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课本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众所周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好的范本。
一、通过朗读欣赏,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根据《荷塘月色》的特点,可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语言美,体味其中的神韵,弄清他们遣词造句的奥秘,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和陶冶中获得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文章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受的材料,而各种形式的读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范读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特别像《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文,朗读欣赏更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荷塘月色》的景物天然脱俗,赛似出水芙蓉,和烟翠柳,于自然中见绚烂,这样的美文,朗读欣赏更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创造美文美读的效果,我下载了《荷塘月色》优美的配乐配画朗读素材,教学时向学生播放,这种的美读,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所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荷塘月色》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许多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诵读之中,陶醉于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这种美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如果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表情地诵读,就能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读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是如小提琴琴弦在耳畔轻轻奏出的一支小夜曲,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荷塘月色》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可谓句句着意,笔笔融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当然,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形式不同的朗读让学生多读、乐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受到各种题材文章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才能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表达美,再现美,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提高学生言语水平,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对美的品味有质的飞跃。
二、由课堂导入激发美,让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思维具有调节作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每节课堂教学的开始(导入)阶段,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情绪或者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意境中。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说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给人以美的享受,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界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首先将一幅精美的荷花图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配上背景音乐,然后依次将朱自清像,清华园月夜等图片作为背景,插入作者介绍与背景知识介绍。这种绘声绘色的导入占用课堂时间少,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信息量大,而且是图文并现,声情并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奠定了感情基调,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和兴趣,使每个学生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审美期待,产生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恬静的月色之美,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的迫切需求。《荷塘月色》写的不过是“荷塘”、“月光”这些普通的景物,但作者却将其写的形神兼备,韵味无穷。如写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绽开的荷花像少女“羞涩”的脸庞;薄雾中的月光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的灯光是“瞌睡人的眼”。作者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的千姿百态,饱含诗意,意在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渗透于景色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境界,这就是文章的“意境美”。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和途径来导入作品,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来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说写训练创造美,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反映,优秀的作品闪现着作者的艺术之美。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说写的训练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品析了词、句及修辞手法等内容后,我设计了两道作文训练题来让学生创造美。一道是口头作文也就是“说”,欣赏古典名曲,用一段话表述自己的感受,在表述中既要准确把握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还要做到语句流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同学们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说出来,不能给人矫揉造作之嫌。模仿《荷塘月色》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之功。第二道题是我事先让学生进行校园采风,拍摄各种校园风景图片、自己的学习、生活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选一段音乐作为背景,在课堂上上台演示,然后要求学生“写”出解说词,语句要简洁、优美、富有美感。同时要求模仿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由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他们熟悉的环境,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写作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道说写训练题,跳出了传统作文的牢笼,调动起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更让学生充分运用到了在《荷塘月色》中所学到的知识,另外也强化了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对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的作用,通过说写训练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更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带给他们的美育乐趣和美育成果展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注意去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种种特色的美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
参考文献:
[1]曾详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2]曾詳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顾莲莲,论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赵军,孟昕.明晰与含蓄之间的艺术:重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J].云梦学刊,2011(02).
[5]张小娟.笼罩着淡淡忧愁的美:荷塘月色: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6]李宗彬.《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学周刊,2012(01)
毛艳霞,甘肃省瓜州县冶金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