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76)
2.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76)
平 曼1,* 杜宗攀1 张文龙2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该病又可称为“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2-3]。出现大面积梗死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部分患者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而死亡[4]。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脑梗塞患者尤其重要[5]。医学影像学是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主要辅助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MS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病灶前后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病灶的定性[6]。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头颅MSCT、MRI多序列扫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08±8.91)岁。脑梗死时间:24h内41例,24~72h38例,超过72h31例。纳入标准:均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6];无影像学检查禁忌症;临床资料齐全;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过敏体质;合并先天性疾病者;心、肝、肾等脏器严重不全者。
1.2 方法MSCT检查:设备:联影128层CT机、1.5T磁共振。CT扫描参数:管电压、电流130kV、120mA。层厚、间距均为5mm。MRI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60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T2WI序列参数,TR/TE为4000ms/101ms,层厚6mm。DWI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3100ms/100ms,层厚6mm,FOV为40cm×20cm。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500ms/110ms,层厚6mm,FOV为24cm×24cm。均进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CT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剂量80mL;MRI对比剂为Gd-DTPA试剂。
1.3 观察指标影像学结果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进行诊断,并获取一致意见;重点观察病灶位置、密度、信号及强化形式等特征,并对比不同检查对患者不同时间脑梗死的检出情况及MRI和MSCT检查脑梗死的病灶数目、大小、检查时间及病灶与脑梗死所发生的时间间隔。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检查对患者不同时间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比较110例脑梗死患者经MSCT检查共检出74例,总检出率为67.27%,经MRI检查共检出106例,总检出率为96.36%。MRI检查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梗死时间在24h以内及24~72h的患者的检出率要优于MS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对患者不同时间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比较[n(%)]
2.2 MRI组和MSCT组脑梗死患者不同检查指标比较MSCT检查检出脑梗死病灶数目较MRI检查少,MRI检查微小病灶的能力显著优于MSCT,在检查时间和病发-检查时间上MSCT的检查时间低于MRI,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组和MSCT组脑梗死患者不同检查指标比较(±s)
检查方法 例数(n) 病灶数目(个) 病灶大小(mm2) 检查时间(min) 病发-检查时间(d)MSCT 110 1.76±0.41 10.12±1.14 9.41±1.21 0.74±0.21 MRI 110 2.38±0.79 7.45±0.17 17.54±0.21 1.84±0.19 t 7.306 24.296 69.432 40.738 P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男,76岁,主诉:突发头晕12h影像学诊断:脑梗死。发病9hMSCT可见小脑右叶异常低密度影;脑内多发腔隙灶、梗塞灶及缺血性脑白质病变;老年性脑改变;双侧上颌窦炎症(图1~图2)。发病10hMRI可见右侧小脑半球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内可见多发点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部分边界欠清、Flair序列亦呈高信号,部分病变边界清楚、Flair序列呈低信号伴周围高信号,部分脑室脑池系统扩张,脑沟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蝶鞍内可见液体信号,垂体受压呈窄条状紧贴鞍底。额窦左侧份、双侧上颌窦、筛窦粘膜增厚(图3~图6)。发病30hCT+CTA(图7~图9):右侧小脑半球脑梗塞,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小腔隙灶;左侧颈总动脉轻度狭窄,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中度狭窄,椎动脉V1、V2段未见造影剂显影,V3、V4段造影剂显影浅淡,考虑闭塞可能。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20%,是导致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7]。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完全型脑梗死、进展型脑梗死、缓慢进展型脑梗死、稳定型脑梗死、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8]。该病以男性患者多见,临床症状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为主。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神经症状、诱因等进行初步诊断,但是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从而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9-10]。故需找寻一种合适的方法,早期正确诊断出脑梗死,为患者争取手术治疗的时机。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CT和MRI等检查方法逐渐被用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并且效果良好[11]。MSCT是在常规CT的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扫描技术更好、时间更快的检查方法。MSCT检查密度分辨率高,还可对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可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医生可通过分析CT检查征象结合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及脑梗死病变特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病发的风险[12]。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来说,通常发病突然、病情危急,这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发病24h内通过MSCT检查可见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局部脑沟消失;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等征象,可根据CT征象排除患者是否有脑出血。蔡青云[13]研究发现,MS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准确率、特异性分别为57.9%、100.0%、64.0%。但是该检查对于发病24h内,梗塞灶小于8mm,或在小脑、顶叶及颅内基底处的病变较难提供准确的诊断,而且脑梗塞起病4~6h之间,只有部分患者可见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颈与皮质表面的梗塞也不易被CT察觉。而MRI检查刚好能弥补这些不足。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要高于MSCT检查,可及时发现脑细胞性水肿的情况。在脑梗死亚急性期,T1WI扫描序列呈异常信号[14]。其T2WI扫描序列对水集聚的敏感性较高,有利于显示由脑梗死引发的脑水肿及组织内水分的变化。
图1 ~图9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S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MRI对脑梗死患者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检查(P<0.05);且MRI检查对梗死时间在24h以内及24~72h的患者的检出率要优于MSCT检查(P<0.05)。但是在检查时间上,CT检查时间较MRI检查方法明显缩短,与林华棒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MS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老年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MRI检出微小老年脑梗死的能力优于CT检查,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