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2021-06-26 01:44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合数质数因数

朱 青

(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智力发展、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实际上是指学生如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而言,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转化思维方式,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善于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思维能力也做出了解释,即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如有的学生理解与接受的能力较强,短时间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与吃力。因此,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步伐,迅速掌握并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引入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通过情境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产生代入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课堂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学生随机说出几个数字,教师在5秒钟内说出答案。由于传统课堂中都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此时变成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A同学说:“6个9相加”,B同学说:“9个9相加”,C同学说:“9个8相加”,虽然学生说出来的数字越来越大,但并没有难倒教师。对此,学生都感到非常疑惑,想要教师传授快速计算的技巧。教师可以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刚刚的提问,在黑板上写出“6×9”“9×9”“9×8”三道算式题,传授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充分思考,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情境构建,学生可以迅速进入学习乘法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促进思维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共同提高。

(二)结合重难点,分层教学

所谓数学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其中包括意义、规律与法则等,而难点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层教学,以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与难点,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全面理解,避免学习难度过大对学生拓展思维能力造成影响。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因数?因数有什么特点?”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无形中打破思维定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学生回答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分层任务:基础薄弱的学生写出1~9的因数,基础扎实的学生根据1~9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定义,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5分钟,自主理解质数与合数的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组数字:17、22、29、35、37、87,要求学生分别选出其中的质数、合数,并说出自己的想法。A同学回答:“17、29、37是质数,因为17有两个因数(1和17),29有两个因数(1和29),37有两个因数(1和37)。”B同学回答:“22、35、87是合数,因为22不仅有1和22两个因数,还有2和11两个因数,35不仅有1和35两个因数,还有5和7两个因数……”最后,学生回顾并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并完善知识体系。教师结合重难点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认识数学概念,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构建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重难点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最后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合数质数因数
因数是11的巧算
质数迷宫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质数“嫌疑犯”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质数嫌疑犯
巧记质数