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秀
摘 要:高校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新文科建设为发展契机,积极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通过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等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构建实施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达成“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的新文科建设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教学革命;学习革命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我国教育的主导地位,导致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需求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严重违背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需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为抓手,深入开展全方位的教学综合改革,打造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目前,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敷衍了事,考前突击复习,靠死记硬背以求不挂科,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质量堪忧。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层次,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衡量一个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不是其获得知识的数量及考试的分数,而是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度。
当前,随着中国在线课程的快速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物质与技术条件已经初步成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兴起与推广,开始了富有成效的“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要想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持续进行,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形成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这要求教师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善于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一言堂”“满堂灌”虽然便于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能力的忽视甚至无视,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教学模式强调把课堂舞台的中心交给学生,教师要退到边缘甚至幕后,承担“导演”的作用。这从表面上看是弱化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设备,灵活创设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案,积极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教学模式下,一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还是教师。
(三)学生学法的改变
现代教学模式要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对少数本来就好学的学生而言自然不成问题,但对于学习难以进入状态的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需要教师去主动地引导、积极地干预,通过营造生动新颖的教学环境,有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法的改变与学习境界的提升。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混合式教学克服了以往单纯在线教学与单纯传统教学各自的弊端,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实实在在的提升。简单的知识点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就可以轻松掌握;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教师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建构师生、生生课堂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的对接;通过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调查研究,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实现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的延拓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体化融合提升,并促成“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深入开展。
(一)教学革命
高校要依据国际标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专业要求、市场需求等原则制订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着力打造基于“互联网+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合理借力借脑,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课堂的翻转中,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活动中思考与创新,通过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是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优势与特色所在。
(二)学习革命
学习方式的革命。告别过去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新型的科学的混合学习、智能学习和网络学习在“学习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學习内容的革命。新文科的建设需要从本土化、交叉化和国际化三个维度入手。本土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土壤和根基,交叉化是新文科建设的策略和方法,国际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准星和坐标。
学习境界的革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引,以新文科建设为发展契机,瞄准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有效落实学校“54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设想,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学院通过深入开展元典阅读教学、双师协同教育、混合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等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构建实施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达成“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的新文科建设目标。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15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以来,积极响应学校变革传统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号召,利用在线课程、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年申报的4门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立项,取得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汉语言文学专业4门在线开放课程投入运行以来,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吸引了3000人次的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的示范与引领下,全校掀起了一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工作热潮。
(一)教学改革
为营造良好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学院大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配套的教学改革:
大胆创新,打破陈旧的文学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文学史教学模式存在着过于偏重“史”的梳理却忽视作品细读的弊端,这导致学生只了解了一些文学史知识片段,而文学史教学最核心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近年,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也相继增加了文学作品类讲读课程,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
降低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比,大力增加专业选修课。之前的培养方案专业选修课只有20学分,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学院缩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必修课程的学分,然后在选修课程中做了适当弥补,以维持各课程间基本的课时平衡。专业选修课也改变了以往的设置模式,建设了7个课群,规定了每个课群的最低选修分数,克服了过去选修课开设过于随意与不均衡的弊端。
日常教学注意降低理论性,并加强实践性环节。近年,学院推行元典阅读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选取本课程的经典文本,组建以博士、教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在文史哲融通培养中夯实学生广博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
(二)经验分享
学院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线上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对课程视频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当今“短视频为王”的数字时代潮流中,让学生坚持看完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裁剪上下足功夫,并且力求课程内容新颖生动。这对视频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线上课程在建设初期异常艰难,但运行一遍之后,也就解决了初期遇到的各种难题。混合式教学具有扎实的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在后台数据中有真实的反映。线上学习的水分是有的,刷课是绕不开的事实,数据不等于学习效果。针对学院学生的学习现状,组织有效的线下见面课特别重要。在完成线上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现场讨论和考查,能真正解决当下学生的学习困惑。教师先引导学生熟悉混合式教学模式,再慢慢训练其自主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院教学改革的初衷。学生对线下见面课很有兴趣,尤其是表演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准备得比较充分,对所学作家作品的理解得以提升。
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线上课程单个教学视频时长过长。学生正常能够接受的视频时长为10分钟以内,但该课程的大部分视频时长都在15分钟以上。
自主学习效率偏低等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反馈与解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中文核心课程一直以来都注重线下教学。上文学课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只有在教学现场才有更真实的体验。后台数据显示,有些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快视频的学习进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及时性和主动性依然存在问题。虽然线上学习有讨论区模块,学生可以留言,但学生关注留言的积极性远远没有现场互动来得及时、高效。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大环境下,让学生忙起来,告别之前松散的学习状态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实施不当,很容易走向问题的另一个极端,即学习任务愈加繁重而收获甚微。
(三)對策与思考
我们在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前几轮混合式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今后的混合式教学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考:
视频内容要进一步精选优化,适当压缩视频时长,以适应学生看视频的习惯。
线上线下的互补问题。教师通过线上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通过线下教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检验线上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要进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把线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与灵活应用,从而实现以往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高级教学目标。
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比例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恰当的混合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线上与线下的比例,力争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者曹胜高认为:“要明确新文科的定位,不是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教育内容的变革,旨在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积极打造混合式教学的新文科“金课”,以此推动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要根据专业培养的特点和目标,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持续性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综合性应用质素,使学生通过学习和专业训练达到提高实践水平、提高应用能力、建立创新意识等更深层次的综合性要求,系统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真正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和高度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01-06-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8-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