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炼金术”:“川音实验艺术学院2020成果汇报展”展评

2021-06-30 22:59张小涛
画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炼金术实验艺术

张小涛

一、关于“实验艺术”

“实验艺术”(Experimental Art)是西方20世纪初先锋派的一种艺术现象,从一开始,“实验艺术”就暗示着艺术与科学的某种内在的联系。E.H.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讨论西方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他的题目是“实验的艺术:20世纪前半叶”,用“实验”这个关键词来描述新世纪艺术发展的变化。

“如何解释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这是摆在古典学者贡布里希面前的一道难题,他既不愿违背其经验主义背景,跟从时尚理论,又不能空缺对这一段的描述。在这一情形下,‘实验一词可以说恰如其分。”[1](杨小彦)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是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历时性概念,而“实验艺术”是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个共时性概念。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说“实验艺术”中有“当代性”,当代艺术中也有“实验性”。“实验艺术”的核心就是“试错”,“试错”就是“测试”与“未完成性”,它们都是与科学实验有关;其强调艺术学科的跨领域合作与实验,“实验性”也是一个探索真知的过程。“实验艺术”其实是把观念艺术、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融合的交叉学科。今天如何定位“实验艺术”?我想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实验”,其次才是媒介的“实验”。必须有整体的文化视野,有跨学科、跨媒介的工作方法,它是关于“知识谱系”的学科化建设。2007年,从中央美院开始创建实验艺术系以来,到今天全国有65所院校开始建设实验艺术学院及相关专业,无论是“实验艺术”还是“跨媒体艺术”,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当代艺术教育的学科化问题。面对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如何与科技艺术“协商”?“实验艺术”好比是“炼金术”,能够涵盖科技艺术的相关学科,这是一个建构“未来媒体实验室”的系统化工作。

二、“出山”是一种态度

“自我看来,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图像、文本和其他数据记录的无限度、无结构的集合,我们进一步将其建模为数据库的行为,其实是一个适当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我们也应该继续探索这个数据库的诗学、美学和道德。”[2](列夫·马诺维奇)

“出山——川音实验艺术学院2020成果汇报展”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面对巨变的全球化现场的积极行动,是一种社会介入。就像展览期间把“MAPPING”这个项目放在成都春熙路的大型建筑上展示一样,这似乎也是一个暗示:社会才是真正的媒体实验室。川音的“实验艺术”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观念和语言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川音实验艺术学院是如何用作品来回应的?通过现场观摩以后,我发现“出山”展览有以下几个特点:1.这是一个在数字音乐、交互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的团队,这也是川音实验艺术学院最为突出的特点;2.以周思源、林印吉等为代表的艺术家,把绘画、摄影等媒介进行了跨学科、跨媒介的转换;3.“出山”把“实验艺术”成果转换到社会生产的系统中,走出实验室与社会共生,把“实验艺术”推到社会现场的前沿;4.这次展览是“实验艺术”和实验音乐的融合创新,这将成为川音实验艺术学院未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

三、“出山”现场

这个搭建于川音足球场的巨大展示空间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它用Mapping投影的方法展示数字艺术作品。这个时尚、前沿的新媒体展示空间,让观者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现场投影展示的作品是周思源把自己的油画作品《蜀山》进行的一次数字化重构与转换。《蜀山》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在文人画的传统中,“山”是有象征性的,周思源的绘画语言是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的融合。《蜀山》不是一个表面化的符号,而是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精神气质,此刻把《蜀山》进行解构和重组转换成数字艺术,媒介有无限可能性。传统媒介怎么走向当代?这也是数字艺术面临的课题。“实验艺术”既是本体语言的实验,也是思想与方法的探索。

白小墨的参展作品《回》是一个交互激光、声音装置,他利用“算法”自动生成声音和图案。“算法”成为一种特殊的编码,打破了新媒体艺术的经典的叙事性和符号化倾向,他称之为“编程作为手段、信息转换为本质、跨媒介交互为风格”,“声音”成为这个作品中的核心。从声音到信号,再转换为“秩序”。“秩序”即是世界最本质的结构关系,实验音乐与电子音乐是“实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冷峻的未来电子美学特征。

钟舒的参展作品是多媒体交互作品《阅后即焚》,它提示了今天信息交流不安全的处境,比如:Signal、土豆等社交聊天软件,可以任意设置信息存留的时间。今天,所有信息都是转瞬即逝的,都是可以被篡改的。试想100年后,我们今天的大数据还存在吗?对今天的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我们必须得有警惕性。钟舒的作品是对信息储存的一种提问和忧思,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焚烧”之后的残留物到底是什么。

魏盛杰的参展作品是《像素城市》,他认为:数字时代就是从胶片到數码时代的一个变化,这个基本单位是“像素”。从模拟图像变成电子信号,再转变为数字图像信号,“像素”是矩阵式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像素”是图像的点的数值。从最小的“像素”单位去思考,它如“细胞”一般是可以无限繁殖和生长的。这种结构成为城市化的某种缩影,魏盛杰用其来表达人和城市、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结构关系,映射空间和城市之间的思考。

林印吉的作品《揽星系列1—6号》是根据沙积石与水墨绘画延展出来的装置,用LED灯把石头转换成一个多媒体作品,是对传统美学符号进行的解构。她对材料或符号进行颠覆,斩断了我们与过去文人画美学的一种联系。LED灯和文人画美学,这两个不相关的元素的并置产生了冲突与矛盾,有断裂感,当然也会产生阅读的歧义。她讲的“暂停”或者“破坏”,可能会引起我们思维的瞬间“短路”,这种“短路”可能也是艺术家的机智。人工化的干预,或许就是一个视觉陷阱,见石还是石吗?

田野的参展作品《2019—2020》是一个多媒体影像装置,他把新冠疫情相关的各种“出入证”做成一个灯箱装置,有一种档案和文献的意义。它们是我们身处一个巨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今天科技和数字对人的深刻改变。2020年的新冠疫情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疫情之后全球化的世界将要走向何方?中国在疫情后的迅速反应,可以看到大数据监控对疫情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些文献就是刻骨铭心的2020年的物证。

张晋早期作品《丝路》用的是文明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用图像学的方法对一些视觉记忆进行考察和研究,有时间的记忆和痕迹。静穆的摄影是时间和空间的缩影,他的参展作品是装置《谈特斯拉先谈锂电池》,他把锂电池、机械电表、MP3、微控制器、手机充电器等搬到展厅,用电力进行一种测试和转换,讨论的是特斯拉1小时85度电,关心的是一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在日常生活中,电力何为?“有用”和“无用”之间,充满了机锋。

夏凡的参展作品是《AI古筝教辅系统》,她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对自学古筝的教学系统进行纠错或参与打分,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互动感,这也是人工智能和教学间的一次实验,如果能有更加开放式的游戏化互动是否更有趣?当然,人工智能的教学系统等研发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希望人工智能对人是一种解放,而不是囚禁。“技术伦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陈意和王妍力展出的作品分别是《复共鸣之声》和《中提琴作品》,前者是用明清老红木、紫檀木对乐器进行一种改良,后者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对中提琴进行改良,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美学的乐器,可以看到现代材料对乐器的影响。“实验艺术”以后如何与乐器工程进行结合与创新?传统学科的当代转换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期待乐器工程与“实验艺术”的蜕变。

四、信息、媒体及未来

“我们的世界观不仅在字面意义上已经为信息技术所转化,还可以在隐喻的意义上谈论世界观的信息化。无所不在的信息技术诱导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认为能够从信息的纬度看待一切事物,并且最终把信息作为这个世界的建构基础来分析。”[3](约斯·德·穆尔)

今日全球化世界是以信息、媒体、资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化市场,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超级景观。全球化市场超越了传统的以民族、国家、地缘政治模式的二元论,因为信息、媒体、资讯从根本上推动了时代的变革,讨论媒体既是讨论时代和科技的关系,也是讨论社会的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关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全球化时代,媒体重塑了今日世界,我们必须思考关于人口、技术、资本与信息的交互关系。2020年,网飞(Netflix)公司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片中,Pinterest前总经理、Facebook前赢利总监蒂姆·肯德尔(Tim Kendall)说他担心算法操纵的世界最终导致美国内战。一个从谷歌出来的工程师,担心整个互联网产业的道德沦丧……

“影像科技或核能在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是威胁和驯化的工具。”[4](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今日中国社会是一个剧变的现场,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驱动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推动。无论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都需要融入全球化世界去参与和学习。从高铁到移动支付、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技与媒体技术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的创新成为今天任何一个区域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剧变现场中,中国社会本身就是全球最为复杂和最具活力的实验场域,此时此刻,历史和传统、科技和艺术、当下和未来的混杂,也是我们另类的现代性之路。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是全球化的重要改变,高等教育更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价值观培养和输出的“航母”,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工作。今天的高等教育既是知识生产,也是创造力的彰显,可以推动一个区域的文化、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期待川音未来去建构一个“研究型、创新型、跨界型”的国际化的实验艺术学院。

关于“出山”展览的启示:“实验艺术”如何走出媒体实验室,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场中?“数字艺术”如何与音乐专业发生“化学反应”?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实验艺术”如何转换地方性知识传统,并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如何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项目来建构“实验艺术”国际化的学术平台?

“出山”是“开门见山”的实践,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更是科技与艺术、历史与未来的一次“炼丹”……

注释:

[1]杨小彦:《当“实验艺术”泛滥时——贡布里希在中国的世俗化过程》,p41,《艺术当代》,2011年第8期。

[2]《新媒體的语言》,p223,[俄]列夫·马诺维奇 著,车琳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赛博空间的奥德赛》,p107,[荷]约斯·德·穆尔著,麦永雄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系美学》,p81,[法]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著,黄建宏 译 ,金城出版社。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炼金术实验艺术
炼金术并不神秘
商誉“炼金术”
纸的艺术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杭港地铁:公用事业“炼金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