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中的劳动教育

2021-06-29 11:46姚松郭姝含刘伊歌杜卓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新课标学科

姚松 郭姝含 刘伊歌 杜卓洋

主持人:2020年,劳动教育被重新列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相较于以前的课标内容,劳动教育的再提出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呢?

郭姝含(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重视劳动,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在各学科重视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劳动素养,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手工劳动、机器劳动进一步向智能劳动迭代发展,社会对劳动生产过程的品质化、多样化、智能化要求日益提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关键在于供给一大批具备新型的劳动观念、优秀的劳动品质、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并能够充分彰显自身劳动价值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教育。推动教育与劳动深度融合,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素养、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二,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教育方针的新体现,劳动教育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第三,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纠正教育及学生发展问题的新举措。从我国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看,劳动教育被严重弱化,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常常出现“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的情况,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显然与新时代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重视劳动教育,重新唤醒学生的劳动热忱,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正是纠正存在问题的必然之举。

主持人:在突出劳动教育这一背景之下,各学科课程标准如何反映和体现劳动教育的要求?

刘伊歌(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具体来看,劳动教育在各学科课标中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针的落实、课程内容的更新及评价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第一,重视劳动教育,落实教育方针。各学科2020年修订版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涉及普通高中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等相关表述中,均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育人目标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并且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二,融入劳动教育,丰富课程内容。各学科2020年修订版新课标均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充实的课程内容支撑。例如,生物学科新课标中开设“植物组织培养”模块建议,倡导学生通过劳动感受植物组织培养的全过程,体会劳动的乐趣;语文学科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强调劳动模范的教育价值,突出其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劳”促“智”、以“劳”融“德”的要求。

第三,变革评价方式,优化评价结构。各学科2020年修订版新课标着眼于劳动教育,革新评价内容。例如,政治学科“围绕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持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重视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生物学科新课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拟研究题目”,采取实践与应用检测等多样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学”与“劳”相结合;物理学科新课标中提到“创设类型多样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开放性的真实情境作为试题的任务情境”,将劳动知识有机融入评价内容,进一步优化评价结构。

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落实和实施好劳动教育呢?

杜卓洋(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相互配合、密切联系的整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各学科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贯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学科知识为经、劳动教育为纬,综合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新课标强调要兼顾时代性与学科特性,正确认识并发挥各学科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中的独特价值。例如,政治学科侧重传授劳动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语文学科侧重借助劳动人物与故事体悟劳动精神;历史学科则侧重通过劳动工具与方式的变革把握劳动发展进程;数学学科重在揭示劳动内在要素的数学关系;而物理学科则重在呈现各种劳动活动的内在原理与规律。鉴于此,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各学科特性与侧重点,围绕劳动教育梳理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构建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第二,吸纳和融合多维乡土资源,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各地各学校需遵循课标精神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并积极融入本地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可供学习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整合利用历史遗迹、博物馆、档案馆等校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加深学生对本地劳动历史演变与发展的了解;在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联系与互动,共建一批课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实践的平台与机遇;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充分吸纳本地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让学生深刻体悟社会实践与劳动生活的人文价值。

第三,学科常态教学与生成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劳动素养发展。例如,面对数学中的“生产函数”知识,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对劳动成本、劳动生产与劳动利润三者内在联系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利用该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评价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依据语文学科中集中体现劳动教育的文本,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所传递的劳动精神与价值的体悟和学习,洞察学生劳动素养与价值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历程;面对地理学科中“人类劳动与生态保护”等主题,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把握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与变化全程,提供及时性的评价与指导。总之,要通过日常教学与教学评价的结合,实现学科教育与劳动知识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本栏责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劳动新课标学科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