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本解读的新视角:称呼语

2021-06-30 02:36吴晓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沛公范增樊哙

课文《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笔者据《鸿门宴》中人物称呼语的实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者司马迁对文中人物的称呼;第二类是楚汉两大军事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彼此的称呼;第三类是楚汉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对对方人员的称呼。

在叙事行文中,作者司马迁对项羽、刘邦的称呼是有区别的。先说作者对项羽的称呼。在项伯与刘邦见面之前,作者对项羽均是直呼其名,而从项伯见到刘邦称项羽为“项王”开始,一直到鸿门宴结束,行文中不管是作者,还是参加宴会的樊哙、张良、宴会后的刘邦、范增,都称项羽为“项王”或“大王”。其实项羽此时只是兵临咸阳,尚未称王。而作者对刘邦称呼“沛公”贯穿整个鸿门宴的始终。这是为何?当时的背景是,项羽与骁勇的秦军对阵,破釜沉舟,大胜秦军主力,接着又杀宋义、收章邯、坑杀二十万秦兵等均显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的气概和作为军事家的魄力,其名声震天下。而刘邦先占秦都咸阳,派兵据守函谷关。此时项羽率四十万大军兵临函谷关城下,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处于弱势。且刘邦出身平庸,少无好名,相比项羽,无大战功。在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及个人武功的影响下,司马迁不着痕迹地显示他的倾向性:对于历史实际的尊重,而不计较于名分。

其次,分析项羽对他人的称呼。鸿门宴会上项羽听刘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之言后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种外交场合,项羽很受委屈似地说出了对方为他暗中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并且明确指出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这一称呼后来要了曹无伤的性命。在此,项羽在政治上的头脑简单、毫无担当、树友为敌的形象暴露无遗。

在鸿门宴会上,樊哙“带剑拥盾”突闯宴会场,项羽“按剑而跽”,这是项羽突遭意外下意识的动作,是紧张、警戒心理的条件反射。在张良介绍了樊哙卫士身份之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在此,项羽称樊哙为“壮士”,是项羽回过神来后,意识到自己刚才“按剑而跽”的动作有失大将风度,故以“壮士”的高声称赞来掩饰其内心紧张。按常理,擅闯营帐,理应受到处罚,而项羽不但不予处罚,反而还称其为“壮士”,后来樊哙还据“理”责难项羽,项羽也只是“未有以应”,好像真是理亏似的。在此,项羽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为了“面子”,已经乱了分寸,让对手有机可乘,完全丧失了一个政治家的立场。

再来看刘邦的称呼语。在行文中,刘邦对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回复是“鲰生说我”,“鲰生”一词显示刘邦的智慧。在大军压境、险象环生的复杂处境,面对谋士张良的询问,他有意掩盖自己称霸的意图,模糊为其出谋划策的具体人物的姓名,这充分说明刘邦处事的小心谨慎。

为了化险为夷,解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刘邦面见项羽,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在这里,刘邦称曹无伤为“小人”,真乃妙称。一方面曹無伤是刘邦手下,官职不高,另一方面,在项羽、刘邦这样统领千军万马的风云人物面前,曹无伤的确是小人物,不值一提。其三,曹无伤充当内奸的行为的确让刘邦愤恨,有轻视、谩骂之意。其四,“小人”模糊了自己的部下曹无伤的姓名,避免对手的纠缠和自己的难堪。这“小人”称呼体现了刘邦的机智过人。因为在实力面前,他不能据理力争。

与此同时,在这里,刘邦自称为“臣”,主动降低身份,表示尊崇项羽的地位,但称项羽为“将军”,实际上他只承认项羽是带兵打仗的统帅,将来若打败“将军”项羽,也只是军事集团之间的较量,无可指责。而改为“大王(或“君”),则等于刘邦承认了项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合法地位,那么日后打败项羽,自己就变成了弑君夺权的叛臣逆贼。所以“将军”的称呼,表明刘邦只是暂时屈己下人,是一种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策略,他高抬对手,意在满足对手的虚荣心,消除对手的戒备,躲过眼前危机。这表现了刘邦隐忍求安、以图长远的良苦用心。

在刘邦起如厕外出,离开楚军之前,张良问:“大王来何操?”刘邦回答,“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刘邦称项羽为“项王”,称范增为“亚父”,在敌强我弱的险境中,在自己内部仍这样称呼对手,表明刘邦头脑冷静、内心胆怯,深知对手的强大。可以这样说,刘邦在自己内部,对自己的同仁、对对手的称呼,都是恭敬有加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团结同仁,重视对手。

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文中三处记录了他称刘邦为“大王”,这充分体现了他大敌当前临危不乱、主次分明的谋士风范。在为刘邦断后转赠礼品时,张良称项羽为“大王”,恰到好处地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称范增为“大将军”也是张良揣摩范增作为项羽的“亚父”和主要谋士身份后对其的敬称。在鸿门宴会上,张良这样的称呼显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范增在楚军中被拥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之高。宴会上范增召见项庄,安排项庄击杀刘邦。其中叮嘱项庄有这么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这一称呼告诫项庄击杀刘邦的重要性,含糊不得。这一句也体现了范增军事上的高瞻远瞩。在张良代刘邦转赠礼品时,项羽将一双白璧“置于坐上”,而范增将一双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骂了一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竖子”一词是范增骂项羽的称呼,它表现了范增对项羽未能趁机击杀刘邦的痛心与失望恼怒之情。“项王”的天下将是“沛公”的,“吾属”今后都将被“沛公”俘虏。这里的“项王”“沛公”不仅是对楚汉两大军事集团首领的称呼,更是两大军事集团的代称。“吾属”称呼在场的项羽、项伯、项庄、范增等楚军集团的核心人物,言下之意是说,此次不杀刘邦,今后我们都将被刘邦俘虏。作为楚军集团的主要谋士,范增这番话针对项羽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后的未来局面进行了战略预言。

从《鸿门宴》人物称呼语的角度进行解读,能让我们初步了解到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项羽与刘邦二者人物性格及斗争的高下情况,这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新视角。

吴晓明,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沛公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猛人樊哙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