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管理的路径探究

2021-06-28 00:40徐华
下一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育管理传统文化班级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下一代的教育之中积极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应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黄金时期,应将传统文化有效地应用于中学德育管理中,从而使德育管理的质量得到提高,效率得到增长,让学生能够及时且高效的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中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此来提升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德育管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风霜与传承,已然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与源泉,更是当代中国最硬核的文化软实力。为了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挥出时代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在文件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之中,并强调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中要将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将结合,按照一体化、多方位、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中。其中,学校德育是党现阶高度重视的学校教育工作,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手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中学德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失衡

总的来看,在过去以及现在的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那就是德育与智育的比重以及重视程度的失衡。这样的失衡与过去长期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传统教育思想中“成绩比天大”的思想导致管理者只重视智育工作,认为让学生学好知识取得好成绩便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学科学习而服务的,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不大。由此對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较轻视,对于德育管理的认识也有偏差,这就会影响到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没有真正得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没有真正起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和引导使命。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

在国家发出对德育教育的倡导与号召之后,各地各学校都积极展开德育工作,然而在现阶段,大部分中学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比较片面的。归根结底在于学校本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较片面的层次之中。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开设相关的德育课,照本宣科的对学生进行讲授便已足矣。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可能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和家长,使得他们降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失去对德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很多的学生家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够先进,而学校没有及时向家长传导德育的相关观念和知识,使得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工作,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展开工作,从而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受到阻力,效力和进程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德育教育缺少良好的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式各样的文化也在交流之中不断的碰撞与融合。在我们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充斥着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各式思想文化。开放的环境使得他们同时存在,这表示着国家的开放与包容,然而这对于我国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危险与诱惑。比如一些中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了如指掌,对于国内的文化却知之甚少。还有一些中学生受到网络上的“黄赌毒”思想蛊惑。小小年纪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管理工作。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德育管理原则

(一)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仁爱管理

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圣哲降生于东方,用一部《论语》,唤醒古老沉睡的中华;在中华文明的旗帜上,写上了“仁义礼智信”五个不朽的大字。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高远的价值取向贯注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中,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沉淀在中华儿女的生命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子曰:“仁者爱人”。当今中学也应遵循“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爱满天下”的核心是爱,教育需要爱的情怀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校要把这种爱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浇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而在德育管理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带着“爱”走进学生,作为伙伴实实在在的聆听学生,作为长辈真情实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在德育管理的实际过程中,耐心是教师必不可缺的要素,引导的同时要注重孩子的个人成长,尊重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并促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德育管理,实现自主成长与发展。

(二)传统文化之法家思想一严格管理

法家讲人性趋利避害,是为了强调严刑峻法,说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所谓“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认为用感化教育只是一种姑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纪律严明”,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法家的教育思想虽然太过绝对且忽视学生的自我成长,但其“纪律严明”的理念对与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在德育管理中,教师完全可以借鉴法家思想,强调“纪律”、“规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德育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针对制度中的内容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赏罚机制,若学生能够严格遵守表现优异,则可以按照规则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荣誉;若学生违反相关制度或者不配合其他同学遵守制度,则可以适当给予适度的惩罚,比如:多背一首古诗,帮班级打扫卫生等。

(三)传统文化之道家思想——无为教育

道家思想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维,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以其特有的方式、深邃的内涵、永生的魅力,不断引领和充实炎黄子孙的思想世界,滋养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强音,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巨变,永远回响在世人的心间。“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针对为了私欲的“有为”,希望人们抛弃主观的随性而为,顺应客观的自然而然,不必因主观意志不能实现而徒生悲伤。要善于通过“为无为”,达到“无不治”的目的,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自然而然地有所作为。而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比如在学生做出符合德育制度的行为之时,教师要及时的予以鼓励,保留并引导学生的积极思想,在无形只中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念,实现了德育管理目标。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德育管理具体举措

(一)加强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

首先,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充分认清自身角色与职能,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包括立德树人。例如,历史教材中涉及我国历史上诸多的英雄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先辈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情怀。又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在讲授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点的同时,讲解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如,天人合一等,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也应端正办学态度,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道德教育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学校应当认识到,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道德水平有助于学生更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成长为更有用的人才。

再次,建议各类考试包括升学考试等,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考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不耽误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学习。

(二)营造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氛围

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现代人的浮躁与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是分不开的。学生长期在校园环境中生活,校园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无数的可能,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正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

对此,学校应重视营造学传统文化、树文明新风的氛围。例如,在教学楼楼道中张贴先贤名言,在校园内建立先进人物塑像,邀请传统技艺手艺人进校园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对于品行端正、举止得体的学生,应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产生争优争先的动力,逐渐形成你追我赶学道德的风气,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熏陶,更好地成长。

(三)利用课外实践践行传统美德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以说,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虽然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较重,但是抽出一定时间来参加文化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讲述从古到今先贤圣人的礼仪典故,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人、立业中的重要性。又如,学校可以举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让老师、学生都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司仪按照古礼进行开局布置:“请学子入席。第一项,正衣冠。第二项,请师者入席……”最后,校领导在主席台上纳礼,并为学生点朱砂启智。

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新奇又有趣,可以有效实现以传统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目的。

(四)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当前,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中学生每天都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如果不利用好网络平台,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能利用好这一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用电脑、手机进行答题,对得分较高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手机、电脑成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工具,实现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结合。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德育网站,让学生上网学习有关党的知识,了解国家大事,并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打破单一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这样学生便在学习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认清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中学生道德水平、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从多角度着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提升,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之中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指引。学校应遵循仁爱管理、严格管理、无为教育的原则,加强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营造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氛围,利用课外时间践行传统美德,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的德育工作之中,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甘晓霞.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7.

[2]胡学增.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26):8-9.

[3]陈丽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08).

[4]张丹.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0(06):129.

作者简介:

徐华(1975—),男,河南新乡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校长,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德育管理传统文化班级
班级“无课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试析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管理艺术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