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艳华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要多创新,教学才会有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的行为,他们自控能力差,竞争意识强,好游戏,烦呆板。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但优生拖差生、差生不主动、学习效果不扎实、达标学生不全面等现象也随之显露,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好学生耽误了学习的有效时间,后进生拖延了学习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断研究,查阅资料,渐渐地摸索了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合作方法----过关教学法,即熟读课文关、认读生字关和扩词练习关。
在与学生交换意见后,我们共同制定了过关规则,即:小组长必须在认为自己的组员真正通过后,才能到过关栏中写下自己的组名,否则将扣分。并对小组过关方式作了详细指导,首先,小组长自身必须迅速掌握该学的知识,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组内差生的方法辅导学习,而且尽量不要采用重复的办法。最后再重新确认自己小组内每个成员是否真正过关。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便在每个小组自由阅读的空隙,在黑板上写上过关栏(并标明第一关和第二关)和未过关栏,每个小组长认为自己小组已全部通过,便自己到过关栏中填上自己小组的名字,然后便按顺序自觉组对交换检测,对于检测成功的,由该组长在小黑板出示的小组评价表中进行加分评价,小组成员在检测完一关后迅速转入第二关、第三关,小组长之间可以相互检测。
为确保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真正过关,在大部分小组连续闯完两关后,我将文中出现的生词、好词或易错字写在黑板上,分别按不同的顺序随意抽点学生认读,如果通过,便由老师奖励1分,若不通过,那该小组被倒扣1分,检测这个小组的对方小组也会因此被扣同样的分数。有了这个机制的设立,每个小组长在过关和检测对方组员时变得更加谨慎,也因此确保了班内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关卡设立方面,我一般在一课时设立2-3关,第一关,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只要达到这个要求,组内每人可得1分的奖励;第二关,认读文中要求认识、要求掌握的词语,检测顺序、方式由小组长自己决定。指导组长可以让被检人员倒着读、可以组长自己随意点读,条件可以的还可以抽取字卡检测。时间长了,组长习惯了,便可以触类旁通,或自己重想方式,或不断变换方式,总之,让被检者摸不清自己的规律,从而提高检测效果。第三关是为那些闯关快、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准备的,即为课后生字扩词至少两个。小组长检测别的小组回来早的话,由组长将文中生字有计划的分派给(也可平均分配)4个人,如果回来的晚,三个组员协商分配扩词任务。分配任务后,每人按不同的方式,可以通过回想原来听到的有关这个生字的组词,可以参照文中的词语,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扩词,但又明确,从字典上查词时,注意选择那些包含熟字的、曾经听别人说过或在故事中见过的词语,这样便于学生积累运用。每个人都扩出来以后,再相互交给同伴,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积累词语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过关的小组名很自豪的挂在黑板上,而未过关的小组在这种竞争情况下,更加抓紧时间,积极努力的指导组内差的同学,以求尽快过关。直到最后也未过关的小组,便由老师写在未过关栏中,课下完成过关后便自己擦去。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摆脱了限制,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开展学习,完成一关后可以继续闯第二关,第三关,过关的小组有种自豪感,未过关的小组有一種紧迫感,班内真正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尚。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增强信心,大大改善了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