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带徒需“三修”

2021-06-30 07:38缪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师

【摘 要】有情怀、有能力、有方法的名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徒弟,因此名师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在精神方面,名师要修炼甘为人梯和诲人不倦的引领精神;在能力方面,名师要修炼学科理解能力、评课磨课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在引领策略方面,名师要修炼率先垂范的策略、扶放有度的策略、促发思考的策略和宽严相济的策略。

【关键词】名师;引领精神;引领能力;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0-0031-04

【作者简介】缪徐,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011)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州高新区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都在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名师领航工程”等各种名师带徒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出名师引力不够、徒弟学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拟就名师加强自身修炼谈几点想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修引领精神

名师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同事、同行关系。要处理好师徒之间的关系,徒弟固然要做努力,名师更应修炼两种精神。

一是甘为人梯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名师就能正确看待自己在引领徒弟过程中的付出、委屈和艰辛,正确看待徒弟所取得的各种业绩以及徒弟对自己的超越,从而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双肩作为徒弟发展的阶梯。

二是诲人不倦的精神。带徒如同教学,“诲人易倦”的教师肯定教不好学生,同样,“诲人易倦”的名师也势必带不好徒弟。2019年秋,笔者所带的工作室成员徐莹老师参加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为了打磨好她的参赛课,笔者先后6次听她的试讲课,听一次,评一次,议一次,改一次。在比赛前一周的周末,笔者还将她约到办公室,采用分段过关的方式帮她打磨了整节课的教学语言。在获得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之后,徐莹老师感慨万千:“为时一个多月的磨课费时费神费力,师父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耐心给了我不竭的动力。”

二、修引领能力

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外在表现为顺利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本领,其实质是系统化、概括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1]。能够成为名师的教师,肯定拥有较强的能力,但从带徒的能力要求角度看,名师还应该不断修炼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学科理解能力。学科理解能力是对学科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应该包括课标解读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内容。修炼学科理解能力的途径有开展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期刊等。只有学科理解能力提高了,名师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去引领徒弟的发展。现以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教师学科理解能力的提升过程。

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复分解反应的教学要求,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模糊性,从“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只能检索到短短的一段话:“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这就给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留下了较多的个人理解、个人掌控的空间。

其次,比对现行教材。沪教版、人教版、鲁教版三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界定基本一致,只有鲁教版在概念界定之后,出现了微观实质的披露:必须是两种反应物的离子结合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才真正发生。

再次,研读高中教材(这里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复分解反应在高中教学中的延伸: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离子反应”(明确了复分解反应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并且用实际反应的离子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选修4“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溶度积等)→选修4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认识复分解反应(焓变、熵变或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

最后,把控教学边界。①可以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但要以常见的、典型的反应为主;②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让学生明白溶解度的差异也会导致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但又不能将“溶解度大的物质向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当成定论告诉学生。因为高中化学“溶度积”的教学中会涉及硫酸钡(比碳酸钡更难溶)向碳酸钡的转化。

二是评课磨课能力。评课磨课是名师带徒活动中的重头戏,因此评课磨课能力也属于名师的关键能力。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好课的标准主要有四点:新颖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情境,明晰的教学主线,适切的教学活动。名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帮助徒弟打磨好课,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开展评课议课。

仍以笔者的工作室成员徐莹老师为例,她在2019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执教的课题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历经多次修改优化:一开始用的是“洗衣服”的情境,通过洗盐渍衣服、泥渍衣服、油渍衣服,分别引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体系,然后展开教学活动。笔者向其提出这种情境早就有人用过,显得有些陈旧。经过讨论,徐莹老师重新创设了“蛋糕制作”的情境,从制作蛋糕的原料中选择面粉、糖、食用油等物质,完成分组实验,铺展教学架构。再后来,笔者又提出“蛋糕制作”情境缺乏地方特色、教学新意不够的意见,于是又有了“莼菜鲈鱼羹”的情境:由西晋张翰为了一口莼菜鲈鱼羹辞官回乡的故事导入课题;由莼菜鲈鱼羹的部分配料引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建立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由莼菜鲈鱼羹制作中的某些操作,引发加快溶解速率的方法讨论。透过上述情境创设不断变化的线索可以看出,名师的评课磨课能力對于徒弟的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三是论文写作能力。论文写作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教师学习、深化教师的教学反思、提炼教师的教学智慧。当前,教学论文写作已经成了很多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名师必须带头修炼论文写作能力,只有自己的写作能力上去了,名师才有指导徒弟写作的底气,才会获得理想的指导效果。近年来,笔者和所带青年教师的写作成绩可以佐证上述观点:8年来,笔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学论文36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14篇,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多位工作室成员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8篇,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笔者曾在一次专题讲座中谈过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路径,现将该讲座的提纲列出来供同行们参考:①练好文字功夫(常写生活随笔、教育随笔、教学札记);②善于借鉴学习(在学习和阅读中开阔眼界、熟悉研究方向);③学会积累素材(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案例研究、试题研究等);④搞清三个问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⑤抓住写的契机(灵感、上课、研修、做课题等);⑥注意思路创新(立意创新、结构创新、素材创新等);⑦精心打磨文章(标题、结构、行文等);⑧掌握投稿技巧。

四是课题研究能力。课题研究能将零散的问题聚拢起来,从而提高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以及研究成果的丰硕性。因此,名师带徒弟绕不开课题申报、研究、结题的指导,课题研究能力也是名师必备的能力。基于这一认识,近5年来,笔者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6项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研究实践表明,只有经历了课题研究的所有流程,真正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一线名师的课题研究可以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口要小。

例如,在省、市“送培”活动以及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研修活动中,笔者发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教学环节不合理、教学进程不流畅、教学内容零散、师生活动无序,等等。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线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着眼于若干个零散的点(知识点、探究点、能力点等),对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不透,对环节之间的转承对接琢磨不够,由此导致了教学主线的缺失或不明。于是,笔者申报了一项课题“初中化学主线引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该课题立项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借助课题研究,笔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主线的内涵:教学主线是统筹教学活动的线索,作用于学生知识、方法、情意的习得与体验,具有提纲挈领、引领认知、推进教学活动开展等多重作用。借助各种研究课的开设,笔者逐渐摸索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创设的主要路径:用系列实验活动创设教学主线,用经典影视片段创设教学主线,用日常生活用品创设教学主线,用知识逻辑关系创设教学主线,用学科思想方法创设教学主线,用常见化学仪器创设教学主线,用拓展性小实验创设教学主线,等等。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专业期刊上发表。经过总结、提炼、申报,该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苏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修引领策略

引领教师和教育学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引领教师也要掌握策略,所以名师带徒需要修炼的第三项内容是引领策略。

一是率先垂范的策略。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能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要求自己,所带的徒弟受导师影响,也会向着“四有好教师”的方向去努力。

二是扶放有度的策略。“扶”是指名师对徒弟的指导,“放”是指名师对徒弟的放手。“扶”和“放”的度把握不好,会影响引领的效果。不久前,一本教学期刊向笔者发来关于中考复习备考主题的约稿函,考虑到这类稿件撰写难度不大,又有不少参考资料,笔者将写稿任务交给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徒弟,相信她会如期完成任务。20多天的时间过去了,其间,笔者曾向她催稿几次,每次她都是含糊其词。交稿的期限到了,她发来的竟然是一篇没有完成的稿子,能用的文字还不到1000字。通过交流得知,是笔者给她的参考“样稿”限制了她的写作思路,她怎么也写不出稿子来。反思自己对她的指导策略,笔者觉得对她还是“放”得太多了。试想,如果笔者在那段时间内不只是向她催稿,而是及时了解她的写作状态,和她一道探讨写作思路、破解写作难题,她一定会按期而且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

三是促发思考的策略。引领教师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促发他们的思考。笔者所带的工作室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论文笔会活动。这样的笔会,不是每位成员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让成员讲自己论文的缘起、立意、结构、素材,讲写作过程中的困惑或欣喜,同时还要对其他成员的论文进行评点。笔会促发了成员们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效果良好。笔者所带工作室每学年开展的十多次研修活动中,有近一半是好课打磨活動。尽管在前文说到了名师评课磨课能力的重要,但对于工作室成员的好课打磨,笔者一直秉承“个人反思为主,同伴互助和导师指导为辅”的原则。也正因为秉持这个原则,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近年来,工作室有4名成员在江苏省优质课评比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

四是宽严相济的策略。师生之间讲究平等相处,师徒之间也要提倡和谐对话。总体而言,名师带徒活动要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但宽松也不是没有边际,一些基本的规则还是要制定和遵守的,比如研修活动的出勤纪律、考核细则等。做到了宽严相济,名师带徒活动才会真正和谐有序。

名师带徒需“三修”,此门功课不易做。然而,只要各位名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超越,名师的含金量就一定会大增,高徒的出现率也一定会大长。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观[J].教育研究,2000(7):78-80.

猜你喜欢
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用技巧演绎唯美
“大跃进”式的名师培养不可取
浅议"名师"
名师点睛(9)
名师读意林
內外兼修,至真至善
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