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莎莎
摘要:适合儿童的高效课堂应以儿童的未知和错误认知作为教学知识的出发点,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支撑,设符合儿童思维成长的问题,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以儿童的数学表达为课堂侧重点,更多的是以“说”替代“做”,以“理解”替代“练习”。
关键词:儿童思维,儿童认知,儿童表达,高效课堂
不知从何时起,沉重的书包、大大的眼镜成为了小学生的标配,过重的课业负担早早的压到了小学生肩上,许多教师还保持着“非作业训练无以巩固”的思维定式,常常采用题海战术,通过频繁的考试来提高学生成绩,这样的教育“畸形”急切的需要改革,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减负”与“提质”需要并肩作战,紧紧相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到两者兼备了?笔者认为,唯有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做到。在有限课堂时间里,发挥无限的可能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掌握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就成了教师们重中之重的问题。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是不同的,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是无法做到心意相通的,唯有站在儿童视角去看待数学、用儿童语言去表达数学,才能使课堂属于儿童的课堂,儿童才能高效的发展。对于如何设计适合孩子的高效课堂,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倾听儿童的声音,以儿童的思维发出疑问。
无意中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
男孩子说:“小鸟长大了,翅膀也长大了。”
女孩子说:“奇怪了,我长大了,衣服怎么不跟着长大啦?”
这组对话让我幡然醒悟,原来学生在学习北师版二年级上册《1厘米有多长》这节课中学生总是认为自己的尺子上的1厘米和同学尺子上的1厘米不一样,觉得尺子越大1厘米也跟着变长,这是因为儿童的认知里,成长是有“生命”的,整体在变化那么部分也在变化,而教师上课所讲的成长是“没有生命”的,整体在变化,但是部分没有变,只是数量上的变化。
在理解了儿童的思维后,课堂的设计就应以统一度量单位为主,同样的课桌不同的孩子用手的“一柞”来测量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原来是每个人手的大小不相同。学习了厘米,同尺子来测量,怎么现在每个人测出来的长度就是相同的?你们的尺子不是有长有短嘛?原来1厘米的长度是固定的,测量时只是在数有多少个1厘米。教师将自己变成儿童,提出儿童的疑问,这样有“生命”的成长和没有“生命”的成长就会儿童脑海中自动分类,对于统一单位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当教师善于倾听儿童的声音,明白在儿童世界事物是如何发展,便能搭建数学知识与儿童理解的桥梁。
二、调查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化异为同。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不断的向孩子们涌了过来,这些提前渗透的知识却是不全面的,甚至有偏差的,所以课前要先理清学生对于即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错误的认知有哪些?正确的认知有哪些?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未知的认识和错误的认知。
比如在线的认识这一节课中:
儿童的认知是:1、线有粗细;2、线有曲直;3、线有长短。
教师的认识是:1、线无粗细;2、线无曲直;3、线有长短。
在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后,我们的课堂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只需要去突破线的粗细和曲直问题。课堂设计就可以是这样:
教师:“现在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
教师:“都是3厘米,为什么一个粗、一个细?”
学生:“因为笔尖的粗细不一样。”
教师:“线的粗细是什么造成的?”
学生:“笔。”
教师:“所以线本身有没有粗细啦?”
学生:“没有。”
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否定课前的想法,整个课堂结束后让学生的认知自发的与教师得到统一。有针对性的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并且在深刻的认识到线无粗细后,学生在周长和面积的认识上就不会出现混乱,因学生充分的明白线无粗细,只有长短,所以周长只能是线的长度,就不会和面积混淆。每一节课都针对解决学生的未知和错误认识,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儿童的数学表达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依靠其数学表达来外显的,数学表达是数学学习对象与儿童数学理解的桥梁,是儿童数学学习 “内化——联系——外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学表达,让其表达力螺旋上升,以此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高效课堂也就慢慢落实了。
适合儿童的高效课堂应以儿童的未知和错误认知作为教学知识的出发点,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支撑,設符合儿童思维成长的问题,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以儿童的数学表达为课堂侧重点,更多的是以“说”替代“做”,以“理解”替代“练习”。构建这样完全以儿童视角出发的高效课堂,必定能落实“减负提质”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