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攻略

2021-06-28 19:17郭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语文

郭敏,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教师。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高高站在课堂上,用一支粉笔、一张嘴,背靠一块黑板,手拿一本教材的传统课堂,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都在改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互联网如同一道神奇魔法棒,给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作为大学语文教学者,我们面对网络信息革命,既要守住传统大学语文课堂中人文要素,同时也要向网络大环境进攻,用信息化媒介为大学语文课堂注入全新活力。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中,新的思想与理念不断冲击高职大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再受到传统文学意识和文艺创作理念、文学理念的束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更多秉承“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不重视以人文素养为代表的大学语文课程,仅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技能课程附属,上课形式落后,课堂也缺乏应有的交流互动,整体课程显得枯燥乏味。马文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利弊及对策》中说,我们的高职大学语文应让所有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完善自我三观的形成,同时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学生打下自身全面发展基础[1],高职院校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不能让高职大学语文仅仅是高中语文的一个线性延伸。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具有的特征

1.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在高职大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上台讲授课本知识,解释重难点,然后学生课后复习,整堂课变成教师“自导自演”。长期下去这种被教师完全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以翻转课堂、微课、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学生碎片化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形成平等与互动关系。

2.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学习主要媒介都是新媒体平台,将知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碎片化,运用数据化编辑呈现一种立体化教学。而传统教学只是单一的读、背、写,无法结合多种资源将知识立体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在互联网+背景下建构新的教学方式,既能坚守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思想、情感、语言、文化之美,同时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扬创新精神,促成学生思维品质及健全人格等的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创新之道

1.运用信息新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发展之下,极大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包含语言、文字,还包括多种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我们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运用信息新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开展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视频教学课程,微课形式短小与当前互联网碎片化知识传播特点相契合,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语言及思维品质的发展。下面以贾平凹《秦腔》为例。

第一,课前导学案

当前学生都喜欢看短视频,如抖音和快手等,课前让学生在这些软件中搜一下与秦腔相关短视频,用短视频形式拉近学生与秦腔的距离。让学生看完视频之后,说一说感受。

A同学:第一次接触秦腔,感觉音色高亢激奋,感受一种原始之美,同时融合一种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B同学:秦腔让我回忆起过年逛庙会时露天戏曲舞台,唱腔大起大落之势,给人感觉非常粗犷。豪放是我对秦腔最为直观的感受,仿佛让我看到古老的秦人在黄土高坡呼喊。

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第二,课堂互动与交流

学生进入阅读欣赏环节,教师将优质资源放入微盘,按照课文各个章节,通过网络授课。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置些秦腔识别的小游戏,通过有效课堂互动,达成学生对秦腔进一步认识。《秦腔》作为贾平凹代表作,展现出秦川大地上的喜怒哀乐与风土人情。教师此时再引入贾平凹的生平介绍,以及他与秦川大地的深刻联系,用一种代入感形式,给学生说一说自我对这篇课文理解[2],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魅力。

第三,评价关注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秦腔视频和课程解读视频,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华阴老腔是值得后人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喜爱的歌手谭维维用流行歌曲形式展现华阴老腔,让古老的秦腔焕发新的活力时,同学们不禁拍手叫绝。接下来教师再对课文进行讲解,既有民俗类也有戏曲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吃透这篇课文。然后尝试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写下自己学习的整体过程。最后,教师进行课后学习评价,评价注重学生整体学习流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在线的形式及时解答,既能深化学习内容,又能巩固学习成果。

2.注重课堂实效,集中优势资源。互联网+背景下最大优势是能够集中优势的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多载体、多形式地学习,让学生结合一切能够运用的资源,将过去深奥知识变得浅易化,用一种最简单易懂方式学习,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如学生学习古诗文时,传统课程就是围绕一篇课文采用整堂课通讲,而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用一种串联式学习方法,立体化建构课堂。教师可以采取专题式学习方法,以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比如古诗词意象的学习。

第一,启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理解何为“意象”。当代大学生喜欢爱情类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群发布学习任务,如阅读理解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词意象有了初步认知。

學生:诗歌意象最早起源于《诗经》:赋比兴,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兴,乃起兴,借助他物作为诗词发端,引起诗词唱诵的内容。”同时在诗词中将含蓄的情感表达出来。

第二,做好整体构思,打造立体化课堂

在讲解诗歌意象时,选取学生熟悉的课文最为合适。如陶渊明《饮酒》、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宋祁《木兰花》,这些诗词都有非常鲜明的意象。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取一首诗词,尝试分小组学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这三首诗中意象的含义,如《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全书饮酒醉后的作品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熟知,其中作者用“菊”来隐喻自身高洁,正所谓“心远地自偏”。才能采菊东篱下,抬头见南山,呈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当前流行古风文化,同时陶渊明为魏晋人士,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介绍让学生提前感受魏晋风骨。接下来插入周杰伦的《菊花台》视频,拓展诗歌意象内容。在课堂中加入流行歌曲的元素,不仅能活跃课堂,还能让学生更加体悟“菊花”意象,詩词和歌词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让学生觉得古诗词也“平易近人”。[3]

第三,拓展写作,加深学习

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最终需要体现在课程理解上。大学语文学习除了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可以试着写一写。比如此时引入宋代郑思肖《寒菊》,此诗展现出菊花至死不渝,抱香而死的品格。此诗中意象表达可以让学生联想寒冬中的青松,教师可以配上一段诗词朗诵,让学生进入想象状态,哪怕生命遭受折磨也要傲然挺立。结合之前对意象知识的铺垫,学生此时应当思绪澎湃,我们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写下自己阅读感受,深化对意象的理解。

一位教育家讲过:“教育不是一杯装满水的水杯,而是一个火把需要点燃。”互联网+就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把火,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探索大学语文网络信息化模式发展之下,我们应以语言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探索文本兴趣。[4]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词时,可以尝试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诗,用诗意化语言展现文字的魅力。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关注文本本身,更应借助文本感受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变革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媒介,借用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借助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易用实用的学习环境。作为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升自我教学理念、拓展自我视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通过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方法,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做出相应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文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利弊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0(8).

[2]常建宝.微课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6).

[3]褚莉莎.无可奈何花落去—诗歌意象微课研究[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16(7).

[4]陈晓强.知识碎片化:《大学语文》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反思[J].高教探索,2018(3).

人文内涵最丰富的课程,非语文莫属。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理解。然而,日常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为了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常常谨遵教参、教案或PPT课件,习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总是要学生和自己“心往一处想”。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得沸沸扬扬,他们的思想、情感或观点看法与老师预设的不一致,课堂实践与课堂预设产生冲突,每当这时,绝大多数教师总是习惯用一派权威性总结发言,把学生纷飞的思路拉回到课堂预设中来,结果这堂语文课就变成了生硬的说教课,生生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思想自由。针对语文教学中时常出现的这种状况,笔者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课堂预设与课堂实践发生冲突时,坚持三条应对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放飞学生思维自由,相机引导他们绽放思想花朵,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一、打碎说教枷锁,决不一语定乾坤

丰富多彩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最显著的特性,语文课理应把书本知识与人格教育、生活教育相融合。语文学习只有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发掘童心,寻找童趣,学习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当前许多语文课受制于应试目标预设,成了封闭状态的纯说教型应试教学,不仅脱离生活,而且使活生生的语文知识变成了死气沉沉的说教,导致课堂教学一潭死水,毫无生趣。

在讲授《丑小鸭》这篇文章时,笔者预设主干问题落实教学目标,先请学生找出丑小鸭遇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学生能较快地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我继而放出第二个问题: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有什么态度?在找具体句子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丑小鸭在遭受排挤、嘲笑和打击的同时,它似乎只有悲哀、沮丧、难过和自卑。当它面对“迫害和讥笑”的时候,丑小鸭所能做的也只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它就很满意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

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共鸣,课堂立时沸腾活跃起来。多年来“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的观点难道就这样被颠覆了?这说法与教案预设严重违背,觉察到这一点,我决计打碎说教枷锁,绝不牵强附会自圆其说地把文本简单地解读为: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在逆境中,“丑小鸭”唯有通过“艰苦的奋斗”,才可能变成美丽、高贵的“天鹅”。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艺术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预设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需要根据教学进程开放地进行调整,更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和超越预设目标的行为,允许生成能够给学生自由思维、想象、创造空间的目标。

于是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认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师生把答案锁定在文中的一句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了一只天鹅,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它的本相。当然,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在自身美丽还没有展露之前,它不得不忍受打击和嘲笑,而丑小鸭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它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境界是与生俱来的,是高贵天性的显露,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它不会像母鸡靠下蛋和雄猫靠咪咪叫那样去讨得主人的欢心,获得自己的地位,它渴望的是“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天空飞翔,在水里游泳,而这恰恰是别的动物没有的。

这堂语文课中摒弃了以往教师剥夺学生思维的权威性说教,教师绝不一语定乾坤,而是放飞学生自由思想,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文本,课堂学习效果比较好。

作为语文教师,应坚信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不必担心开放的不断调整的学习目标影响教师的说教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背离预设目标,形成多元的学习目标。告别说教者,做个引导者,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挣脱教案束缚,让学生读出自我

作为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读出自我,因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进行主动交融,从而更真切地领悟文章本身并获得思想和情感的提升。这种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更高的阅读目标,是一种更为积极的阅读态度。它能引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教有所获。

《藤野先生》文中,有一个事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各种教参对这一内容讲解甚少,主要提到“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对文中“使我很为难”及藤野先生的一声“叹息”做了点解释。往常给学生的讲述都是按照教参所述的体现了藤野先生“认真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学生也往往能从事例中归纳出来,即使不能归纳,也能接受教参这种说法。

最近一次这篇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正当我即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时,有一个学生忽然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件事还能体现藤野先生不耻下问的精神。”学生的这一发言立刻在班级中引起轩然大波。有嘲笑的,有不屑一顾的,当然笔者也看到有默默点头的。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应该给这个学生机会,尽管知道他的这一答案教参上没有,但是笔者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那个学生开始解释:“藤野先生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确实可以看出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学精神。但是他向他的学生询问这个问题,难道不正显示他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吗?”发言者陈述至此,其他学生的笑声已戛然而止,更多地表现出赞同嘉许神情。另一学生也站起来说:“作为一个当时来说强国的公民,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寻求这一答案,但是他偏偏把这一机会留给了一个当时来说是弱国的留学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他没有民族偏见,有可贵的不耻下问的精神。”

我在心里默默思量学生的发言,觉得他说得很在理。于是在黑板上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一要点,并且和学生一起把掌声送给了这位平时不是很出色的学生。笔者相信,这次貌似不经意的课堂讨论发言能增强他的自信,一定会是他学习生活中不会轻易忘记的成长情景。

这次我立足教材基础,放飞学生思维自由,配合学生对教参发起一次挑战。这次挑战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读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使我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多的人文教育光彩。

三、创设灵动情境,师生和谐共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尽管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识、共享、共进的集体成长行为。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认识、经验、灵感、兴趣融入课堂,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如能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灵动情境,让教学过程成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兴趣、充满灵性的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感悟作者的思想,获得生命的启迪,也能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提升自己。

我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到作者在少年求学时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无师”,于是“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讲到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时,笔者顺势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也在场,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呢?”学生各抒己见,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学习他这种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学习他对老师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当我询问还有什么看法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个老师凭什么那么拽?在学生面前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觉得他应该好好向现在的老师学习,态度和蔼可亲,有时还要不耻下问。”

这是一个平时喜欢同老师较劲的学生,因为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让他深度参与了这堂语文课学习讨论,而且看到了他对自己老师的一种肯定。而学生提出的这一看法,我在备课时是根本没有预设到的。当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产生矛盾的时候,正是考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时候。于是我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来讨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也就是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语文教参“有关资料”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所以笔者就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说:“课文下面的注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就可以了,它不是强调老师态度不好,而是突出老师的严厉,体现他教学的一丝不苟。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应该理解那位老师的严厉,而非自以为是。而且宋濂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达到劝勉马生的目的。”学生都能接受这样的解释,最终大家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圆满地结束了这堂课。

我在课后反思中写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这堂课就是一节很平常的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中或许能掌握更多的文言词汇,或许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但是笔者觉得学生在这堂课中所收获的比这些更有意义。因为学生已经深深地钻入教材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且把这些想法展现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也重新钻研、更深领悟了教材与教参,这堂课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有成长价值。

这堂课还给我另外一个启示:那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自觉提问、讨论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具体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导或精湛的讲解。这样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上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师,决不能只停留在教参的阅读上,不敢越教参雷池半步,而应该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在文本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才会让语文阅读课堂里绽放出更多的思想和生命光彩;语文教师,当课堂预设与课堂实践相矛盾时,应该立足于放飞学生思维自由,引导学生绽放思想花朵,让语文课堂回归到原滋原味的人文教育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言,而不是以似是而非的权威性说教,压抑学生思想之自由。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高职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