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语文课程的三个阶段,凸显了“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促进文化反思、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阅读“学术著作”,并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此书对处于思辨和审美能力逐步完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是一本具有引领意义的基础书籍。但与此同时,学术类作品由于自身的专业高度、难度,也对高中师生的阅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谈美书简》为例谈谈学术类作品的导读方法,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教学的起点:构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结
一方面《谈美书简》作为美学类学术性作品,自身存在其学术专业性特点,对阅读者自身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受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所限,这类美学作品必然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以上两个方面 给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加之高中经典阅读教学中往往鲜有涉及此类作品的教学實践,这对教学是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要指导学生开展《谈美书简》的阅读,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读的问题;第二,为什么读的问题。所谓“如何读”,就是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和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方法、阅读手段等方面的问题。所谓“为什么读”,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作品与自身、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价值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谈美书简》的导读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
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并理解其观点的内涵;
2.能运用文中美学观点对文学类文本进行阅读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的过程:课前、课堂、课后导读的有机统一
(一)以思维导图为工具支持课前导读
1.把握作品结构框架,精选导读篇目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为“来信未复的朋友”写下的关于美学问题的统一回复,由十三封信结集而成,全书六万字。作者首先从自身研究美学的经验出发,回复了青年朋友最关心的“怎样学美学”这一问题。之后在第二至第六章中,作者指出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美学研究误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厘清了美学研究一些本质性问题。第七到第十三章就美学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自己鲜明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全书看似是闲散性的书信,但前后文章之间互有联系,因此,对于学术类作品的导读来说,把握全书的结构框架,梳理重要的学术观点,厘清重要的学术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全书第八章《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一文,作为导读的课堂学习文本。
2.指导学术类文本阅读方法
学术类文本的阅读难度在于,由于文章篇幅长,难以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由于文中学术概念多且抽象,难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因而,我们需要借助一些阅读方法和手段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阅读学术类文本要懂得“纲举目张”。即要梳理出作者的众多学术概念,以及围绕这些概念所发表的观点,厘清这些观点的主次、层级,构建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学术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是非常严谨的,往往体现在文本结构上,即文本之“纲”。首先从全文标题上找核心概念或核心观点,作者往往抓住此展开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开对观点的论证。
其次,抓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的能揭示作者观点的语句,抓过渡段等关键语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第三,在表达上,关注文段句群内使用的关联词,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及其内涵。
在梳理较为复杂的学术性文本时,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阅读手段。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就是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笔者以《谈美书简》第一章《怎样学美学》一文为例,指导学生作了如下思维导图:
(二)以鉴赏实践深化课堂导读
面对艰涩美学文本,首先我们可以从读解文章标题入手,让学生明确文章论证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这种阅读工具,厘清文章中复杂的概念、观点,梳理作者论证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笔者通过对作品中多篇文章的片段整合,目的是将单篇文章放到整本书的语境下指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形象思维”的问题,是基于当时美学研究领域存在文艺思想性的概念化、公式化误区。最后,联系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反思当下的文学鉴赏中存在的此类问题。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自然地构建了《谈美书简》作品阅读与学生语文学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明确了阅读此类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在阅读交流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和思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指导学生梳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一文的论证思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思维导图:
2.归纳并理解本章主要审美观点
(1)文艺要有理有情。“理”“情”指什么?
解读:阅读14—17段,作者否定文艺思想性的概念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文艺的思想性在于表现倾向性”,并且从文艺作品和文艺作家两个角度论证了“倾向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文艺观“文艺要有理有情”。
“理”即“事物的本质或客观形势本身发展的倾向”,以文中作者所举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恩格斯等例可知,作者认为文艺作品中的“理”是需借助“场面”“情节”等具体形象地展示社会风貌,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趋势”,而不能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与此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文艺作品在表现“理”的同时,必然带有文艺作家的生动具体的情感。
(2)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什么是形象思维?文学鉴赏中如何开展形象思维?
解读:阅读17段—附记,作者结合音乐、文学,特别是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乐府的经历,提出“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
文中第2段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阐释了“形象思维”的内涵: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认识活动。但从文艺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的“形象思维”应该理解为:感知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情节、场景,将之加以整合,获得对文艺思想性(“倾向性”)的情感体验。
3.朱光潜先生之所以要提出“文艺要重视形象思维”这个观点,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存在一些文艺欣赏的误区,而他想通过“写信”的形式,指出问题,给研究美学的青年朋友们拨开迷雾。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朱光潜先生指出了美学研究上的什么错误?我们的文艺审美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选文二:
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強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身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所谓“美的本质”。
(选自《谈美书简》第二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朱光潜著)
选文三:
例如就人格来说,“忠君爱国”这个抽象概念可以应用到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和无数其他英雄人物身上,但是显不出这些大诗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们的文艺作品的可靠依据。在西方,“人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时代,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都宣扬或者肯定过人道主义,但是具体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
(选自《谈美书简》第八章《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朱光潜著)
解读:忽视形象思维,导致文艺的概念化、公式化。借此联系我们的文学审美中存在的相似现象来思考交流,因此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作品和社会的距离。
4.按照朱光潜的文艺观点,当我们阅读杜甫的作品时,就不应该把“忠君爱国”这个概念化的思想作为诗歌审美的指导思想,去做验证式的阅读,而应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悟作品中的“理”和“情”,展开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请尝试运用所学美学观点,鉴赏以下作品:
登 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以情境式学习任务引领课后导读
学术著作因其学术专业的难度,与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构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结”就成为贯穿学术著作导读教学始终的原则,所以导读就绝不能止于课堂,应该利用课堂教学建立起来的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结”,去指导更自由、更具个性化的课外阅读。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基于此种认知,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式学习任务:
许多文学经典入选语文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删减的这些文字是否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有影响?该如何处理教材的删减问题?统编版初中教材编辑正在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请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展开研究,写一封致编辑的信。
提示: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状。初中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经典。一般认为小说主题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我的叔叔于勒》入选教材是经过删减的,而删减的许多内容是叙述者约瑟夫成年后交代的家庭情况与社会现象及他对周围人的态度,即“典型环境”,这些内容往往容易被读者忽视。
请阅读《谈美书简》第十一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主要美学观点,并结合美学观点比较分析小说原文和删减过的课文,谈谈你对此文删减内容的看法,完成书信。
三、教学的反思
笔者以《谈美书简》为例,对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总结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教师要明确指导学生读“学术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该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第二,解决“学术类作品”导读的关键问题: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构建学生阅读需求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是基于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通过阅读此类作品,明白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能力。
第三,重视学术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即解决阅读难的问题。整本书的阅读首先要有整体观,厘清各章核心观点的内涵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全书的论证框架。在论证框架中找到作者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抓住基本问题中的核心观点及核心概念,就找到了解读整本书的切入点。具体到单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借助批注法、思维导图等具体阅读方法。
正如专家老师指出的,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学术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学术类作品,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学术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以单篇文章带动整本书的阅读,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但阅读还应指向对作家美学观点的深入研究,在作品文本的选择上视野还可以再开阔些。学术类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对于高中阅读教学来说仍然是一个稍显陌生的领域,仍需我们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