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宏 罗玲 向亚琼 阎建军 罗柏林
摘 要: 本文阐述广东珠三角五所高中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两所高中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学校、美术教师教研交往共同体,并推进学生美术素养实践研究及公立与民办、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交叉实践研究。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教研交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高中美术教研 交往共同体
互联网时代不可置疑地推动社会进入“一个群体的时代”。未来教育发展单靠教师个人推动是无法完成的,合作、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协同合作社交化、沟通与合作能力是二十一世纪高效参与社会的基本技能。教研共同体强调教师基于共同的教学与研究目标,相互介入、共同事业和共享技艺库,通过分享与合作对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體,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美术教研交往,了解和分析课堂美术教学、表现形式和结构特征,是美术教学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最具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信息技术构建美术教研教学交往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学交往和互学共同体的宏观理论建构。
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形成及实践研究目标的实现
(一)信息技术环境与课题带动促进教师教研共同体形成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生命线,学生发展是生命线的脉搏,教师是生命线的养分,只有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现在网上的交流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随时能视频,能语音并茂地看到对方如在眼前,如果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非常利于大家共同成长。
2018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课题研究使中山市、深圳市、佛山市三市五所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的课题组,后来又有湖南湘西州的向亚琼、阎建军两位教师加入,标志着以信息技术推动的珠三角地区发达地区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正式形成,共同推动美术教育革新实践研究,湖南(岳阳)岳州福窑主持、青年陶艺家、美术家陈福庆先生作为社会专家参与进来,使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更富有魅力,科研形式基本通过信息技术交流与推进。
(二)以实现总体目标为基础引领示范
研究总体目标可对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的学校在构建美术教师“同僚性”基础上实现课题实践参与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题参与学校内涵跨越式发展,起示范引领作用。总体目标可分年度目标一个一个完成,每个年度目标三轮行动。第一个年度完成3轮行动研究,形成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尝试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美术课堂在校际开放。第二个年度再完成3轮行动研究,完善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形成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美术课堂在校际持续开放,学校美术课堂对社会开放,最终辐射本地区与其他地区。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题实践实现校际的美术教师成长的“同僚性”,增强教育家的“专业性”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美术课堂对社会的对接与开放,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艺术家、教育专家、美术课程机构及其他学校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往,实现美术教育合作的多元化。
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案学校对校际的学生课堂开放,以学习小组为核心,展开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实现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个体与外校美术教师之间、学生个体与外校学生小组之间、学生小组与外校学生小组之间各种形态的主体际交往,共同构筑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
三、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推进教研交往共同体建设
(一)建设互助学习共同体
针对学校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同时实验相同教学的结果,因材施教,增强美术教研交往的有效性。恢复因“陪读”状态失去自信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美术理论修养。例如:建设互助学习小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内核是教学研究,学生是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学术互助学习小组。在个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校际建立“互助学习共同体”,其中校际的“互助学习共同体”要考虑性别、性格、学力、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同时建立组内角色与评价机制。
(二)美术教师相互开放课堂
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堂是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共同体的关键。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事件,以“困难点”和“兴趣点”为中心讨论和研修,促进美术教师“同僚性”专家式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美术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美术教研交往必须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需要各学校及线上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努力与建设。美术课程是教研交往的对象、工具和主要媒介。
如:项目组成员带动同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个案学校的课程建设:
(1)美术课程标准细目制定。分析课程标准,细化各条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2)文本分析。将美术课程校本化(逐一细化文本,确定重点、难点,重点突出美术核心素养与二十一世纪能力),特色化,使之适合本校的学生同学有亮点可以示范其他学校。(3)课外拓展资料和教辅资料的编写。选编、改编或者编写适合学生的配套资料。(4)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校内外学科资料的建设和拓展。(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校外写生等艺术实践与研修活动,特别是校级间的学生艺术交流,增强学生能力,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四、通过以信息技术推动的共同课题研究推动美术教育革新
(一)探索信息环境下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策略与手段
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美术教师相互支持和帮助。因此,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共同体与怎样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教研共同体成员分布在中山、佛山、深圳三市五校及湖南湘西州两县两校。每个学校有负责的研究人,通过这个课题参与人员把课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自己的学校,至少延伸到自己学校的科组。项目组成员动员周围的同事或者教师朋友自愿组合,围绕共同的兴趣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利用在线交流方式集体智慧解决教研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理论问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课题、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研讨交流。
(二)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推动学科交互突破学科本位
学科本位主义是教育弊端,作为教育壁垒一直无法打破,教研共同体推动了破壁之旅。
例如:教研共同体的罗玲老师在从事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发现IB教育的高中学段课程是按照IB项目设置的,与国内教育的衔接有一定的缝隙,如IB高中学段课程没有历史与政治课程,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个挑战。作为从事国际教育工作10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觉得非常不妥,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研究发现利用IB课程中的视觉艺术课程可以把美术与文学、历史、政治共性融合,罗玲老师参与了李毅宏老师主持的《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在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国际学校推动“国际教育本土化之美术核心素养探索行动”,实施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际教育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把研究带进国际教育领域,并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际教育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融合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弥补这个不足,为国际教育找到一条推行中华文化自信、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实践之路。教育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利用专业优势为国际学校专门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视觉艺术校本课程。近两年来,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国际学校的高中学段通过视觉艺术课程的校本化与中国特色化,对即将出国学习的孩子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中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收获了良好的成效。美术教师团队与罗玲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合作,使罗玲老师在美术领域获得帮助的同时还使其加强对国际教育领域的认识,突破学科本位。
(三)教师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
1.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使教师发展,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在国、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得到了发展。如:主持人李毅宏老师指导学生9人入选全国少儿陶艺版画成果展,雷春宝老师指导学生梁秀禧获得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雷春宝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小榄中学以评分满分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的荣誉。又如:课题组成员文政老师在中山市桂山中学进行研究,并完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漆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发展漆艺特色。中山市桂山中学在文政老师的推动下以漆艺为特色申报广东省艺术特色学校。研究期间取得了一些实践研究成果:指导学生林绮琪获得市第十四届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评选暨展览活动一等奖、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铜奖;巫智康获广东省2019年“致祖国母亲的一封信——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信文化系列活动(绘画类)二等奖,文政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教育厅)的荣誉。课题组成员谢扬科老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书法中的美术核心素养微课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优秀的实践成果;在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规范字大赛中,谢扬科老师辅导的学生每次都有2人获特等奖,谢扬科老师本人两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奖(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教学成果,促进了学校发展。
2.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实现教师专家型专业发展。
如:在共同体的课题成员中,文政老师、谢扬科老师、史锦第老师与主持人李毅宏不在同一所学校,谢扬科老师所在的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是广东省的名校,文政老师所在的中山市桂山中学是中山市的名校,史锦第老师的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是中山市的普通高中,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教研交往共同体。课题组成员虽然有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师,但是两位都是县美术学科带頭人,在湖南省的美术教育界都鲜有名气。大家通过线上交流相互取强补短、开放课堂、课题带动,以信息技术推动珠三角地区发达地区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研交往及共同体互相公开课教学专业共同成长的教学创造,实现教师专家型专业发展。
3.构建学校美术教学研交往共同体,以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学创造,组织“教学参与”,促进学校教研的转型、引领和示范及美术教育的发展。
如:广东珠三角5所高中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2所高中的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学校、美术教师教研交往共同体,并推进学生美术素养实践研究及公立与民办、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交叉实践研究。又如: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陶艺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陶艺技术掌握得不够及学校设备落后,需要社会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扶持,因此请湖南青年陶艺家、岳阳市岳州福窑主持陈福庆先生参与研究,提供陶艺技术支持,为课程建设献策,为研究成功提供了力量。
五、结语
本研究中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是以信息技术推动与实现的,是基于在线社交的教研共同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教研团队为服务对象,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共同体成员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并达成教研共识,不断强化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共同形成和积累实践知识,采取提升整体教研实践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研主体具有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教研中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在线教师、社会专家等,突破时空限制,不再拘泥于现实生活。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教研交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毅宏,罗玲,陈福庆.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建设信息化高中陶艺校本课程的策略[J].师道(教研版),2021(01).
[2]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
[3]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4]陈雪强.中小学教师教研共同体类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该论文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2018年度重点项目《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84420013)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李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