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结合,做好学生抑郁的心理工作

2021-06-28 01:14汤秋银
下一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抑郁认知

汤秋银

摘 要:学生群体的抑郁频发,影响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从“防”与“治”的角度进行阐述说明。在“防”方面,从了解自己、改善处境等方面做好抑郁易感群体的预防工作;在“治”方面,着重阐述认知心理辅導中的技术和方法,改善抑郁学生的负性情绪和思维。

关键词:抑郁;情绪;认知;自动思维;心理辅导

一、抑郁概述

抑郁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低落,表现出“三低”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近年来,学生群体的抑郁频发,在中学生群体中,它更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失调表现。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生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对学生群体抑郁的“防”与“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抑郁易感性群体的预防

当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了解和评估,发现来访者只是暂时受由现实情境引起的抑郁情绪的困扰,或心理辅导老师发现该学生为抑郁的易感性群体,这个时候虽然来访学生并非有抑郁症,但仍需进行引导,注意增强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对抑郁症进行心理预防。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引导学生面对、了解自己真实情况。当学生因为情绪问题来访,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真实地坦露,特别是自己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自己平时的情绪处理方式等等,同时,辅导老师也可借助一些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例如SCL-90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好地了解。当辅导老师发现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情绪宣泄等存在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尝试帮助疏导。

(2)向来访的学生传递一些预防的科普知识。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抑郁症存在误解,认为心情不好就等于抑郁症。此时,辅导者要向来访学生传递一些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解除存在的认识误区,同时避免学生随意给自己贴上“我有抑郁症”的标签。

(3)因人而异,制定预防措施或计划。抑郁的发生多与个体本身的个性特征相关,大多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当有刺激性的因素或事件发生时容易诱发。帮助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时,要考虑学生个体性差异,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制定预防措施或计划,同时有所侧重,例如,对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的学生重点帮助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帮助获得友谊。

(二)预防内容

(1)改变抑郁的处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雷区”,即自己非常敏感、在意的事情,帮助抑郁的易感人群要注意不要陷入自己的“雷区”,或者意识到这样的“雷区”存在并去调整它,是一个重要的预防点。例如,当学生总是行为退缩,不主动加入人群,但同时觉得“我是一个人,我被抛弃了”,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抛弃感,进而产生消极情绪时,辅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现自己人际互动中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地方,主动一些去加入群体,则这种容易让学生感到有抑郁情绪的情境会有所变化。

(2)找到合适照料人,建立信任者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有一定的社会网络,对于绝大部分份学生来说都有关心和爱护他们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等。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信赖来找到相应的照料人,让来访的学生在生活当中有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当自我调节不了时可找信赖的人倾诉,求助身边自己信赖的照料人。当然,有部分学生因情绪问题来访只是想有人听他说一说,因为生活中没有能让自己好好倾诉的人,这提示我们应当学会倾听。

(3)参加一项锻炼计划。运动是抑郁的天敌,特别是有氧运动。人体内的5-羟色胺、内啡肽与我们机体的愉快程度相关,而运动能提高5-羟色胺的含量(慢跑90分钟能提高一倍5-羟色胺的含量,长期慢跑能增加它的活动力),同时,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更多的头脑吗啡内啡肽,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使之心情愉悦。因此,让抑郁症易感性个体或抑郁症的学生坚持参加一项锻炼,对抑郁的学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4)建立积极思维方式,改变认知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起作用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是三种常见的不合理认知。“绝对化要求”的认知通常有“应该”“一定”等字眼,例如,学生“这次考试我应该考第一的”的认知,可调整为“这次考试我尽量考第一”;“过分概括化”的认知带着“总是”“所有”等字眼,例如,学生“班里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的认知,可帮助其调整为“班里有几个人不喜欢我”;“糟糕至极”则是将结果灾难化,例如,当学生某次考试失利,他认为“我的人生完蛋了”时,我们可指出“一次考试失利就等于整个人生的失败吗”让其思考,让学生将认知调整为“这次考试失败了而已,不能说明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它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

三、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的是综合治疗计划,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生理方面主要是药物控制,特别是当学生被诊断为中度以上的抑郁时,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本文只探讨心理方面的干预。

进行心理辅导前,辅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抑郁是病理性的,它像是人“心理上的感冒”。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抑郁是病理性的,甚至觉得就是单纯由来访者想太多导致的,总是让来访者振作起来。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要求和对待来访者,只会令其无法自拔,更加绝望。

(一)支持性的心理辅导。对抑郁症的学生而言,支持性的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支持性心理辅导旨在加强来访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来访者控制混乱的思想和感情,重建心理平衡。

(1)倾听。旨在帮助来访学生负性情绪的疏导和宣泄,让学生内心的“满灌”暂时变得“空旷”,从而能较为清晰和理性。

(2)解释。采用避免与来访学生矛盾和来访者误解的表述,适时适当地询问来访学生自己听到的信息或意思是否正确,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来访者,同时给来访者以被关注、被关心、被尊重的感觉。

(3)指导与建议。引导学生接受现实,同时积极行动,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可指定行动计划,每日安排一定量的活动,让自己将“胡思乱想”的时间用来性的,同时也不过度,避免自己过多的压力。

(4)鼓励。引导来访学生认识患有抑郁症并不意味着从此没有好生活,因为它也让我们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比较不完整或脆弱的地方,在此时我们发现了,也许是一个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契机。

(5)调整关系。如上文所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网络,如果能将患有抑郁症的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调动起来,学生应对抑郁症的资源将变得更加丰富。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据此主要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前文提及的理性情绪疗法也属于认知行为疗法,这里主要介绍贝克认知疗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应对学生抑郁状态的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贝克认知疗法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插在外界事件和个体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之间的想法,自动思维经常出现并且速度很快,个体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发生,也不会去检验和思考其是否有效或合乎逻辑,是一种反复呈现的思维方式。辅导者需要和来访的学生一起发现其出现焦虑、悲伤的情绪背后起作用的固定自动思维。通常,需要学生将遇事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其中出现的负性的、消极的念头进行总结,发现自动思维。例如,一学生一次被老师提问回答不上来,非常沮丧消沉,其背后作用的自动思维可能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没用”等想法。发现自动思维的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辅导者询问来访学生,当对事件作出反应时出現在他们脑海里的想法是什么。通过提问可以让来访学生有意识地去识别和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逐渐学会自己主动识别和发现自动思维。

当来访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时,辅导者可布置家庭作业——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表(见图1),从而帮助来访者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更好地调节自己。

图1 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表

说明:当你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情感时,记录下看起来是刺激了情感的情景(如果情绪只在你正在思考、做白日梦等情况下出现时,请记录下来)。然后记录下与情感想联系的自动思维。记录下你对这一想法相信的程度(0%,一点也不相信;100%,完全相信。对情感的评估:1=很轻;100=最可能的紧张)。

(2)现实性检验。

现实检验即对学生心中的负性想法在现实中进行检验。认知疗法强调对认知的调整和改变,当学生处在抑郁状态当中时,会产生许多自己想象当中的负面、消极的场面,夸大外在的问题和压力,认为负面的事情一定会产生,或者一定会产生非常可怕的结果,持续让自己活在可怕的想象当中。此时,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可怕的最可怕的情况已经被当成事实发生在自己的脑海当中,何不在现实当中试试,说不定结果并未那么糟糕。学生通常在鼓励之后会稍加尝试。因往往学生是夸大糟糕的结果,当学生真正对自己想象当中的可怕场景在现实当中加以检验,看看自认为的可怕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时,现实的相对好的情况可用来推翻其恐怖想象,多次之后,来访学生通常都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是自己想得太糟糕,从而达到逐渐改变负性思维和信念的目的。

四、小结

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自身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有效化解抑郁情绪,使易感人群得以对抑郁症有效预防。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有效的抑郁辅导方法,对已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援助,给予支持性的帮助,辅助调整不合理的思维,从而在专业机构治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尽量帮助其走出抑郁心情,感受阳光生活。

参考文献

[1]侯筱菲.内观认知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偏差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医科大学,2012.

[2]JudithS.Beck.认知行疗法:基础与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6.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抑郁认知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