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君 关琳
摘 要: 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研究,分析“学习通”平台优势,研判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资源在各平台存在的问题,总结线上课程建设取得的经验,探索“以导为纲”应对线上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混合式综合课程建构方案。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职语文 传统文化 混合式教学
综合课程是将内涵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打破原有学科限制,在拓宽课程范围、增加课程容量、深化课程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相互逻辑和联系整合而成的一门更广泛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的建构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内容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开展课堂教学,逻辑顺序适合组织教学。高职语文是衔接中职与本科阶段教学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学会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有较高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基本人文素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根脉,文史哲艺源远流长,内容博雅厚重,技艺内涵精湛,是培育家国情怀、熔铸民族精神,树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的源泉,是融入理想信念、使命担当,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流渠道和素材库。高职语文的教育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为此将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利用“学习通”这一网络学习平台,建构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体系完备、价值取向明确、德技并修、教学有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通”平台优势及线上海量课程资源是综合课程建构的基础。
“學习通”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这个平台利用超星尔雅20多年积累的海量图书、期刊、报纸、视频、原创等资源,集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专题创作、办公应用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学习与工作环境。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各级教育教研机构都在大力开发网络教育平台及线上课程资源,微信、QQ平台、钉钉、云课堂、雨课堂、微课、慕课等不一而足。网络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渠道和手段,正在向传统教学发起全面的挑战。一线教师大多数还采用“教案+PPT”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对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线上资源运用较少。2020年年初,全面开展网络教学成为教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坚”任务,打赢疫情战争,在线教育全员起动。在诸多网络平台资源的角逐中,“学习通”平台由于网络信息流畅、课程资源丰富、操作流程简捷、教学管理方式多样,功能齐全、使用便捷、服务周到而脱颖而出。“学习通”平台有适应大多数教师建构课程、组织教学的优势,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崭露头角,成为广大教师的首选教学平台。“学习通”平台课程资源存储了几十种人文社科、传统文化等课程资源可供课程建构选择,在课程建构中发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博爱万邦、无私奉献等典型事例,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传统精神,树立国家和集体意识,以传统文化引导文化自信。虽然“学习通”为综合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平台资源保障,使课程建构有了基础,但是平台资源的适用性、可供选择性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需要认真分析,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学习通”平台的广泛使用使综合课程建构必然涉及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全面策划与运用。
二、“分析研判”各类网络平台上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是综合课程建构的先决条件。
“学习通”平台上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是综合课程建构的基础,有针对性地条分缕析,理清资源的种类、范围能为综合课程建构提供整体支持。“学习通”平台上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种类繁多,但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统一整合,才能形成一门广域综合课程。一是各种大学语文类课程缺乏规范化和适用性,没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几乎没有适应高职生学习水平、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各平台推出的由不同机构和团队开发的一些精品课程,个性特点明显,适应特定学生和群体,很少有适应高职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容量有限,载体和空间比较单一。二是传统文化类的课程资源系统性不强,课程难易程度差异较大,不适应高职学生教学需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之间没有有效衔接,无法组织统一的线上线下教学。高校开发的人文类网络课程专业程度深、难度大,视频讲授方式难以互动,高职学生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律意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三是“高职语文”课程中系统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课程资源较少,对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明显的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线上资源,以“学习通”平台资源为基础,兼取其他网络平台资源,从微课到慕课,从文字到视频,从高职语文、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中提取相关资料,整合成综合课程体系,建立一套适宜高职院校师生使用的线上线下综合课程,在综合课程学习中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基本教育方针,让高职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启迪人文思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传播当代中国精神。
三、“前期试验”成果是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综合课程建构的现实保障。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学以来,笔者牵头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了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充分汲取白衣逆行、志愿服务、捐款捐物、海外华人及游客自发购买抗疫物资助力国内抗疫等素材融入爱国主义与思政教育。同时,面对线上教学的新问题,相互协作,研讨交流,共同应对教学模式变化。在网络平台使用、网络课程建设、资源选取、教学实施、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逐步统一认识,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课程规范和教学要求。在线上课程的建设中提出内容上主副线并行、课时上分段的“双线双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试点。在课程建设中主线第一段内容整合《易经》《论语》《老子》《颜炳罡说孔子》《孟子思想与文化自信》《诗经导读》《古诗今读》《经典导读与欣赏》《中国诗歌艺术》《走近大诗人》等课程资源,实现文化教育和诗歌教育的融合,课中专题讨论结合社会时事进行思政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副线第二段课程内容整合使用《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禅与乐》《中国玉文化》《中国古代玉礼器的起源》《中国茶艺》《中国陶瓷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隋唐建筑与历史》《红楼梦的建筑艺术》等慕课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在了解中认知,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自信。学习模式中融入中央电视台关于传统文化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地名大会”“国宝档案”“国家宝藏”“记住乡愁”“经典咏流传”“国学小名士”等各种综合文化文艺节目竞赛答题等。课程中还融入自制教学资源《三字经》《论语》《老子》《系辞》《中华经典诗歌100首》《中华美文32篇》的线下教材的相应内容,线上使用了配套PPT经典诵读,引导学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线上教学的实验中,师资团队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探讨教学,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综合课程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导为纲”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综合课程建构的关键要素。
“以导为纲”是综合课程建构以整体策划、体系建设为主导,涉及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等,主要包括综合课程建构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综合课程建构指整个综合课程体系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包括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在综合课程建构中线上线下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模式不同,对教师、学生、管理的要求不同,导致课程建构中侧重点不同。一是线上线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是综合课程建构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师线上教学以“技”为主,线下教学以“演”为主,综合课程建构需“技”“演”并重。学生线上学习以“自主开放式”为主,线下学习以“互动严谨式”为主,综合课程建构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科目、内容及方式。线上教学管理、学情分析与学业评价有“快速量化”的优势,线下教学管理评价有“精准质性”的好处,需要全面建立整套适宜线上线下共同使用的集“导、技、演、控、评”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与流程规范。二是快速组建教学团队,科学研判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将其统一纳入综合课程建构体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学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入手,研究建构线上线下综合课程,形成“以导为纲”的“导、技、演、控、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导:在课程建构层面指整个综合课程体系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在课堂教学方面包括整个教学过程。技:指线上线下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手段、网络平台、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熟练使用。演:指线上线下教学中课堂讲授,在传统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控:指线上线下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控制,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到课堂纪律的管控。评:指线上线下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包括课堂作业、讨论、小组学习、延伸等。
线上线下综合课程建构中“导”是整个课程体系模式和环节设置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总纲。理清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变化,融合线上线下教师教学方式需求、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教学管理与评价方式,针对线上教学特点,解决一直存在的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不足等问题,建设适用于高职学生的线上线下课程方案,形成长期使用的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综合课程。
五、“课程方案”是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综合课程建构的纲领文件。
科学合理设置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课程关系,始终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基于“学习通”平台所具备的资源优势,紧扣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这一主题,广泛提取各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研究制订相对成熟可行的“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高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混合式综合课程建构方案”,为课程建构提供纲领性文件,使课程建构目标明晰,有章可循。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课程原则:科学有序,层次递进,文化引导,课堂有效。
课程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基础内容注重向上升华、向纵深拓展、向实践延伸,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专业表达和综合性语言运用能力;文化层面上尊重认可传统文化、接受传承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道德和技能工匠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
课程模式:线上+线下网络+课本微课+慕课直播(录播)+面授。
课程资源:线上资源+课本资源+自制资源+学生自找资源+时事资源。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双线+课堂教学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课时比例为7∶3)。
主线(第一段):高职语文必修内容,顺序为:文化教育+诗歌教育+职业教育,精选课程资源专家视频为主(线下教学以课本为主,由教师讲授相關内容),设定课堂目标任务,自主学习完成,并组织课堂主题讨论、课堂诵读和写作,当堂完成。
副线(第二段):中华传统文化小专题,顺序为:必知通识+世界遗产(中国)+艺术+工艺+民俗,引领式学习,提高人文素养,每次以课程资源形式推送,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公开限时答题、封闭测验、小组竞赛、艺术展演等形式,线上模式延伸到线下教学。
课程评价: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分值进行评价,课程开发时合理分配相关内容设备学习任务完成时的各种成绩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功能自动完成,在线下教学成绩评定中也充分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管理:组织两支团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一是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合理承担课程内容。二是组建助教团队共同管理学生,维持教学纪律、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调查了解学生需求,为教师团队课程开发提供基础性资料。
课程方案在课程建构中不断调查研究、深入教学、修正不足、完善方案,保证综合课程开发确实有效。
综上所述,在充分论证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推出混合式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以思政为导向的适宜高职生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课程,在实践中完善课程方案,推动综合课程建构步伐,开发线上线下教学的稳定的课程资源,在网络平台推广备选,为同类高职院校师生教学提供综合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申明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线上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
[2]黄耿东,陈照星.危机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战“疫”之有效举措——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事件为例[J].辽宁教育,2020(4).
[3]杨金勇.把握资源开放机遇推动从学生学习到教师学习——欠发达边境山区县域“停课不停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20(4).
[4]钟秉林.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0(3).
[5]孙兴洋.抗击疫情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20(2).
[6]李国平.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综合化建构[J].生活教育,2019(6).
[7]张兰婷.课程综合化背景下教师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8(8).
[8]韩月华,周云.多学科联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师,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