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渝欣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而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只注重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掌握一定文体知识不仅可以帮助理解阅读文章,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本文通过浅析文体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文体分析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一、文体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阅读是学习语言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同时它也是大多数学生眼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传统阅读教学中以词汇和语法结构等为重点,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只要认识文章中所有的单词就可以读懂文章,而事实却不是如此。阅读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动机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体学关注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强调从文本内部的各个层面着手,对阅读文章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篇。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学会区分不同文体基调,我们必须顺应新课程要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文体学知识。
二、文体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文本分析是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文本中突出的语言特征,通过研究文本中的语言选择来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对于中学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于词汇和句法表面,本文通过分析阅读文本中的语音、句法、语篇等层面去帮助学生理解其语言选择的独特性和目的,从而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2.1语音层面
阅读文本在语音层面的独特性一般通过押韵的方式得以体现,作者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词汇或者句型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从而达到某种文体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语音层去分析文章,让他们体会到文章的生动性。例如: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这一例句选自《匆匆》,全文基调是对匆匆流逝时光的感叹,其中“softly and stealthily”不仅押头韵/s/,还都以副词尾音/li/结尾做到首尾押韵,读起来节奏明快,双重押韵的结构突显出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紧张和不安感例句中用太阳光悄无声息地变化,暗指时光的流逝悄无声息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无奈与不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押韵所带来的文體功能,以便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句法层面
阅读文本中不同的句子类型所传达就的文体效果也大不相同。例如排比句和倒装句的使用可以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而简单句更多用于表达一系列快捷动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类型从而更好的捕捉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
“I'd like to hear more about them class,” he rasped one morning near the end of the summer”
这一例句选自《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全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孩通过自己努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故事。这一例句直接引用主人公塔拉父亲的话语,通过将原本符合语法规律的“their”换成“them”来表达,使塔拉父亲受文化程度不高这一形象跃然纸上,更加突显出她的努力与奋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分析文体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未直接说明的意图,同时帮助他们重视不同句子类型所传达的文体效果也大相径庭。
2.3语篇层面
文字分析的对象一般是一个语篇而不是一个句子和词语,也就是说语篇是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并且由多个句子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而语篇的类型一般是由文章的写作目的决定的,也就是交际双方用语言来做什么。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我们通常将阅读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而最常见的就是说明文,本文以说明文为例,帮助学生分析其文体特点,从而在阅读时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说明文的特征就是逻辑性强,所以文章中会采用大量的说明方法来证实作者的观点,在选词和语法方面都会有其特点。首先说明文中含有大量表达客观事物概念的专有名字,那在词汇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于正式用语,其次说明文中的动词一般为表示存在的动词,时态一般为一般现在时态,这些特点也都是其文体特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用不同的语篇体裁来帮助学生文体其文体特征,如果学生明白不同写作目的所选择的语篇体裁也不相同,就回在用词和语法等结构运用某些突出现象来表现,这对于学生的书面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语
文本分析了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知识的必要性,并从语音、句法、语篇等层面阐述了文体分析的具体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阅读的重点不是单词和语法而是通过分析文体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主题。
参考文献:
[1].董莉.英语文体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