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伟 刘媛媛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篇目选入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此篇辞赋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抒情美和叙事美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现实美和想象美的融合互通,自然美和哲思美的互现,这样的创作手法为整篇文章蒙上了神秘色彩,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把辞赋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梳理其中的内在韵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审视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一、叙事美和抒情美双线带动
体会陶渊明归园情趣的关键之一是对《归去来兮辞》行文线索的把握,这篇辞赋非常明了,其中的两条线索抒情和叙述具有很强的美感,两条线索在互相牵引中促使辞赋的表达效果达到了高峰,有力的彰显了艺术的张力。
双线美是作者陶渊明对自己内心和外在表现矛盾的诠释,在这两条线索的指引下,陶渊明整个回归的初心经历过矛盾、平复、自愈三个过程。隐逸是陶渊明对现实的有力抗争的表现,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更是他自己思想的进一步舒展。他自己就是那个“在天空垂钓”得渔者,钓到了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更加璀璨了自己的人生。“心”是指陶渊明自己内心坚强的意志和坚守。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在语言表达上是一致的,反映了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发展脉络。
叙事线索:辞官归去——归家途中——抵家之后。
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开头表现出自己对当官的后悔之情,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仅仅当官八十天就归隐,是因为“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但是仔细思考,实际上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相对于物质的匮乏,违背自己的初心才是最痛苦的。这种强烈的矛盾纠葛为陶渊明的归隐加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叙事线索:自安自乐。
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在回归之后过上了躬耕乡野,乐享天伦的日子,也就慢慢摆脱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他坚守着内心的那份“真”,把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过成了一首淳朴的田园诗歌。归去来兮,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享受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淳乐,这就是平淡至极而又淳朴动人的归隐生活。归隐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陶渊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陶渊明,看到了一个有人情味的陶渊明。他摆脱了阶层的限制,走进了乡村,与农民为伍,过着“锄禾日当午”的生活。
叙事线索:对余生的规划。
抒情线索:乐安天命。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内心感到无比释然,他要以乐安天命的态度潇洒度余生。在叙事线索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自己对今后生活的规划和畅想,通过文章的“登高舒啸”“清流赋诗”等事件就能看出陶渊明的大幸福,也催生了作者“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决心,在这个阶段陶渊明之前当官时内心受到的“病”痛已经渐渐痊愈。
在叙事线索和抒情线索的双线驱动之下,陶渊明的洒脱形象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文章的灵动美。如果说陶渊明叙事线索的构成要素是通过语言,直观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抒情线索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以及“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则间接体现出作者细腻和多情的内心世界。这些词语中的一些叠词,为塑造人物的丰满形象增添了相当多的笔墨。草木“欣欣”,水流“涓涓”,在这些词语的细微之处散发出了对自然的呼吸,在欣赏自然界的万物之时,陶渊明已经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抒情线索中的一系列感叹和疑问,彰显了作者的率直的性格。这篇文章一共四个小节,除了第二个小节是写自己归隐之后的小幸福之外,其它的三个小节都是以感叹和疑问开头,最后一个小节是作者进行了连续的发问和感叹,这更加彰显了陶渊明的人格所在。“亦已乎!寓行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放下吧,算了吧,自己的一生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平心态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为什么自己还心神不宁,自己到底要去哪里?作者的第一问说出了自己的当前状况,第二问透露出自己内心的矛盾,第三问明确了自己的最后归宿。作者在自己连续三问之后,彻底断了对世俗的幻想,甘心做一个真正回归田园、回归自我的隐士。
二、现实美与想象美融合互通
袁行霈在《归去来兮辞》中评价到:“《归去来兮辞》文章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丽的段落,跌宕的节奏,将诗人归隐田园欢喜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陶渊明在辞官开始的时候借助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归去来兮辞》,在此文中蕴含了三层深意:第一,表现出陶渊明回家心情之急迫,人还没到家,自己已经归心似箭,在联想着自己回家之后田园生活的美景。第二,表示了陶渊明思念家乡的心情之深刻。虽然离开家只有八十多天,但是每当想起家中的一些琐事却历历在目,感觉到就像是在昨天,或者自己本身就未曾离开过。第三,表达了陶渊明辞官之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者正是因为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才更加鲜明揭示出了作者自己内心的纯真,陶渊明这种借助现实的笔触为文章增添了一副神秘的色彩,更加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所谓现实笔触的想象就是借助现实和想象的手法,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交织穿插,勾勒出一个真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处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让人深思,“门虽设而常关”。门,本是房屋的一处构造,不仅是进入这个房屋的通道,还可以成为禁止外人进入的界线。在作者的想象世界中为什么要“关门”呢?对生活那么热爱的陶渊明为什么要把外人关在门外?他到底是想把什么关在门外呢?又想把什么留在屋中呢?我认为这里作者主要想表达三个意思:首先是关人,就是要把那些世俗的人们关在门外,看法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就“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既然世俗与我的本心相互违背,那我宁可辞官,宁愿归隐,让这道门将世俗之人排斥在外,而我愿放下一切,谨守初心,坦然归隐。其次是关景。在园林之中有一些田园美景,也有一些美景趣事。这些美景为什么还要透过门窗遭受世俗的打扰,作者想把这些田园美景关在园子子里自己慢慢欣赏,这些景物虽然平平淡淡,单页能够衬托出作者的高雅情趣。第三是关心。虽然陶渊明选择归隐,但古代文人士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仰,使得陶渊明在最初应该也是抱有改变世俗之心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发现自己的这一信仰真的难以维系,于是他只能转向田园。作者在辞官之后仍然内心在苦苦掙扎,是因为自己的世俗之心还有骚动不安的成分,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又不愿意坠入其中,唯一能做的就是能够不让自己的内心骚动。
三、自然美和哲思美的互现
梁启超在对陶渊明艺术写作评价时说到,陶渊明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品格和写作艺术,一定在于他有自己的人生观在支撑,而他的人生观就是“自然”。陶渊明的自然之美,令我们切身感悟到了自然的本真之美,背后隐藏的却是浓厚的哲学美。
《归去来兮辞》中四溢着浓郁而蓬勃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田园生活之外,作品中的自然主题始终渗透于质朴的言语之中。李格非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孰不见有斧凿痕。”自然美在意象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陶渊明所表达的意向大都来自大自然,他所赞美的“人”和“物”的个性,生发出对大自然人和物的哲学思考,让整篇文章蒙上了浓郁的哲理色彩。他笔下表现的物有的超越了物质的本身意向,赋予了它们人的灵气。“云”因为分散了注意力而变得懒散,“鸟”因为倦于飞翔而选择回家, “木”因为要证明自己的顽强生命力而茁壮的生长着,这些都是在向作者表达着献媚之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物激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整篇文章共有三次发问,六个问号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第一节中,作者第一次发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这一次发问,既透露出陶渊明对于当官与辞官归隐的两难选择,同时也是作者内心的呐喊。自己是否要归去?归途何在?究竟要去向何方?这一次发问显露出作者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志趣。在第三节中,陶渊明又一次发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里表达的无所求,恰恰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放不下,但是作者在此时已经回到田园,试图借助田园之乐劝说自己。在第四节中,是作者的最后一次发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次发问作者情感高昂,在很多次的挣扎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抛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陶渊明感觉到了时间的有限,人生的短暂,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自己释然后的选择,发出了人为什么活着的哲学追问。
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继承了魏晋抒情的艺术特点,把现实美和想象美融合在一起,把自然美和哲思美合二为一,这种“双美”的特色凸显了作者高超的归隐理想,把“双美”艺术表现到极致。
蔡伟伟,刘媛媛,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