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天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每每谈到作文,我们的学生总是紧皱眉头,而写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学生没有兴趣,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用说如何去写了。对于教师来说,教的再好也要学生愿意动笔去写,理解得再好也不如学生动笔去实践。要知道,作文虽小,但里面所呈现出的世界却是五彩斑斓的,他拥有一双能够翱翔于天空的翅膀,可以飞到任何一个想要栖息的地方。但现在,他被套上了“任务”的枷锁,渐渐的,他的羽翼失去了光芒,失去了他本应有的色彩。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基于现状,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教学需要革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在写作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了社交平台账号,他们会在网络平台上抒发心情感悟,发表对某样事物的个性化评价,甚至讨论某社会热点问题,就这样“微写作”应运而生。我们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生活点滴,我们用简短的话语表达独特情感,这在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微写作”。它走进了生活,走进了语文课堂。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要重新出发,从“微写作”出发,发挥其独特优势,唤醒同学们沉睡已久的写作热情,抒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一、微写作教学的定义与特征
微写作是一种自由短小的写作情态,他的特点主要是短小精悍,形式不拘,新鲜及时。该定义点明了微写作样式简短的特点,并提出了微写作形式自由、发生及时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有着启发意义。
微写作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微”上。首先,教学目标单一集中,针对性强;其次,教学流程简单精要,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写作训练点,这样使得微写作教学切入口小,操作性强;最后,教学效果可即时反馈呈现。
二、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是,不愿意进行写作,甚至有部分学生恐惧写作。从初中学生的真实反映看,很多学生对于写作毫无兴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初中学生认为无题材可写,写多了全是套话,或者是觉得字数要求太高了,加重学习负担。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固然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平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缓解写作的恐惧心理及情绪。
相比600-800字的大作文,微写作通常只有200-300字左右的內容且训练目标集中。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轻松了许多。平时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会认为,这个任务简单,并不会在他们心理产生多大的抵触情绪,能够让他们乐意拿起笔进行练习。而对于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初中学生而言,可能会进一步思考如何用短短几百字表达清楚自己的主要观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兴趣都提起来了,这便是微写作教学的意义之所在。
微写作的出现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顺应了自媒体时代人们表达习惯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也在悄然影响学生们的写作习惯。因此,写作教学不能一味的高谈阔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表达习惯及写作心理的转变,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写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社会生活具有实用价值,要想实现这种价值,就应该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实现“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微写作教学与传统大作文的教学相比,出发点是不同的,其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微写作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去发现,使写作充满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无论是微写作的命题,还是微写作的教学形式,都应该密切贴近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渐渐明白“生活处处皆写作”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是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也是传统大作文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三、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借力自媒平台,激发写作兴趣
读写不分家,基于自媒体平台开展的微阅读,是一种注重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方面的公众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广泛涉猎,如可以关注音乐、美术、政治、体育、旅游等方面内容。因微阅读的内容短小精悍,所以学生只需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来开展阅读即可,符合当下生活习惯的转变,长此以往,就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
微写作是在进行微阅读后,运用提高的环节。微写作的初期阶段可采用自由化写作,笔者仅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的生活随感,没有字数要求,更不必担心无话可说。生活感悟、心情抒发、时事评论等都可以成为写作题材,总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没有电子设备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三句话日记的书面形式来完成。在熟练运用自媒体进行微写作的后期,老师可适当提高难度。笔者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交平台“微话题”,并摘录网络热点评论在课堂中与同伴分享,最后要求以微写作的形式呈现个人观点。例如笔者引入近期微博热议话题“电子竞技”组织课堂讨论。
学生评论道:电子竞技现已正式成为亚运会项目,其“竞技”二字,代表了荣誉感和胜负欲。代表中国出战的战队,在总决赛中上演了好几出逆风翻盘。身处逆境,不被看好,仍能奋勇拼搏,这其中所展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和民族荣誉感,值得我们学习。
该话题涉及学生的兴趣领域——电子竞技,故引发激烈讨论。从学生最终的习作来看,达到了预设效果。他们的关注点已经超出事件本身,上升到了竞技体育精神和民族荣誉感层面,笔者适时引导,可将此立意进一步延伸到其他比赛类、活动类的写作题材中。由此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并非无话可写,而是题材“食之无味”。
(二)深入教材文本,夯实读写技能
读写结合的微写作训练和传统大作文一样,也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因其字数限制就更要达到语言的精练与优美。而写是在读的基础之上,故先要对文章内容把握准确,审题要清。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资源,带领学生重点研读作品中的典型片段并分析作者的情感思想、写作手法等。在明确训练点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微写作教学及命题。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课文《“飞天”凌空》为例。这是一篇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为了落实读写结合,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东京奥运会举重比赛的新闻素材,要求参照本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这样写道:“他蹲下身子,调整呼吸,把手搭在杠铃上,呈金蟾吐珠之势,全场噤若寒蝉。突然,猛地抓起杠铃并顺势抬到胸前,只见他双臂青筋暴起,额头上密布着细细的汗珠,一呼一吸之间他抬着沉重的杠铃缓缓蹲下,等待着二次爆发。这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赛场上下有千万双眼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
可以看到,小作者在描写该场面时,运用了大量形象化描写,如“青筋暴起”、“缓缓蹲下”、“涨得通红”、“屏息凝神”等,生动形象地为展现了选手的举重过程和赛场上的紧张气氛,符合新闻特写的要求。通过此类仿写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实现对文本重点部分的研读,也落实了本篇课文的写作训练点,做到真正的读写结合。
(三)立足生活实践,创设写作情境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其本身的应用性不应当被任何人所忽略。写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生活”,相较之前的沪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里应用性写作的教学变得更多了。常见的应用性写作如:演讲稿,通知,倡议书,海报,消息,书信,启事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性写作教学往往有所忽视,因为在日常考察中,涉及到的相关考点少之又少。写作教学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标,应用性写作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应当被学生熟练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基于生活需求的微写作,命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教师则可以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其创设写作情境。
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你以小区志愿者的身份,利用周末时间,找出小区中所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并给小区居民写一封倡议书,为创建文明小区尽一份力。”“学写倡议书”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和生活性是微写作的特点,而倡议书就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应用文写作。该作业就文明城区的创建问题提出倡议,密切结合了近期社区工作重点。学生借助社区志愿者活动平台,认真调查在创建文明小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倡议切实、具体、可行,语言较为凝练。立足生活实践的微写作训练,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体现了写作“为生活”的特点。
(四)记录日常点滴,积累写作素材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不愿动笔写作文是源于对写作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却是来自于总觉得无话可写,觉得无素材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素材的文章,哪怕词藻再华丽,它也是空洞的,是乏味的,是没有灵魂的,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多积累写作素材,是微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笔者会布置班级学生每天写200字的微作文,内容可以是自己上下学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当天班级中所发生的奇闻异事,亦可以是自己看过的视频或听到的新闻等,只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都可以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而且不单单要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还要尽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自己的感悟。在表达方式上,也鼓励学生多使用除了记叙以外的其他表达方式,例如描写、抒情、议论等。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老师下发了读书笔记,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想要看看老师对我的评价。只见,我的作业本上写着一个大大的“优”字,不过最显眼的还数下方的一行留言——太美了!你的作业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小作者的记录内容,是对作业评价的有感而发。在老师眼中,她的优秀是一种常态,因而得不到特别夸奖,只是打上了一个简简单单的“优”。课间,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看到老师在同伴的作业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于是倍受打击。或许是源于攀比心理,小作者开始自省:如何才能在作业中有所创新?几经尝试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得到老师的笑脸符号,也得到“如艺术品般”的高度赞赏。恰巧,本次单元练习的作文题为“难忘那张笑脸”,小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该素材,这是一张特殊的笑脸,饱含着老师的激励,书写着自己的蜕变过程,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随手记录是一个良好习惯,需要长期坚持。当真正选取素材时,许多事例和感悟就会浮现在眼前,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加充实,所呈现出的思维深度也会大不一样。
(五)鼓励多元评价,提升表达能力
微写作本身是起源于微博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最大的满足莫过于获得更多的点赞、转发和评论,而学生的习作亦是如此。因而在微写作教学中,我们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大作文的点评可能需要花上很多时间,而且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能够被点评到的学生习作更是少之又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老师关注,更不用说那些抱着满腔热情而完成的创作了。微写作的篇幅短小,便于阅读和评价,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批,无非是向学生谈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样写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针对某些关键点进行点拨和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微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比起教师点评,学生更渴望听到同伴的声音。
例如在某次作文讲评课上,有学生对同伴作品这样评价:“哦!我的上帝,你的文字是那么优美,那么生动,那么深得我心——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最大的亮点则是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一开始毫不在乎,到不甘心而发奋努力,再到最后的满满成就感,这样细致的描写,值得我们借鉴。”
此条评论一经发表,在班中就引起了热烈反响。该评论先是采用网上盛行的“翻译腔”对本篇文章的小作者表示赞赏,一反常态,博人眼球!紧接着又扣住本文最亮眼之处进行详细分析。该生不仅能准确把握文本亮点,还能将网络流行语运用得且到好处,这其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应当被肯定。
所以在作文评讲课上,笔者鼓励学生彼此交换习作,相互推荐好的作品,并说明具体理由。总的来说,学生习作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这是整体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過互评,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观察别人的习作并与之进行比较,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还记得笔者的初中语文老师曾说过:“能够准确评价他人作品,那你在写作上已经成功一半了。”比起传统的教师书面评语,同伴互评模式让学生变得更愿意开口去说了,不仅调动了参与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微写作教学始终贯穿于课堂每一环节。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一些对于微写作教学的初步探索,但作为年轻教师,很多想法有待进一步实践论证。纂写本文期间正值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颁布,考试难度不降,作业时间减少,也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写作训练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所以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写作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分成一个个“微”小训练点,这也是推行微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此分享自己不成熟的经验和想法,也希望寻到更多谋求写作教学变革的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邱道学.小微写作范例与解析[M].华文出版社,2014
[3]. 何捷.微写作课程建设[J].山东出版社,2014
[4]. 王立华.微写作: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范式的转型[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5]. 熊芳芳.微作文里的大世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6]. 王雪.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