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对更高质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索。但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代表性问题。本文对该类问题进行了介绍及分析,认为将教学内容真正融入情境、提升学生从静态具象思维想动态抽象思维的转化能力等方式,能够真正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静态具象思维;动态抽象思维
引言: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包含对学生所处真实物理环境及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综合运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初中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收获了成效。但综合而言,此种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潜力未被完全挖掘,仍然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一、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简析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全国各地多所初中均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探索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可行性。综合而言,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情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首先,对教学情境的认知定位较为模糊。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情境仅仅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课堂整体进针情况仍然应该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中。实质上,此种认知水平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深入了解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即“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尚未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而此类承袭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成长。
其次,教学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部分教师并未感受到教学情境的精髓,经常通过口头叙述,试图简单营造出一种画面感模糊的“抽象情境”,用以“带入”。但此类“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虚假”教学情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发其抵触甚至厌恶的情绪,致使教学质量不进反退。
最后,对于如何运用教学情境,很多教师并未进行深入探索。本质上,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在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陷入知识的海洋中不可自拔,进而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完善知识体系。但很多教师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希望“按部就班”地将自身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此种理念层面的冲突,客观上导致教学情境的作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弱化。
二、新课程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将教学内容真正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质量的首要工作在于,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并将教学内容真正融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产生深入思考。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求解公式的机械记忆,却忽视了“问题提出”的重要性。换言之,仅仅具备表象的教学情境,实质上与课本或教辅材料中提到的知识“引子”并无二致。基于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面对任何事物均能够“追本溯源”,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将一元二次方程由情境条件着手,变换及推导的全部过程深深烙印在心中,进而在具体应用时,具备忽略干扰项的能力。比如教学课件中的“引子”为“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使其上部(腰部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比,等于下部与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下部长度应为多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题设条件,很容易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求解量进行梳理,并列出转化公式。如“设雕像下部长度为x,则上部为(2-x)”,带入题设条件后得出“(2-x)/x=x/2”,对等式进行变换整理后,得出“x2+2x-4=0”。后续的引导式探究问题为“我们学过那些方程,均为何种形式,如何对方程的‘元和‘次进行定义”等。此种教学过程虽然足够完整,但当学生熟悉了“x2+2x-4=0”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由于对初始的推导流程印象不深,随着时间的累积,针对方程特征的记忆依然能够清晰保留,但学习过程中最珍贵的推导环节,很可能“消散于无形”。基于此,教师可以对“雕像”进行调整,将之转换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提升其印象。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陷入僵局时,能够轻易想起推导过程,进而在“探索本源”的过程中,找到解题思路[1]。
(二)充分运用教学情境,提升学生从静态具象思维想动态抽象思维的转化能力
近年来,中考数学卷面中出现了一类新题型——“从动点”求解运动路径长度问题。一般来说,初中生对于静态平面几何的掌握程度较好,但题设出现“运动”、“变化”等字样时,由于动态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梳理题设条件,进而找出求解最终问题的关键项,致使中考及模拟成绩不甚理想。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固化了学生思维,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自主探索水平直线下降;加之题设干扰条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基于此,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熟悉此类“求动点”运动路径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進而在面对相同类型的题目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所有干扰项,完成求解目标的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2]。比如例题“在矩形ABCD中,AB(宽)=3,BC(长)=4,P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形成△ABP,沿AP边将其烦着,得到对称的△AQP,Q为点B翻折后的对称点,连接CQ,求CQ的最小值”的实质为“以A为圆心,以AB(或AQ)为半径形成的圆周中,距离C点最近点的问题”,将此观念通过情景进行动态演示,能够整体性地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基于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造出特点鲜明的独特情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静态具象思维与动态抽象思维之间的无障碍转化,既考察学生,又考验广大教师。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浅析如何巧设情境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20(20):56-57.
[2]张凤丽.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67-168.
作者简介:
宋安宁,1989年9月,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中教一级,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