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福
[摘 要]文章对学困生出现学习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实践的情况,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开学困生的心灵之窗,以进一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75-03
一、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
在课堂中选择一些比较生动的故事进行教学,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塑造青少年的心灵时,故事比生硬的道理说教更能打动他们,进而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手段,能够了解到非常丰富的教育故事资源。这些故事资源实际上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素材。
比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有关“最美教师”张丽莉的新闻消息,并将新闻消息里的一些关键的内容提取了出来。这位女教师为了保护学生在这一场车祸中受了重伤,她也由此获得了学生的爱戴。这位女教师身上反映出了非常宝贵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在课堂上把这则新闻讲给学生听。通过聆听,学生感悟到了这个女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师不能够生硬地把这则新闻消息原原本本地讲给学生听,而是应借助各种生动的设计和有效的多媒体手段将其展现给学生。张丽莉是佳木斯市第四中学的教师。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其精神状态是相对疲惫的。在这种疲惫的情况下,她能敏锐地察觉到危险,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学生。当时,校门前停着三辆接送学生的车。停在最后的大客车突然启动,撞向停在中间的大客车,并推着它向最前面的车挤压过去,而中间的大客车和最前面的车之间,正好走过几名学生。在这个非常紧急的时刻,只见正要过马路的张丽莉迅速冲上前去,用屁股顶出一个学生,并用一只手将另一个学生扯到路边,而她却被大客车撞翻在地,双腿被车轮碾过,人昏死过去。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其实完全可以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给学生听。要想感染学生,有效地教育学生,切忌一味说教,要有效利用生动的案例。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引入道德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出女教师拯救学生的这一场景,同时又能够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抓住机会,设置聆听故事之后的讨论活动,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课堂上探讨这名女教师能够做出这种见义勇为举动的本质。这名女教师通过这种行为诠释了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思维习惯。女教师能够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种道德高度不是所有人都能企及的。她应该成为道德上的标杆。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体验成功,点燃学习热情
学困生之所以会遇到学习困难,其实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大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并不是因为存在智力缺陷,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乐趣,对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没有热情,讨厌上课。这些问题出現的原因可能是教学方式不妥当,也可能是这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相对不够强,缺乏坚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方法上缺乏科学的指引,且不能够独立提出相关问题并且有效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特殊情况以及整个班级的学习状态,科学地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分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让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学困生增强学习信心至关重要。一些学困生之所以对特定科目丧失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学习这一科目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办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困生的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特有的一些教学目标,基于对相关课程标准的解读,有效进行教学安排,以使学困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概念。教师要围绕考查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如有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查主要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涉及单项选择、简答以及材料分析等题型。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对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记忆,那么在考试中就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分层推进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要帮助学困生强化记忆。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基础概念,只是需要学困生进行背诵和记忆,而学困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是完全可以背诵下来的。在学困生背诵和记忆之后,就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应对应学困生刚刚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学困生做对的概率会比较高,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与热情。
二是要用学困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引导和教学,将学困生比较熟悉和刚刚学习过的知识转化为相关的练习题,或把已经训练过的练习题进行有效变型,让学困生能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又能够让他们保持较高的做题正确率,强化他们的成功体验。
三是引导学困生学会分析材料以及掌握简答题的答题技巧。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以使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回答的准确率,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方面,教师要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困生在学习相关原理概念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从而深化学困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认识,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树状图或者其他的图形结构让学困生进行直观体会和理解,也可以用相对比较形象的图形或者符号等来表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做能够减轻学困生的记忆负担,避免学困生因为担心记不住而产生焦虑的心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困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有效联系知识的策略。学困生正是由于缺乏方法,而“学难有所得”。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困生一些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困生有效掌握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认识,并让教师和学困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互动氛围,从而激发学困生继续探索的热情与欲望。
三、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任
要想让学困生充满兴趣,教师就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关注。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没有足够的关注,那么很可能会扼杀学困生的天赋。教师应该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引导学困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要坚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表扬学困生,不要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学困生。这样才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信任,特别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可以成为推动这些学生学习的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把关爱和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当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帮助,并且通过集体活动和个别辅导等,让学困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形式,多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引导学困生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比较活泼的教学方式,对激活学困生的求知欲望有积极的帮助。教师可以学困生的兴趣为主导,让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多元化的活动。比如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创设一些具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如开展礼仪先生和礼仪小姐的竞选活动,在明确相关的竞选规则的基础上,让学困生参与到这一竞选活动当中,鼓励学困生在竞选过程中进行即兴表演。这可以调动学困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参与一些角色扮演活动,因为角色扮演相对于小组讨论而言,更能够让学困生产生参与感。学困生可以在表演中更亲密地接触相关的学科知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设计各项活动时,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引导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困生的真实水平、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如何进一步让学困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基本原理进行情景模拟。如一些学困生的父母对其期望相对比较高,这使他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压力。这些学困生一旦进入初中,由于产生了独立意识,相对就会比较叛逆,上课时经常利用手机和其他同学或者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等。教师可让有着类似经历的学困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研究性学习对这一情形进行讨论,并有效分析这样做的后果。
其实,无论是学习问题较为严重的学困生,还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會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也会遇到自己的思想与父母的思想相背离的情况。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处于这些情境中,学生有话可讲,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
四、以魅力影响带动学困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学困生。教师会对学困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好地引导学困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困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教师应明确,自己应以个人魅力带动学困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一些学困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及逻辑能力等相对较弱,且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意志。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尽可能采取激励的方式去唤醒他们。作为承担着一定教育责任的教师,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要去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多以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更多地包容他们,从而重新树立他们的自尊自信,引导他们逐渐走入正途。
比如,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存在一些有厌学情绪的学困生,这些学生经常不按时到校上课,每天来到学校之后只会参加体育活动,有的甚至出现抽烟、寻衅滋事等问题。学生A便是其中之一。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学生A表现得非常好,但由于比赛的时间相对比较晚,班里的学生都没有在场看到。笔者关注到了他失望落寞的情绪。第2天,笔者就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去表扬学生A,重点赞扬了他在体育方面的优点。这样,他便对笔者留有好的印象。此后,笔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在他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等,来强化他的成功体验,让他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比较强烈的兴趣。笔者和学困生之间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学困生在上笔者负责的道德与法治课时会相对比较认真。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引导学困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真诚地与学困生进行交流,要采取学困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打动他们,消除自己与学困生之间的障碍,从而构建一个互相信任并且和谐的班集体。
(责任编辑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