴世文:《转向新媒体事件研究:理论命名、研究视域与理论问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32-136页。,其涉及的问题也面向诸多领域。本文旨在借助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这一集体行动的发生机制与行动过程进行考察。

一、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有关仪式的研究起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涂尔干探讨了仪式在宗教活动中的信仰表达与强化作用,认为仪式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2)转引自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5期,第27-39页。。戈夫曼将仪式的社会团结机制研究应用在日常生活层面,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场景(3)转引自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2页。。兰尔德·柯林斯进一步完善了有关互动仪式理论的研究框架,提出互动仪式(IR)的四个组成要素:两个及以上的人的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仪式互动的结果是产生群体身份的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以及群体的道德感(4)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7页。。基于此,柯林斯构建起具有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的互动仪式模型,用以解释日常情境中社会团结发生的微观社会过程(见图1)(5)朱颖、丁洁:《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微信与用户的互动研究》,《新闻大学》2016年第4期,第75- 86页。。

图1 柯林斯的仪式互动模型

本文借助这一模型,通过对江山娇事件中话语文本的收集与归纳,结合话语模式分析及个人的参与式观察,同时借鉴学者刘国强在研究“帝吧出征”互动仪式中提出的“身份意识、动力机制、话语逻辑”的分析范畴(6)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第114-128页。,对这一新媒体事件进行阐释。由于这一事件主要发生在微博,本文观察的场景与收集的文本以微博为主。

二、仪式触发的动力机制

(一)集体身份意识

社会的仪式秩序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身份意识,身份意识是群体建构的基本要素,总是与情感的寻求和激发相关联(7)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第114-128页。。在“江山娇之问”的集体仪式中,行动者的身份意识与特征既完成了仪式组成要素中对局外人的排除,又由共同的身份意识建立起情感纽带,完成了仪式的情感共振。参与此次事件的行动者多为性别标签为“女”的微博用户,也有少量关注女性议题、支持女性发声的男性微博用户。

在自我身份意识的认知上,作为女性的个人身份是参与此次行动的微博用户最直接的网络群体身份特征。共同的性别身份在微博所构建的网络空间中聚集,产生了相互的心理场域。“女性”的性别身份既是自我归类的自我身份意识,也是被建构的社会身份意识。从行动者的话语表述来看,他们多认同自己作为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文化身份,同时认同作为社会建构的“女性”身份在父权制社会中遭遇偏见与歧视是目前既定的现实,“女性”作为被压迫的社会阶层,需要通过话语言说等方式进行抗争,实现被同一性别标签化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解放。相同的自我身份认同区隔了对“男女平权”话语持不同意见的其他群体,在同一群体内部完成了由社会身份意识与自我身份意识协同而产生的稳定情感链接。

(二)网络空间的“虚拟在场”与集体兴奋

仪式本身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人们的身体聚集到同一个地点,开始了仪式过程。柯林斯强调了身体“在场”对仪式过程中人们共享关注点、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8)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3页。。作为虚拟网络载体的新媒体并不符合互动仪式的触发条件,但考虑到理论的语境迁移,已有研究对这一模型在互联网语境下的适用性作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一模型的解释力。石义彬等认为,在媒介化社会已成为不争事实的当下,媒介本身在符号层面上提供了构建集体认同的文化资源,通过媒介运作的空间化、仪式化,不断瓦解缺席与在场的社会界线,提供了“想象共同体”的重要基础(9)石义彬、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71-174页。。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将虚拟世界的社会互动与真实世界的社会资本相连接,提供了虚拟在场的注意力舞台(10)陈静茜:《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页。。潘曙雅等在对网络虚拟粉丝社群的互动机制研究中发现,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提供足够的支持,使网络粉丝社群仪式的参与者能够聚焦于同一对象之上,并能够感觉到彼此情感、行为、态度上微观的变化(11)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9期,第35-46页。。柯林斯也肯定了网络空间中互动仪式理论的适用性,但认为其效果相对较弱(12)Collins R,The Sociological Eye: Interaction Rituals and the New Technology,2011-01-01,http://sociological -eye.blogspot.co.il/2011_01_01_ archive.html.。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媒介技术为参与此次事件的行动者提供了虚拟在场的聚集空间。事件爆发之初,博主“为什么它永无止境”的微博下汇集了大量模仿“江山娇,你……么”句式的微博用户,这一条微博内容的评论成为参与这一集体仪式的聚集空间,关注点立刻得到聚焦。这种集体兴奋在无组织的前提下即刻产生,并上升为群体仪式。行动者纷纷评论、转发,通过戏仿这一句式的表达完成情感链接,而无须身体的共同在场。虽然这一微博内容的评论已被管理者屏蔽,但截至次日中午12时44分,转发量已达10.8万次,点赞82.2万次,点赞行为也成为此次行动参与者的情感实践纽带。随后,微博管理者开始对言论进行管控,删除情感表达过于强烈的微博内容,关闭了“江山娇与红旗漫”的超级话题。在最初的聚集空间被关闭后,行动者转移到“江山娇与红旗漫”的普通话题下,这一话题所占据的网络空间再度成为仪式聚集的“在场”场所。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为网络集体行动的仪式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虚拟在场”的聚集空间。媒介的时空压缩带来集体兴奋的即刻生产与广泛辐射,而无须身体聚集的情感互动。当媒介空间的管理者不再对仪式聚集的空间进行封锁时,这一仪式便有在时间意义上得以无限延续的可能。

(三)相互关注的焦点与共享的情感状态

相互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产生的必备要素,此次集体行动中共同的关注聚焦在疫情期间公共领域中被遮蔽、挪用的女性身体符号。2020年1月27日,由微博号“午后的水妖”撰写的《她力量》,拉开了对于公共议题中媒介再现中女性“被”缺位的探讨,指责以“雷神山建设”与“驰援医护”为代表的宣传报道中缺失女性身影。随着疫情的发展,宣传工作中的女性形象呈现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连续反应。前线工作的怀孕母亲、流产护士的形象通过“牺牲”叙事被美化,抗疫期间女性的正常生理需求被媒体以及现实世界中的管理者所忽视。以“护士集体剃光头”为代表的宣传中,女性身体成了政治仪式表达的符号资源,女性的身体被挪用、建构成父权社会中符合男性意识的叙述。

上述舆情事件成为江山娇事件爆发的前置“脚本”。媒体宣传中女性身体的遮蔽与挪用,激发了行动者强烈的情感反馈。需要指出的是,江山娇事件中行动者的共同关注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宣传中所揭示的女性议题,而是将此次行动所关注的议题延展到更广泛的时空跨度上,女性在各类情境中所遭遇的社会偏见被纳入讨论的“脚本”,成为推动这一仪式发展的文化意象。

网络事件中的行动者通常表现出两种情感倾向:一种以悲情为主,常伴有同情和义愤,此类情感多见于涉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网络事件;另一种是戏谑,特点是幽默和调侃,总体效果接近于网络狂欢(13)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第39-66页。。此次行动中,行动者的话语表达也体现为这两种情绪。如“江山娇,你为祖国剃头么”等表述,以疫情期间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为喻体,反映了行动者们对于疫情期间女性遭遇歧视的不满,成为言说者表达悲情与愤怒的符号载体。设问的方式同样是一种戏谑的表达,行动者并不在意问题是否会得到回应。他们在设问之初就意识到作为虚拟偶像的“江山娇与红旗漫”无法作出回应,所质问的最终指向——抽象的父权制社会也无法回答其尖锐的提问。这种无法得到回应的设问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表达效果,行动者通过这种娱乐化的话语形式实施象征性的抵抗。同时,行动者并不一定亲身体验过其叙事中挪用的事迹,对女性遭受的偏见的认知更多来自间接经验,因此其情感实践更多体现为一种自我表演的狂欢,即戏谑的情感倾向。

三、共同的话语实践与情感互动

这次新媒体事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话语特征,本文借助汤景泰提出的网络娱乐式抗争中常用的话语形态以及柯林斯互动仪式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一)拼贴的修辞手法

拼贴与戏仿是网络抗争常见的两种修辞模式,通过戏谑的方式切断能指与所指的惯性结合,并重新建构一套夸张的能指体系(14)汤景泰:《话语竞争与集体协同——论网络娱乐式抗争的行动机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65-70页。。江山娇事件集体行动中最常用的是拼贴手法。在这个集体行动中,原本所指向的政治符号象征意义被解构,在新的能指体系中指向女性的文化身份。行动者采用话语实践的形式,征用现实情境中女性遭遇歧视的各种场景,拼贴于“江山娇”这一虚拟人物上。比如,“江山娇,你30岁前一定要嫁人么”,拼贴了女性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婚龄困扰;“江山娇,你挣的钱要给弟弟结婚盖房么”,拼贴了女性面对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困扰;“江山娇,你因为未婚未育找不到工作么”,拼贴了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困扰;“江山娇,你老公打你警察管不管啊”,拼贴了女性议题中常见的家暴困扰。

拼贴的表达同样体现在多模态话语的生产中。事件爆发后,“江山娇”的女性身份符号被注入音乐、视频和微故事等多种文本形态中,对原来的文本结构进行解构,并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比如,某微博用户将杨千嬅的歌曲《处处吻》改编成诉说口吻的《江山娇》,在歌词中模拟现实中的“他者”对“江山娇”进行话语上的规训;视频《江山娇光头记:五十五问》在声音上模拟第三者,用不同的语言向“江山娇”进行质问、训责,同时将与女性有关的不同画面拼接在一起,完成了对原本图像意义的解构以及新的符号意义的附加。

在拼贴的戏谑表达下,“江山娇”原本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被解构,建立起了新的能指体系,并持续膨胀,指向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偏见与歧视。这种戏谑的方式通过解构抗争对象的权威性、神圣性,生产出劝服性的话语,制造社会认同,也强化了群体的身份认同,在符号的解构、拼贴中完成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15)汤景泰:《话语竞争与集体协同——论网络娱乐式抗争的行动机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65-70页。。

(二)重复的话语模因

仪式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重复,仪式的重复性特征体现为展演时动作、音响、程序等仪式要素的规律化、周期化的重复。仪式通过重复行为强化着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以及群体认同(16)李莎:《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与认同建构——以网络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青年记者》2016年第20期,第34-35页。。此次集体行动中另一个突出的话语特征是同一句式的广泛模仿与传播,“江山娇,你……么”这一句式最初由一名普通的女性微博用户使用,旋即引发了微博用户的广泛转发、模仿,完成了网络空间一次无组织的自发仪式生产。也有学者将这一诞生于网络空间的模仿同一文化单位而传播的行为归纳为“模因论”(17)曹进、靳琰:《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2期,第37-56页。。

模因这一传播模式并非简单地复制信息,而是建构和体现某种共有的信念,强调人们对价值观、象征符号和文化敏感的共享。在此过程中,身份认同、归属感、价值共识在不断建立和强化。在仪式传播中,模因是情感沟通和表达的重要形式(18)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第54-74页。。此次行动中,性别身份为女性的行动者在模仿这一句式的过程中通过与这一句式创作者的符号互动,完成了对性别身份认同的建立以及对争取“男女平权”、反对性别歧视这一价值认同的强化。在微博空间中,这一句式通过反复的模仿形成了柯林斯所说的重复性的、具有情感激发与价值整合功能的仪式行为,成为柯林斯所揭示的仪式中不断唤起集体兴奋、维系群体情感状态的团结符号。行动者在重复的模仿表述、传播与观看中,通过“江山娇”这一符号完成与群体的互动,不断建构与强化个人对群体身份的认同、归属感与价值共识,实现情感的互动。

四、仪式互动的结果

(一)象征性团结与社会关系符号的生产

社会团结是社会仪式的要义所在。仪式往往超出事件本身的意义而产生社会聚合及群体团结的作用(19)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第114-128页。。柯林斯将这一作用称为群体身份的生产(20)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8-134页。,谷学强则从情感动员的视角将这一过程描述为情感共同体的诞生(21)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5期,第27-39页。。江山娇事件中,行动者通过对同一仪式过程的反复参与,建立起了稳定的群体身份认知。对于作为行动主体的女性参与者来说,“性别歧视的受害者与反抗者”成为其行动的共同身份标签,而这一标签本身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个体通过参与话语实践获得这一身份标签所团结起来的群体的归属感,建立起稳定的情感共同体。这一仪式过程的诞生并非有计划地组织,行动的自发性与随后规模的扩大化更加突出了仪式互动对于象征性团结产生的作用。

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一行动经历了两个爆发期。第一次集体行动出现在2020年2月18—20日,这一时期行动者主要以“江山娇”为原型符号,征用各种情境中遭受的偏见与歧视的女性意象,开展话语层面的抗争活动。随着管理者对言论空间的管控及舆论焦点的转移,这一仪式活动的情感能量暂时消退。同年2月27日,司法部公布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激活了这一象征性的团结。该条例中关于“配偶为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的申请资格,勾连起互联网有关之前“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置女学伴”这一新闻事件的回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从该条例出台流程的合法性、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等政治议题,转向女性人身安全与婚姻选择自由的性别议题。第二次女性议题的转向并非由当下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歧视行为触发,被批判的带有男性中心色彩的言论本身也建立在并未真实存在的民族对立之上。前期由疫情报道引发的集体行动,在第二阶段针对女性议题的话语抗争中呈现出巴赫金所说的仪式狂欢的特征,完成了从“仪式”到“派对”的转变(22)雷蔚真:《从“仪式”到“派对”:互联网对“媒介事件”的重构——“范跑跑事件”个案研究》,出自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前期行动中所产生的象征性团结,成为这一转变的纽带。这一由集体仪式产生的情感共同体被虚拟的事件再次激发,展开新的话语实践。而抽象的、受父权社会压制的女性文化身份作为前期集体行动生产的社会关系符号,在第二次集体行动中同样发挥了团结群体、区隔局外人的作用。

(二)个人情感能量与道德感的积累

社会通过价值发生整合,而价值就其存在而言具有情感的认知。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中核心的组成要素与成果,仪式生产的个人情感能量储备决定了互动仪式能否从短期的情感刺激转向中、长期的仪式生产(23)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6-87页;第102页。。在以“江山娇”为女性符号代表的整体话语抗争实践中,行动者的话语表达多带有悲愤、同情与戏谑的强烈情感色彩。这一情感的建构既来自个人话语生产实践的自我符号互动,也来自观看、转发等群体间的符号互动过程。参与行动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与主动进取的意志。第一阶段集体仪式产生的强烈个人情感,在第二阶段的行动中演化成更加激烈的表达。

道德感即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受到违背者的侵害,当个体带着来自群体高度体验的能量去行动时,会获得高尚的道德体验(24)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6-87页;第102页。。对于参与此次事件的行动者而言,维护女性权益、对抗父权社会歧视的动机赋予个体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他们从自我利益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从“利他”的集体行动中获取持续的快感。第一阶段仪式过程中积累的强烈的个人情感能量与道德感,推动这一仪式过程迈向更长的时间跨度。“江山娇之问”展示了疫情这一特定情境中女性话语抗争新媒体事件的一次实践过程。疫情报道文本中凝聚的普遍性别歧视成为事件发生的前置“脚本”,聚焦了行动者的关注点。相同的性别身份与媒介实践维系了共享的情感状态。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提供无须身体在场的聚集空间,媒介的即时交互带来即刻的集体兴奋。行动者通过共同的戏谑式话语实践完成仪式生产过程中的情感互动,短期的仪式传播产生的道德、情感能量与象征性的团结符号推动这一抗争仪式向着长期的实践过程发展。

江山娇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再次验证了互动仪式理论对于网络空间集体行动的解释力。通过分析这一事件的实践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机制与行动过程,正视其发生的诱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柯林斯行动者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良心手术
区域旅游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路径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NEW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