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伟
(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常山324200)
教研,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特有的结构形式,在教育中有着其独特的作用。教研强则教师强,教师强则教育强。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落实之际,面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呼声,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对如何变革农村初中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支撑作用进行了深度思考。针对农村初中教研活动少、形式单,教研机制僵、方法少,教研评价弱、激励差等问题,我们提出教研要瞄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开发教师的潜在能力,进行“发展性”教研,以破解农村初中存在的单兵作战、视野不开阔,只重结果、学习不主动,封闭保守、外出交流少等难题。
“发展性”教研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基于学校教研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研部门的引领,对学校不能独自解决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校本研训一体的方式,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它是由学校两种教研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
“发展性”教研借助专业化教研部门引领,在农村学校共同体的伙伴互助活动中,通过研训一体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以达成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性”学校教研直面教研中缺少骨干教师,甚至整个教研组没有骨干、没有正式的教学研讨、教师任课接班频繁的发展窘境,聚焦学校教师任课调配频繁、没有得力的组长、教师队伍局部稳定性差的难题,采用三引(引领、引导、引路)、三跨(跨校、跨界、跨区)、三融(融汇、融合、融聚)的“三三三”联片滚动教研,注重激发学校的潜在资源,挖掘学校的潜能,助力区域发展,其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发展性”教研的“三三三”联片研训运行机制
我们构建的“发展性”教研实践模型,是基于学校的“最近发展区”确定需要教研解决的问题(即现状的精准诊断)瞄准问题(能提升到什么程度)—确定需要教研解决的(重、难点问题)—采用合适的教研操作形式和策略—二次诊断教师、学校是否得到提高—精准地跟进、反馈。整个模型呈现出动态循环的特征,具体如以下案例所述。
案例:精准诊断,高效复习
初中科学的化学部分知识点多,其中物质变化探究是重、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升区域内教师对此类问题的教学突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开展了“发展性”教研的实践。实践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发展性”教研的实践模型
我们通过这种基于身边实际的问题再采用二轮诊断的方式形成“百变石灰”的课例,具体上课环节如图3所示。
图3 “发展性”教研在初中科学中的诊断应用
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精准诊断,教师根据“五项梯度图”,判断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学短处,发挥自己的潜在水平;二是本质突破,旨在通过联片研训活动,提供借鉴实例,让教师明确学科的本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三是评价提升,即在活动反馈中,改正不足、提升素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发展性”教研主要通过借外力、搭平台与找渠道等方式,促进联片研修,实现提质强校。
1.借外力:寻求校本研修载体
一是借专家引领。如将教师送到宁波慈溪等发达地区学习。又如通过请进来,与专家面对面,让教师能感受专家的引领作用。还有名校托管,如2018年泰伯弘毅集团托管常山县第二中学,2020年杭州育才中学托管常山县第三中学。二是借高端活动。连续几年,我们举办“教育大讲坛”等活动,明确学科的发展主题、疑难问题和关键能力。三是借工作室研修。我们引进了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签订协议,有序开展研修活动,助力教师成长和学科发展。
2.搭平台:打造活动平台
一是联片研修,精准策划。我们将“教学节”作为“发展性”教研的重要平台,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其影响力很大。我们结合学情、教情,设计了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和九年级高效复习等主题。二是联片赛课,精准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选择三位适合上课的名优教师,让其根据主题进行备课、上课,上出学科的特征和典范。同时,安排人员进行课堂观察、记录。三是联片论坛,精准反馈。我们通过任务布置,要求教师说思路,真实阐述课堂观察记录,达成精准反馈,以突破学科中各课型的重难点、关键点。
3.找渠道:探寻依托渠道
如何将“发展性”教研落到实处?一是自主提升。根据常山县荣誉评比安排,我们每三年评比一次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通过学习培训、实践修炼促进发展。二是同伴互助。从2019年我们成立“年级学科研修团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发展性”教研,即通过教研部门的指导,促使教师由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变。同时,借助名优教师的力量,有机开展各项教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研修提升。为完善校本研修评价制度,我们利用之江汇平台,要求学校及时在网上发布活动信息。年终将校本研修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常山县学校发展性考核条例》的考核范围,以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开发形成了“发展性”教研的五项梯度图、课堂观察表等,作为教师自我课堂教学情况评估的工具。
1.通过五项梯度图找差距
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隐性向显性转变,我们设计了五项梯度图,作为教师对自我课堂教学情况评估的工具。五项包括目标、内容、结构、方法和效度,每一维度分为六个层级,每个层级梯度相差的值为20,1~6层级依次对应20~120。教师依据每一维度内涵的描述,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对得出相应维度的层次评价。最后将六维层次评价汇总至五项梯度图中,通过描点连线让教师了解自身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运用如下:
2.以课堂观察表助提升
“发展性”教研的课堂观察表是基于五项梯度图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涵盖了结构、方法的教学设计观察表就从运用方式、设计意图、整体效果等方面,以导入新颖度、环节相扣度、知识巩固度、知识拓展度、教材处理合理度等方面入手观察,予以课后评价。
表1 “发展性”教研课堂观察(教学设计)
表2 “发展性”教研课堂观察(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运用这些支撑性工具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课前测试,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课堂教学情况,然后根据自我诊断,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使评课有目标,发挥出评测工具的作用。
“发展性”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我们研制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性”教研操作机制,主要包括研修理念、实践模型、活动载体和支持系统等。这使“发展性”教研具有更强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县域层面的行动实践,须立足于为一线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提升学生学习力助力。创建“发展性”教研,让教师在“学为中心,能为核心”的课堂实践中,构建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我们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校情,指导学校聚焦“最近发展区”,运用适合自身的教研模式,通过分层走班、培优扶困和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活动,践行全面育人,促进了初中段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