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比较研究

2021-06-28 19:17朱文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教版戏剧

朱文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戏剧中曲折多变的情节、丰富立体的人物、个性化与典型化的语言都是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国古代经典戏剧作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因此,戏剧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戏剧作品远远不如诗歌、散文受重视。另外,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使自己对使用的教材有着科学的理解,而且对其他教材特别是风格迥异的教材要做出正确的比较和选择。”最新编写推行的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时间较短,两版教材的对比研究,尤其是戏剧选文部分的研究仍然較少,因此,对比研究两版教材中戏剧的选文对把握两版教材的选文特色、指导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朱绍禹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将阅读内容结构分成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三大系统,本文的研究即以此划分为基础进行。

一、两版教材选文比较

(一)总体选文及编排

在选文上,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同选择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作品,但三部作品的具体选段和版本略有不同。此外,统编本还新加了一篇汤显祖的《牡丹亭》节选《游园》。《游园》曾经在人教版高中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第七单元戏剧鉴赏部分出现过,被统编本加入必修教材。这里主要从选文篇目、版本来源、是否改动、具体选段几个维度进行对比统计。如表1表2所示。

在选文的编排上,人教版教材将戏剧安排在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一单元,选入《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其中《窦娥冤》《雷雨》为精读课文,《哈姆莱特》为略读课文。而统编本教材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安排在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将《游园(【皂罗袍】)》安排在必修下最后一单元,即古诗词诵读部分。同在古诗词诵读单元的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三篇。两版教材戏剧单元对应的学段,统编本稍早一些,其中相同的三篇选文编排顺序相同。由古至今、由国内而国外的顺序较为合理,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统编本教材选文特点

对比两版教材选文内容及编排方式,可发现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中戏剧的选文有以下特点:

1.选文在经典性、代表性的基础上精简、细化

温儒敏先生曾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戏剧选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统编本保留了人教版所选的极具代表性的《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高峰。《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人性。《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统编本还有所创新,首先,具体选段精简集中,两版教材重合的三部作品中,《窦娥冤》《哈姆莱特》这两部的选段都不相同。统编本《窦娥冤》将人教版节选的三折一楔子再次精简,只留下戏剧的高潮部分即第三折,即“窦娥赴刑场发誓愿”这一折,使整个课文情节更加集中,作为一篇必修教读课文,减轻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压力。前面的情节放在注释中复述也可使学生了解大致情节,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不过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三折一楔子”是元杂剧的基本特征,删减之后只保留其中一折不利于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体例。第二,《窦娥冤》之所以感天动地,就在于社会对人的扼杀和人抗争的徒劳之间形成的张力。女主角窦娥的性格是多面的,有发展变化的过程,截取第三折无法完整展现窦娥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的变化,不利于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不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和统编本语文教材都提倡“读整本书”,因此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窦娥冤》整部作品,从而弥补节选的不足。而《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人教版选入第五幕第二场,国王和王后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莱特。统编本选入第三幕第一场,即全剧的高潮部分,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并复仇。两个部分相比,人教版的字数较多,统编本篇幅更短,便于节省阅读时间,但是对很少接触到外国戏剧的学生来说,只阅读第三幕这个非高潮片段,难以把握全剧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典型人物的性格。在人教版的第五幕中,前面的情节得以串联,矛盾集中爆发,人物形象也展现得比较典型、完整。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补充相关背景,并抓住关键矛盾冲突,帮助学生把握戏剧核心。

其次,同一选段采用不同版本,在语气词、标点符号和细微表述上有所区别,统编本的表述刻画更加细腻生动。如两版教材《雷雨》都节选自《曹禺选集》,但人教版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统编本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在语气词上,统编本教材将人教版中的10处语气词“么”改为“吗”,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口语的习惯用法,并且“吗”是开口音,作为话剧在表演时发音更加清楚。第二,在语句上,共37处细微改动。统编本的动作、心理描写更加细腻,如人教版中“望了一下侍萍”在统编本中为“视侍萍,侍萍知周萍为其子,眼泪汪汪地望着他”,更加细腻地刻画了周朴园、鲁侍萍见到周萍时的心理状况。再如鲁大海得知矿上的工人已经复工时,心理刻画由人教版中“怒”,变为“惊,怒”,非常贴近鲁大海得知消息时先意外很快气愤上涌的复杂心情。并且统编本的动作、神态提示更多,如“接过支票”“连忙”“轻声”等,更便于学生通过剧本来想象话剧表演时的样子。另外,统编本中人物对话时说出对话者的名字更多,对话感更强。第三,标点符号也略有改动。标点符号是戏剧中人物的语气在剧本上的文本表述,因此标点符号在剧本中的重要性远大于在其它文本中的作用。两版教材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有两处差异。其一,统编本将人教版“——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前破折号去掉。其二,“开除了!?”中的问号与叹号顺序调换。这些标点符号的细微区别也为我们体会人物微妙复杂的心情提供了教学资源。

2.选文适当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统编本教材强调“1+X”阅读,“1+X”模式体现在选文上,初中阶段每个单元安排一到两篇教读课文,一到两篇自读课文,另设“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也是如此,古诗词诵读部分的《游园》是对三篇戏曲选文的有益补充,《游园》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统编本将这篇加入教材,具有几个方面的优点。

首先,《牡丹亭》是明代戏曲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也是古典、诗意化、情景交融的,如“良辰美景奈何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脱胎于中国传统古诗词的唱词极具典雅性,将其选入教材凸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其次,更重要的是,《游园》填补了人教版戏剧爱情主题的缺失,人教版选入的三篇戏剧,都不是爱情主题,而《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这使统编本戏剧选文主题、类型更加多元。正如教材中解释部分所说“这段曲词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个少女青春萌动时的微妙心理”,同时也启发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思考青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前面三篇戏剧虽然也是节选,但篇幅都较长,而这一篇篇幅短小,只截取了《牡丹亭》中短短60个字,放在“古诗词诵读”单元中,古诗词诵读部分和单元部分对应不同的学习要求减轻了阅读的压力,便于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也为在课内选文基础上自主学习提供了引导。

3.类型有待丰富,选文缺乏时代性

戏曲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从古今中外的众多优秀作品中选几篇进入教材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同时,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戏曲等;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语文教材的戏剧选文也应当兼顾不同类型,以加深学生对戏剧的了解,扩展学生视野。统编本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四篇戏剧选文,首先,在国别上,人教版的选文中《窦娥冤》《雷雨》2篇为中国作品,古代和现代各1篇;只有《哈姆莱特》篇属于外国戏剧,统编本新加入1篇中国古代作品《游园》。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兼顾了话剧和戏曲两种表现形式,《雷雨》《哈姆莱特》是话剧、《窦娥冤》《游园》是戏曲,没有涉及歌剧、影视剧。第三,在表现主题上,人教版着重探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实和个人的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然而,人教版没有涉及爱情主题,爱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并且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对爱情有所认知,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样非常重要。统编本加入了以爱情为主题的《牡丹亭》的节选《游园》弥补了这一短板,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和特定年龄阶段的正确引导。第四,从矛盾冲突出发,人教版所选3篇都是悲剧,统编本新加的《游园》节选自正剧《牡丹亭》,正剧,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总得来看,统编本改动之后,悲剧仍占75%,这是因为悲剧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深刻力量和厚度。产生广泛影响的戏剧大都是悲剧,因此,以悲剧为主的选文是比较合理的,统编本的新增也使选文更加多元。但悲剧仍占有主要地位,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结构上,两版教材所选的4篇戏剧都是多幕剧,篇幅也比较长,因此都做了节选。

总之,人教版和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戏剧选文大致相同,注重中国戏剧、悲剧、社会和个人主题的多幕剧。统编本更改了人教版中《窦娥冤》《哈姆莱特》中的具体选段,并新增《牡丹亭》节选,使戏剧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元,但大多是悲剧,并且距今天时间较为久远,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助读系统比较

助读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助读系统体现了编写者的意图,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自主阅读的支架。朱绍禹认为:“提示系统也称导学系统,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的相关提示,其中包括对某些难于理解的问题的解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引用和概述。”顾黄初认为:“其实质性内容就是提示学生的学习要求、重点与方法,解释部分疑难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引述等等。”助读系统是对教材选文的补充的引导,这里将从提示语、注释与插图三方面对人教版与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进行对比分析。

(一)提示语

提示语是编者所写的提示性、补充性的文字。既包括每个单元开头的单元导语,还包括每篇课文前后的学习提示等。两版教材都有单元导语,但统编本每一篇课文课后都有学习提示,人教版則没有。本文主要从单元导读和课后学习提示两方面进行分析。

1.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的编写意图的体现,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几篇课文的拼凑。它通常位于单元的开头,用一到三段文字简要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并指出通过本单元学习发展的学生的素养,学完本单元之后要达到的目标等,并作出学法上的指导。单元导语是整个单元的统领,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指导教师把握教学重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人教版教材中,戏剧单元位于高中必修四第一单元;在统编本教材中,戏剧单元位于高中必修下第二单元,《游园》位于古诗词诵读部分,因此这里主要选取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和统编本必修下第二单元的导语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版教材的单元导语有以下不同:

(1)总体形式相似,统编本更强调整体规划

两版教材单元导语的形式比较相似,都是在单元之前单独一页,3段陈述性的文字。统编本的字数较多,但都在300字以内,整体语言比较简练。便于学生和老师快速把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人教版单元导语第一段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两种艺术形式。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华话剧的地位、特色和学习方法。整个结构框架比较清楚,便于学生把握两种戏剧类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但这样的安排缺乏整体性。

统编本的单元导语更加重视整体性,正如温儒敏所说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这一点也体现在单元导语中。统编本教材单元导语没有按照中外两种类型戏剧来区分,而是先提炼出了戏剧共同的价值,从戏剧中蕴含的美好品质入手,启发学生关注戏剧中共同的悲剧意蕴、良知与悲悯情怀。然后再单独一段做具体的学法指导,整体性更强。统编本教材的整体性导语和大单元学习的理念相一致,李卫东老师曾表示“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统编本教材的单元导语立足单元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整体教学,为大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

(2)更凸显人文性、“立德树人”导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加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人教版教材单元导语中虽然也有人文性的指导,如“如果我们能注意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着重欣赏曲词之美,就能多少领略到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通过曲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但并没有总结出戏曲中共同的美好品质和情怀,总的来说还是偏重语文的工具性。而统编本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怜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这凸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基本理念。注重提取戏剧尤其是悲剧中蕴含的社会人生情感和人类美好品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培养美好品质,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学习要求和学法指导更详细深入

两版教材的单元导语都做出了学法的指导,例如统编本教材提示“抓住曲词体会中国古代戏曲中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矛盾冲突、人物语言,从演出的角度思考”等。但统编本所做的学法指导更细致、全面、深入。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戏曲的多个维度,如悲剧意蕴、基本特征、冲突设计、情节、人物、语言、风格特征和艺术创造等。

其次,对学习活动的要求更明确更深入,人教版教材中提出“进一步,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即立足戏剧文本推想演出效果,之后在《雷雨》课后练习题提示“可以从剧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表演”,在单元导语中并没有体现。而统编本“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则给出了除阅读文本之外的实践性活动,即实地编排演出。戏剧是一个以演出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剧本不仅有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它最终是为演出服务的。因此,统编本教材对学习活动的要求更高,更加偏向实践性、主动性的活动。实地编排演出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构建读、写、做结合的语文学习生态。

最后,统编本教材的学法指导更加有层次,如“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在前面提到的比较基础的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引导学生关注悲剧作品的共同风格和作者的艺术特色,指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语言风格更加生活化,有对话感

两版教材戏剧单元的单元导语语言风格都非常简练清晰,但也略有不同。相对来说统编本教材的表述更加生活化、情感更加充沛、具有对话感,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如人教版的人称代词“你”在统编本教材中变成了“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就像是编者和学生在亲切地谈话,有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课后学习提示

人教版没有设置每篇课文的导读,而统编本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2-3段学习提示:

(1)课后学习提示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给出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学习提示。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个方面都涉及,而是根据具体文本制定。如《窦娥冤》的学习提示第二段从《窦娥冤》“本色派”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哈姆莱特》课后学习提示第一段从哈姆莱特的人生经历入手提示分析人物身上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

学习方法。课后学习提示中编者用简洁的語言说明具体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朗读和背诵,例如《窦娥冤》中“反复诵读,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哈姆莱特》中“要反复朗读,最好能背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

其它引入和补充性材料。学习提示中包含简洁的补充内容,如王国维对《窦娥冤》的评价,“本色派”戏曲的特点,作者曹禺对《雷雨》的分析等,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背景知识。

(2)课后学习提示的特点作用

课后学习提示是统编本在人教版基础上的创新,具有以下几点特点和作用:

细化单元导语,更加具体、全面。梳理前面三篇课文的课后学习提示,不难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和单元导语是重合的,所提到的语言、人物、情节等重点内容在单元导语中都有,不过课后的学习提示进行了细化,更加深入具体,例如单元导语中的“把握其悲剧意蕴”在《窦娥冤》的单元导语中,细化为“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思考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细致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把握本篇课文的重点,深入探究文本。

具有启示性、引导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人教版教材没有课后学习提示,但在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探究《窦娥冤》的主题,作业板块更具体的分析会在后文进行,这里主要分析课后学习提示和作业相比的优点。学习提示用陈述性的语言加补充性材料,指明了学习重点和方法,但并不以题目的方式呈现,因此强制性比较弱,整体表述也偏向引导和启发,如“思考”“要注意”“要细加揣摩”等,更容易激起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语言简练,篇幅短小,可操作性强。课后学习提示的语言非常简练,大多三段左右,500字以内,只写明要点,不长篇论述,不给学生造成阅读压力,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中心意思。并且提出的方法如抓住细节、反复朗读背诵等,可操作性强,落实“一课一得”。

(二)注释

注释就是注解,是编者所加的对文章某一部分的解释或补充。语文教材中的注释主要包括作者介绍、背景补充、词语注音解释、情节介绍、人物介绍等几个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戏剧较少,再加上戏剧选文都是节选,所以课下注释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注释的选择和内容也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所以关注两版教材在注释编排、数量、内容上的特点对把握教材、促进教学有指导作用。

1.注释编排方式

两版教材注释的编排方式较为相似。都是正文置于页面正中,注释以①②③的形式在需要解释的文字后标注,具体注释内容写在页面下方,以一条横线与正文部分隔开,并且每一页的注释重新编号。这样的编排方式方便学生一边阅读正文一边查阅注释,清楚省时。每页重新编号使注释前标号数值不至于太大,便于查找。

2.注释数量

作为一种提供帮助的支架,注释的数量也要合理控制,过多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过少则提供信息不够,容易造成理解错误。人教版与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戏剧的注释数量大致相当,人教版《窦娥冤》节选篇幅较长,注释较多为140个,但就第三折部分而言,两版教材注释都在50个以内,总体差距不大。两版教材《雷雨》与《哈姆莱特》的注释数量相同,《雷雨》是5个,《哈姆莱特》是7个,统编本《游园》有5个注释,都在10个以内,总体数量不多,体现了“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自己查到的字词一般不注;凡根据语境推导或通过与同学合作能弄懂的词语一般不注;凡不影响整体理解的生僻词语一般不注;凡应在其他学科中解决的专用词语一般不注”的观点,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和结合语境大胆推断的空间。

3.注释内容

两版教材戏剧课文的注释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剧情介绍、戏剧角色和专业用语解释、背景补充、生字注音、词义解释等几个方面。不过相同部分的注释仍有细微差别。

作者简介的注释部分,统编本更为详细,以作者本人的身份为中心,补充拓展其代表作等背景知识。如两版教材《窦娥冤》的第一个注释,都在说明各自的版本来源之后介绍作者关汉卿,都包括名字、号、朝代地区、文学史地位几个方面,统编本教材还列举出了关汉卿的六部代表作。统编本《雷雨》《游园》两篇课文的作者介绍注释也是如此,列举了曹禺、汤显祖的代表作,还补充了“临川四梦”的文学常识。这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作者的作品,同时也为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提供了参考。

剧情简介注释部分,统编本的介绍更加全面、具体。统编本《窦娥冤》仅选入了第三折,因此必须花费更多篇幅来介绍戏剧主要内容,并且多处引用原文话语,语言较为平易。这是统编本针对选文的删减的有益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只读第三折仍能了解全剧内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人教版《雷雨》的剧情简介注释只介绍了从开始到文章所在章节的剧情,而统编本戏剧情节的介绍更加具体,并且介绍了从开始到结局全部的剧情,还提到了《雷雨》的标志性地位和选段在多幕剧中所处的位置。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并立足全剧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两版教材都单独为学生不易理解的“生、旦、净、末”及“行”等有关戏剧角色和动作、宫调、曲牌这些戏剧专业用语作了注释,虽然受具体选段不同的影响,作注释的位置不同,但总体相差不大。人教版涉及了戏剧的体制,写明了《窦娥冤》的全名并说明了元杂剧三折一楔子的基本体制,而统编本只写“共四折”,其余的注释主要是词义解释、生字注音等,差异较小,着眼于学生缺乏背景知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游园》中的“朝飞暮卷”“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等,其它比较简单的、学生能理解的内容不再注释,充分发挥注释的脚手架作用。

(三)插图

插图是教材中特殊却容易被忽视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插图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图文结合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下面从插图的数量、类型和特点三方面比较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部分的插图。

(1)总体数量适中,统编本插图类型不如人教版丰富

从数量上看,人教版高中必修戏剧部分共计7幅插图,其中《窦娥冤》《雷雨》每篇2幅,《哈姆莱特》3幅插图;统编本教材戏剧部分将插图总数量缩减一半,共计3幅,《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每课只有1幅插图,位于古诗词鉴赏部分的《游园》无插图。总之,两版教材戏剧部分每篇课文的插图数量在3篇以内,总体数量适中,既发挥了插图辅助文本的作用,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从类型上看,人教版的插图更加多样化(如表3所示),不仅有剧情图片,每一篇课文首页还有作者的肖像画或照片,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建立起学生对作者的直观印象。而统编本的插画全部是剧情图片,较为单一。因此,统编本教材可以适当丰富插圖类型,更加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补充图片、音视频等资源。

(2)聚焦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形式贴切

人教版的作者肖像内容即为本篇选文的作者,其中《窦娥冤》》《哈姆莱特》的作者肖像分别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画像,而《雷雨》的作者肖像是曹禺的照片。

两版教材的剧情插图如表4所示,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聚焦关键情节和主要矛盾冲突,并且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及插图具体情况选用经典剧照或者图画的形式,形式比较贴切。两版教材《窦娥冤》的插图一致,都是“窦娥刑场上发誓愿”这一情节高潮的图片,极具艺术张力。而具有差异的两篇中,《雷雨》的插图虽然都是剧照,但人教版中只有侍萍和周朴园两人出镜,表现的是侍萍和周朴园对话的情节。而统编本选入的照片出现了侍萍、鲁大海、周朴园、周萍、鲁贵共5个人物,表现的是鲁大海上场后和周朴园发生冲突的大场面。相比较来说,统编本的选图更好,不仅展现了剧本主要人物,而且表现出全文极具矛盾冲突的关键场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物和主要矛盾,同时图片更具张力,有利于学生感受《雷雨》宏大深沉的整体氛围。《哈姆莱特》一文由于选段不同,插图的内容也不相同,但都聚焦于该片段中的关键情节。在形式上,人教版选用的是图画,而统编本改为演出剧照,两者各有优劣。艺术化的图片有利于促进学生想象,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而经典剧照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戏剧演出时的真实状况和氛围,为戏剧表演实践打下基础。

(3)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两版教材中的插图都非常贴合文本且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剧中的氛围和人物特点,辅助文本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素养。如统编本《窦娥冤》的插图展现了整个刑场中的状况,主角窦娥被绑跪地仰视,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窦娥的悲愤心情和行刑时悲壮的氛围。在统编本《哈姆莱特》剧照中,人物双脚分开站立、双手打开、仰视,似乎在呼唤,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忧郁的性格和对命运的无奈。

(四)补充材料

人教版教材戏剧部分前两课课后都以图片的形式附加一些补充材料,《窦娥冤》课后补充《元杂剧的折、楔子和本》、《雷雨》课后补充作者曹禺撰写的序,这些简短的补充材料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统编本也在强调“1+X”阅读,这种补充材料的形式可以为统编本教材提供借鉴。

三、作业系统比较

作业系统,即练习系统,它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作业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练习,才能落实、检查教学目标,并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练习题目的编排、内容本身也蕴含了编者的意图和导向。分析教材中的作业系统,有利于我们把握编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学习方法。这里主要从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戏剧部分练习题目的编排、类型和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练习题的编排

1.呈现方式与题量

两版教材作业系统的呈现方式相差很大。人教版是比较传统的“一课一练”,每篇课文后“研讨与练习”部分都有3-4道练习题目,从名称上看,“研讨”就是研究探讨,“练习”就是反复训练学习,最终达到熟练的程度。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单元练习题共计10道,其中《窦娥冤》有4道课后练习题,《雷雨》和《哈姆莱特》各3道;而统编本立足单元进行整体规划,每篇课文后不再设置练习题目,在单元末设置“单元学习任务”,以单元总体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全盘思考。统编本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共3道题,《游园》位于“古诗词诵读”部分,不设置练习题;统编本练习题的数量比人教版少了7道,但这并不代表要求放低了。统编本的每一道题目都极具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多方面知识才能完成,第二题是一个编演戏剧的实践活动,因此总体难度比人教版还要稍高一些。

2.练习题的类型

根据练习系统的作用,顾黄初老师将其分为记忆性、理解性和应用拓展性练习三大类。同时,练习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不同层级的能力发展。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里,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下面根据这两个分类,将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戏剧部分的作业练习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戏剧部分都比较注重“理解性”和“应用拓展性”的作业练习。两版教材的练习系统共同强调的四个认知目标层级是:理解、分析、评价、创造。这是和学段相适应的,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强调以背诵、复述、抄写等为主的记忆性知识,而高中阶段,尤其是戏剧单元,不再过于强调具体知识的记忆,更加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拓展。

(二)练习系统特点总结

两版教材练习系统在呈现方式、题量和类型三个方面,可以说各有特色。统编本在继承人教版优点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和新课标进行了改进,相对人教版来说,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统编本作业系统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加凸显“立德树人”,这是和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相一致的。统编本教材题量减少了,每一道题目更具综合性,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重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相较而言,人教版的题目更着眼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雷雨》第二题第一小问“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么样的心情?)”、《窦娥冤》第一题“试根据以下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是对文章中语言、主题的理解分析;而统编本单元任务第一题则要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不再从分析具体句子或角度分析主题,而是从几个作品中提取共同的悲剧主题,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转化为学生对命运、良知的思考,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但這并不是说统编本完全抛弃了知识的练习,而是将知识融于素养之中,如排演戏剧给出的三个具体步骤,是在研读剧本的剧情、人物、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应用。

2.在实践性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统编本教材的作业系统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而不是仅限于纸笔练习。人教版大部分是“理解”层级的具体练习,偏向应试。党璇分析了人教版教材戏剧单元作业系统的层次关系:“精读课文第一题一般是整体解读,或为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理解或为人物形象的理解等。第二、第三题是局部解读,对语句、语汇的揣摩和赏析等。最后一题是开放式的题目”。创造性题目很少,并且过于笼统,止于提倡的阶段,例如人教版《雷雨》第三题“有条件的可阅读《雷雨》全剧,在班上就有关问题开一个读书讨论会,也可以从剧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表演”。而统编本立足单元,设计了“编演戏剧”的情境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给出具体的活动指导,促进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在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补充细节、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等,从而发展更高层级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统编本教材的练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创造性活动,增强批判、发现的综合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旨在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的能力。其中,发现层级“强调创生力,通过比较阅读,文章从个别走向类属,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特色,能够发现这一类文本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应用”。统编本教材就贯彻了一点,例如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总结这些悲剧作品的共同内涵,并感受悲剧作品的力量。第三题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变化,从几个方面谈谈对传统戏曲的认识,从个别案例扩大范围,并抽取出戏曲的共同特征,发展批判和发现的能力,之后又应用在戏剧表演中,推动综合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读、写、做结合,课内、外打通

统编本作业系统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联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且通过“1+X”的设计沟通课内外学习。“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在班上组织戏剧演出、写作演出或观剧心得、阅读不同时代的经典选段谈谈对传统戏曲的认识”等活动,不再是阅读、做题两步走,而是练习听说读写做多种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综合发展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统编本作业系统不局限于教材选入的4篇课文,而是纳入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素养。温儒敏认为就是“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将《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等课外拓展阅读纳入作业系统,是统编本教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理念的体现,也是相对于人教版教材的一大进步。

4.润物无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本作业系统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三题要求“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戏剧作品的历时发展和整体特点,并加强民族审美的渗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戏剧部分的教学建议

关于戏剧教学方法,以往研究中常见的有阅读鉴赏式、体验式、评论式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和总结对改进戏剧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不重视戏剧单元的整体规划、淡化戏剧的体裁特色、忽视戏剧的情境和演出特性等。本文立足于统编本教材戏剧部分相对于人教版的新特点,尝试探究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改进教学方法。

(一)立足大單元统筹规划,找回“戏剧味儿”

统编本教材虽然仍然采用“文选、定篇、例文”的方式编排,但非常强调单元的整体性,突出体现在单元导语和练习系统上,整个戏剧单元统筹于单元学习任务之中,“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设计的单位也应从具体的知识点走向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而且,这里的‘单元,不是‘教材(学科)单元,也不是‘经验(生活)单元,而是有明确的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重新组织的一个个学习活动。确切地说,它是‘课程单元,即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单元。”因此,统编本戏剧教学要立足单元整体,围绕戏剧的核心特征设置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中,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将三篇课文及《游园》作为戏剧的入门书,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如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的“试图梳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其次,“阅读鉴赏式”是目前最常见的戏剧教学方式,它重在通过文本解读分析戏剧的主题、人物、语言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戏剧内容,是戏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削弱了戏剧的特性,某种程度上把戏剧当做小说教学。戏剧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要找回“戏剧味儿”,戏剧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要从戏剧的体裁特点出发,保留戏剧的特质。如读懂情节,戏剧受舞台限制,矛盾冲突尖锐而集中,多有悬念和巧合,但教材都是节选,统编本又将《窦娥冤》选段再次精简至一折,《哈姆莱特》选段也并不是冲突爆发的高潮情节,要充分利用注释,并注意补充关键情节,在此基础上紧扣矛盾冲突教学。如《窦娥冤》教学设计可以抓住“冤”字、几对矛盾冲突和体现人物心情的关键语句如【端正好】【滚绣球】,以及窦娥指天斥地的内涵来思考窦娥为何被冤、如何伸冤、伸冤之后怎么样、为何会产生冤情几个部分,理解其人物形象、悲剧意义和价值。再如读懂语言,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潜台词丰富,特别是《雷雨》中的对话,侍萍和周朴园初见时几句对白层层揭开周朴园冷漠、虚伪的面纱,以及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两处话语转换,要引导学生结合戏剧中至关重要的标点符号,揣摩具体语境中人物的动作神情,并体现在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上。除此之外,读懂戏剧中的人物,也要注重丰富的细节,以及人物的典型性与多元性,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另外,戏剧单元的整体规划反而更要突出不同戏剧的“个性”,如中国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的独特体制、生旦净丑的角色安排、“本色派”与“文采派”独具特色的唱词,现代戏剧和古代戏剧的异同等,体会异彩纷呈的戏剧艺术,并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戏剧的文本解读要统一于单元主题之中,并充分注重戏剧的特质,在共性与个性的交互中激起对戏剧的学习兴趣,了解鉴赏戏剧的方法,也可尝试撰写戏剧评论。戏剧教学往往重阅读而轻写作,重理解而轻创造。实际上统编本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和单元实践性练习已经在促进读写结合、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充分的原生态阅读、强调对主旨和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以及转化性写作”是余党绪老师的思辨读写策略的重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上有所创新,如将戏剧阅读和戏剧评价、初级戏剧创作结合起来。一方面戏剧评论可以了解基本的文学批评。另一方面,课堂练笔不必完全按照文学评论的要求,只要在“我手写我心”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并阐述观点即可。现代的学生由于时代不同,对传统戏剧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也可以帮助学生跳出教材、考试的“标准答案”,形成自己关于戏剧的思考,在评价中体会中国传统曲词的美。在戏剧创作上,改编或原创皆可,即使高中学段的学生难以创作出长篇戏剧,但就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情节进行简单的构思还是可行的,并且只有在自己亲身构思中,才更能体会戏剧独特的美。

(二)创设读、写、做结合的大情境,把握戏剧的“文学性”与“综合性”的平衡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戏剧天然具有文学性和综合实践性的双重属性,戏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剧本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剧本脱离戏剧演出,变成纯文本赏析。另一种虽然将看插图、放映片段、分角色朗读、编演戏剧等几种方式引进了课堂,创设了情境,但是偏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变成了热热闹闹一场空的戏剧编演。此外,这些情境大多是“小情境”,局限于某个片段的编演展示,而统编本教材则将戏剧教学统一于一个“大情境”当中,构成了从文本品读到戏剧演出再到反思拓展的完整链条,在“语文学习”的框架内,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戏剧的综合性,使得文本解读与综合实践相得益彰,形成一个读、写、做结合的语文教学生态。这就要求统编本教材的戏剧教学应注重读、写、做结合的情境构建,并寻求戏剧教学在“文学性”与“综合性”中的平衡点。例如,谷亮在《指向深度学习的统编本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建议》中设计了“戏剧展演”的主题情境,在主题情境之下为“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三个教学任务分别设计了“剧团招聘”“剧组排练”“剧组演出”“剧组见面会”四个小情境,之后再细分二级任务,从而将戏剧单元的教学统筹于读、写、做结合的探究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戏剧教学设计始终紧紧围绕“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绝不脱离语文的范畴,学生在持续的输入和输出之中内化戏剧文本,同时也会强化情感体验,促进认知发展。学生在研读戏剧展演的完整链条中,进行长链条、多角度的思考,对戏剧文本及戏剧艺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全面。

总之,统编本教材戏剧部分在选文、助读、作业系统上相比人教版教材呈现出新的特点,更注重立德树人和单元整体性、实践性。基于统编本教材分析的戏剧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戏剧的教学价值,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2]朱绍禹,张文颖编著.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7.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

[4]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

[5]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7]党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8]甘露.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孟媛.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比较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

[10]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11]李卫东.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0(03):10-15.

[12]卢明,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单元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Z3):58.

[13]谷亮.指向深度学习的统编本戏剧“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9):137-141.

[14]课程教材研究所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40.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人教版戏剧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