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丙军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單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之力”。教学设计主要安排知识“小引”、问题“小议”、方法“小结”和牛刀“小试”四个环节。
关键词:逻辑常识;逻辑谬误;逻辑思维;《逻辑的力量》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不宜将逻辑问题过多展开,而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之力”。笔者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主要安排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具体的设计如下。
一、知识“小引”:初步了解逻辑常识
了解逻辑常识,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学习一遍,重点关注和概念、推理以及论证相关的逻辑知识即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查阅工具书,了解逻辑的含义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理解词语的概念本身就是学习逻辑的内容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逻辑”这个词语入手,查阅工具书,了解其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861页,“逻辑”一词有3个义项,分别是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和逻辑学。
(二)借助专家解释,了解逻辑研究的思维形式
教师也可引入专家学者的解释,让学生初步明白:“逻辑研究的思维形式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论证由推理组成,推理由判断组成,而概念则是思维形式在一般意义上不再进行分解的基本单位。”“通俗而言,逻辑思维,就是每个论断都要明确前提,审慎推理,反思结论,为的是判断真假,辨别是非,反击谬误。”“人们的言行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就不能有效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想法;做事没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少逻辑常识,就容易人云亦云,跟风盲从。”
这些只是帮助学生形成对“逻辑”的初步印象。教师还可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精选的逻辑知识。
(三)跨学科协同,完成逻辑常识的积累
逻辑知识在其他学科也有涉及,例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其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思想政治教材编者对此阐述如下: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是分论之一,主要讲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首先从思维的细胞“概念”讲起,明确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解说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之后,讲述了判断的基本特征和类型,以及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在明确了判断的相关问题之后,我们讲述了推理的内涵和类型,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方法。
该教材不仅呈现了逻辑知识,而且涉及的很多阅读材料和语文学科密切相关,如《庄子·秋水》、《韩非子·难一》、《晏子春秋·杂一》、鲁迅杂文《论辩的魂灵》、诗歌《和平是一棵树》等。借助思想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完成逻辑常识的积累,会为这场“逻辑之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小议”:搜集剖析逻辑谬误
张志公先生早就建议:“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这一环节,主要搜集一些逻辑谬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借助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增强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一)概念含义不一致
有一次,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张三是李四的粉丝”,然后问学生这句话对不对。学生面面相觑,没人看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俞教授解释道:在英语中有个单词fan,意思是“迷”,它的复数是fans;汉语中的“粉丝”正是fans的谐音,而张三在人称上却是单数;因此,不能说“张三是李四的粉丝”,而应该说“张三是李四的‘粉(fan)”,或者“张三是李四的‘粉丝之一(one of fans)”。
俞教授还指出,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说,你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哲学思考应该从我们想当然的,甚至毫不怀疑的东西开始。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逻辑谬误(不正确或不准确)有时是因为对词语的含义不够清楚。对案例中的“粉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英fans]。通过查词典,细心的学生可以看出它是复数的形式。但学生又常常说错,比如,有人会说:“我是周杰伦的粉丝。”日常表达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追问概念或关键词的含义是使思维清晰的切入点。”如果缺少了“追问”,表达中一些常见的逻辑问题就被我们忽视了。因此,可以借助这个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不断追问关键词的含义,这是培育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
(二)小众统计
接下来,笔者将一道作文题改编如下:
有两份名单。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第一份名单上的9人,全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上的9人,全部是清朝的落榜考生。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推理后,很可能得出结论:状元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默默无闻;而落榜考生却成为各自领域的风云人物,声名卓著。
然而,这些状元真的是一无所成吗?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也是近代有名的书画家,他在诗书画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其实,这些状元也大多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了解不多而已。再者,两份名单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是有意选择清朝的若干状元和落第者。其实,把样本放大就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人物中就有不少是状元出身,比如张謇、翁同龢、文天祥、张孝祥……而更多的落榜者则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些所谓的“逆袭”的落榜者,都在自己后来成功的领域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而且,他们后来的成就,比如文学创作,与科举落榜并无必然联系。因此,透过这两份名单,我们看到的只是清朝的9名状元不为人们所熟悉,9名落榜者在文学、思想、政治等领域成为著名人物。
这是典型的“小众统计”逻辑谬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第一,9名状元、9名落榜者只是很小的样本,难以推理出“状元湮没无闻,落榜者反而声名卓著”的结论;第二,一个明辨的人,其推理是谨慎的,绝不轻易下确定性的结论。
(三)诉诸非逻辑
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事件”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逻辑思维的认识。笔者引用如下材料: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6位教授举报本校博士生导师造假获得国家奖励。这个举报遭校方数次劝阻。校领导多次约这6位教授谈话。请完成表1,判断劝说的要点所犯的逻辑谬误。
这些劝说要点的逻辑谬误为诉诸非逻辑。可以带领学生逐条分析,如诉诸众人、诉诸情感、诉诸怜悯、诉诸权威和功利诱导等。
逻辑谬误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自相矛盾、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循环论证等。此环节,教师也可以从其他的逻辑谬误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初探逻辑谬误。
三、方法“小结”:梳理汇总逻辑方法
要注意的是,对逻辑思维常见方法的总结和对逻辑谬误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对逻辑谬误认识越深刻,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越容易。因此,方法的小结还是要基于具体案例,不宜机械地拎出若干条所谓的“方法”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谷振诣教授指出,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至少应对以下这几方面的能力训练负责:分析和概括能力、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梳理汇总常见的逻辑思维的方法,以及避免犯哪些逻辑思维的错误。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小议”环节的相关案例梳理出如下方法:强化概念思维,学会概念界定,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其中,归纳推理是“以从一类事物中选取的、从属于这类事物的样本为根据,推出一个与这类事物的所有分子有关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样本的科学性,要防止样本太小等。要“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论证时便要“基于理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慎地得出结论。
四、牛刀“小试”:尝试解决逻辑问题
郑也夫教授认为,提升逻辑能力的最好手段是论辩,“在论辩中,你抓别人不合逻辑的地方,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听对手哪里不合逻辑;你也经受别人的挑战,别人挑你的毛病……不停地去这么切磋的话,久了以后,你在逻辑上会变得非常敏感,对不合逻辑的一眼就能看见。你再论证的时候,就会较少犯错误”。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摩一些辩论赛,重点引导学生在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中体验、判断其思维的得失。例如,有这样一段论辩:
正方立场: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立场:美是主观感受。
以下是正方提问、反方回答环节的片段:
正方:一个诚实的人所焕发出来的内在美,是不是会随着你的主观感受而改变呢?
反方:美和善不是一个概念,假如对方辩友将善当作一种美学中的美的话,那我们可以说,为什么那个又善良又丑陋的赵传要说,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呢?他应该说,因为我很诚实,我很善良,所以我根本就不丑哇!所以,对方提出的概念出了一些小小的偏差。美是我们心灵的感受,每个人看事物有不同的角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一段论辩,讨论反方是如何一次次“转移论题”的。学生在讨论、思考中,认识到“转移论题”的表现,在自己的表达中,尤其议论文写作中,就会让论述更聚焦。当然,除了观摩,教师更要经常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要精选论题,让学生有参与兴趣,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论辩要少一些形式上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当然,也可以专门训练写作驳论文,在反驳对方的论证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出示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
东汉陈蕃,独居一室。其父好友薛勤来访,屋内杂乱,龌龊不堪,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对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请学生运用逻辑思维,代替陈蕃回答薛勤的问题。
总之,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中所总结的:“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错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意。”而且,逻辑思维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从而切实地发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断训练甚至重复训练中逐步实现。因此,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应该贯穿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对逻辑的“识”与“用”中多走几个来回,多一些小结与反思,加深对逻辑思维的认识,巩固对逻辑思维的运用。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指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研究”(编号:A/D/2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毓.明辨力从哪里来:批判性思维者的六个习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习胜,张建军.学会科学思维 培育科学精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逻辑与思维》编写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21(1).
[3] 谷振诣.如何进行批判——孟子的愤怒与苏格拉底的忧伤[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 谷振诣.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